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摊牌了我签到成了崇祯皇帝 > 第36章 阎应元

第36章 阎应元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那塔是佛塔吧?”

“此山名为狼山,乃是佛家的名山之一,更是佛家大势至菩萨的道场。大势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此地算是南直隶的佛门圣地了。”冯元飚答道。

崔战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看到那狼山,立即道:“此山位置险要,临江而建,更是虎瞰整个长江口,若是在此处射碉楼,放置放火,建立水寨,自可独守长江口了。怎么能让那秃驴占据?”

崇明岛现在还是沙岛,常年流动变换,难以住人,哪怕是倭寇最为横行的嘉靖时期,崇明岛都不曾驻扎军队。而是在更往长江里面走的靖江设防,防备倭寇进入长江。

至于防没有防住,那就不说了。反正倭寇曾经十几个人就杀到过南京城下,惊的南京臣民们如临大敌,差点就没有出城投降咯。

“此处在宋时便是佛教道场了,不宜设立军寨。”冯元飚回答道。

崔战呵呵笑了两下:“国家大事面前,佛道僧侣算什么。”

被冯元飚和崔战这么一提醒,朱由检问道:“我听闻寺庙和道观都很有钱,这事是真的吗?”

冯元飚说道:“是真的,这些香火之地,接受信徒捐赠积累了钱财,然后又将这些钱财以借贷的方式借给百姓,实现钱滚钱,不少寺庙、道观都富可敌国。”

朱由检闻言道:“他们利息多少?”

“两成到四成的都有。”冯元飚答道。

朱由检又是愤怒的一拳头砸在船只栏杆上面,大怒道:“真是祸国殃民啊,这便是放高利贷啊,若是百姓还不上,是不是要以田地还债,并且自己一家还成了这些寺庙的佃户?”

冯元飚点头称是,崔战冷笑道:“我在山西还看到过某寺庙,将佃户家的如花似玉的女儿打着敬献佛祖的名号强行霸占奸淫。这些秃驴,就没有几个好的。”

朱由检已经将江南的这些寺庙列为了重点赚钱对象了。

有什么赚钱方法比抢劫更简单啊。

“可恶啊。不过很多道观也并不是没有好僧人的,不可将这些寺庙道观并为一谈。”冯元飚说道。

好和尚、道士固然多,但是架不住有些坏家伙败坏这个群体的名声啊,朱由检觉得自己作为大明的皇帝陛下,有必要帮忙清理下一些佛道的害群之马!

……

海船到了江阴,细心的南京官员们已经在这里安排了一些人于此迎接,主要还是负责安排纤夫拉着船只去往南京。

朱由检腿脚不便,没有下船。冯元飚为了暂时不暴露朱由检的身份,都没派冯元飚去接洽,而是自己亲自下船。

“大人,纤夫都已经准备妥当了。若是可以,下官等还可以派船工上船划船。”江阴县令得到消息,亲自安排了人员,协助两艘大海船前往南京。为了响应南京城下达的一切从简,不可有额外花费,更不可能大肆举行迎接陛下耗费钱财之举,江阴县令便只带了县衙的一套班子过来迎接。只是没有看到陛下下船,只等到了一个冯元飚。

冯元飚表明了身份后,江阴县令立马恭敬了起来。

“为了能顺利和快速到达,都按你说的来办便是了。”冯元飚说道。

江阴县令立马安排人上船,待会逆江而上,这些船工将会分列船只两侧,掌船桨增加船只动力。

朱由检看着码头上哄闹闹的人群,脑子里突然抽了一下,怎么说到了江阴总觉得忘了什么东西。

“我就仅仅知道明朝崇祯时期的魏忠贤,袁崇焕和吴三桂这几人。但明亡后清军南下我也是记得几个人的,一个是李定国,一个是阎应元还有夏完淳,这三人里李定国应该还在张献忠那里,夏完淳现在还是孩子,这阎应元不正在这江阴吗?江阴大屠杀便是在这里,我怎么能忘了这茬。”朱由检原本慵懒的躺在桅杆底下的甲板上,想起此事猛然坐直了身体,挣扎着爬了起来。

“朱兄弟,你要去哪儿?”旁边的姜束赶忙过来问道。

“下船。”朱由检说道。

姜束不乐意道:“兄弟,你这腿伤都恶化了,就别想着下船折腾了,好好的待着,到了南京找个好大夫给你治好了,你爱往哪儿去就往哪儿去吧。”

朱由检真想去见见那阎应元,对姜束道:“劳烦兄弟扶我一下。”

下船的跳板就两尺宽,朱由检担心自己瘸着下去又摔伤了。

崔战赶忙道:“我来吧。”

由崔战扶着下了船,崔战低声在朱由检耳边道:“陛下,先在这江阴城里面找个大夫先看看伤势吧。”

冯元飚也想不到朱由检下来了,江阴一行官员还不知道眼前的朱由检便是大明陛下。

止住要行礼的冯元飚,朱由检来到江阴官员们面前,扫视了一圈,询问道:“阎应元可在这里?”

江阴县令不明所以,目光看向冯元飚,想要询问此是何人,冯元飚说道:“阎应元是谁?”

冯元飚的话,江阴县令不敢怠慢,忙说道:“刚刚阎应元便出去带着那些纤夫们去干活了,他是工房主事。”

“快去让其过来。”冯元飚说道。

还是老冯懂我啊,都不用我来讲话了。朱由检心中想到。

江阴县令立马去让人去唤了阎应元。

说实话,第一眼看到阎应元,朱由检是失望的,这个家伙赤着脚,裤腿卷了起来,身上的衣袍也脏兮兮的,脸上甚至还有一些泥,显然刚刚是在河滩上沾染的。

“不知道大人唤下吏有什么事情。”阎应元向江阴县令行礼问道。

“这位是天津巡抚大人,护送陛下南下,他想要……他身边的这位公子想要见你。”江阴县令说道。

阎应元慌忙行礼,朱由检打量着阎应元,此人皮肤黝黑,应该是常年在外暴晒的缘故,再想着其工房主事的职务,单单是看这肤色,应该就是在工房主事上很称职了。

一个县衙,县老太爷下面还有着相当于六部的六房,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形若一个小朝廷。只是和六房主事不是称尚书,而是称为典吏。

第一眼失望,第二次打量便是觉得此人不愧是阎应元了,单单是这样子,便可知道其是干吏了。

“你便是阎应元?”朱由检询问道。

“是下吏。”阎应元也回答道。

朱由检直接说道:“你有功名在身否?担任典吏多少年?”

阎应元回答道:“有举人功名,担任典吏七年。”

朱由检好歹也是晓得,宋明清三代,做官都是要有功名在身的,能不能当大官,也是要看功名的,比如阎应元这样的举人出身,断然是没有办法做到六部尚书这样的高官的。当然也有举人出身做大官的,但从科举诞生开始,这样的人都屈指可数。

“尚可。有干吏之风。”朱由检点头称赞道。

阎应元莫名其妙,倒是江阴县令林之骥目光打量着冯元飚和崔战,似乎隐隐猜到了什么,压住心中激动,插了一句话说道:“阎典吏在百姓里面有贤名,他带领百姓修桥铺路,修缮水渠,建造长江码头,这七年里面,做了不少的实事。单单是修缮江阴县内的水渠,便让江阴县的粮产增加了不少,让赋税多了两三成,这样的干吏,实属少见了。”

被林之骥这么一说,阎应元都很不好意思了,显然林之骥有一些夸大的嫌疑。

朱由检在意的可不是阎应元做过的这些工房典吏应该做的事情,而是问了一句莫名其妙的事情:“读过兵书吗?”

阎应元如实回答:“读过一些。天下动乱,流贼、鞑虏两大祸患,导致民不聊生,国家屡屡遭受苦难,虽然是举人,却也想着有一日能领兵扫荡鞑虏,剿灭闯贼。”

“好,拳拳报国之心,难得啊。冯大人,此人居于一个江阴工房典吏太过于屈才了,你就将其带在身边,去往南京吧。”朱由检说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