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早安!三国打工人 > 第331章 第十三章

第331章 第十三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对于现在的刘备集团来说,  还不需要考虑科举的事。

        因为这是一个标准的军事集团,从刘备往下,所有高层都是将领,包括但不限于关张陆赵,  甚至连徐庶这种谋士也能提着长剑上阵,  两千石出身的陈登也能带头冲锋。

        当然集团里也有文人,比如简雍孙潜糜竺这种,  但他们并不负责这个集团的战略大方向以及类似重要决策的制订。

        诸葛亮还有一年才成年,  这个集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官僚系统。这意味着对于最有野心的武人来说,  秦汉时期的军功体制就够他们用的,  凭战功也能封侯;而对于那些想要进入这个集团的文士来说,这里还有大量的位置在招聘,不用卷,  赶紧来。

        至于那些普通士兵,他们只要能读书识字,  退伍后回到家乡当个里吏,  再享受一点赋税上的减免,就已经心满意足。

        所以从上到下,  大家都各有各的理想,  各有各的奔头。

        但女兵就不太一样。

        最能卷的那批女兵们发现,  她们靠军功是卷不过男兵的!因为选锋时不会选她们,先登也不会让她们去当先登。以她们现在集体作战的军事素质,  卷过普通的流寇是没什么问题的,甚至卷一卷白波、黑山等黄巾余寇问题也不大。

        但当敌人变成曹操的兖州军,  或者是袁绍的冀州军时,  她们更多的就会放在技术兵种这样的位置上——卷起军功来自然就落了下风。

        陆悬鱼为她们选了一条新的出路,  但这条出路也有天花板。

        她们现在是“岁奉不满百石”的斗食小吏,  将来呢?

        此时托蔡伦的福,已经有了纸,“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但这种纸张普及的速度不是很快,因为有钱人用缣帛,没钱的用竹简,用纸的少,于是造纸的就也不多。

        所以在考虑科举问题之前,先得把纸张改良推广一下。

        ……同时上线一下印刷术。

        这个时代只有士人识字的原因就在于此,没有印刷术,书都是只能靠抄的,董卓烧一次雒阳,鸿都门无数藏书直接被付之一炬,从此许多孤本就再也寻不到了,引得天下士人们心痛不已。

        连士族都可能没书读,何况是田舍翁呢?

        她寻了李二过来,这样那样的吩咐了一遍,过了几日,李二就拿来了一堆泥质的印章,有点粗糙,用个俩月肯定就要变形,但反正她也不准备自己干这个活,有这么个东西就已经够用了。

        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剧城学宫里依旧保持着十分的清凉。

        这座学宫数度搬迁,最后建在了一户因为站错队而全家被赶去东莱海边的世家宅邸里。

        门口有古树,进门有修竹,长廊的木板铺就时,据说用了些特别名贵的木料,每逢下雨,雨水打在上面,总会发出阵阵清响。

        一间间的二层木楼被改成了藏书楼,两边的窗子放下了帘子,不令阳光晒到那些宝贵的藏书。无数卷竹简被分门别类地归置在书架上,其中有些已经发霉,即使小心保养也带了点霉味。

        但原来主人留下的熏香气息还留下了一缕,于是走进来时,霉味与熏香味就混在了一起,奇妙极了。

        当她抱着一兜子东西走进学宫的时候,几个士人正拿着竹简,围着一个人在那说些什么。

        有人走到她身边,上下打量了她几眼,语气还有点不耐烦。

        “你可知这里都藏了些什么书?”

        “……不知。”半文盲有点敬畏地摇摇头。

        “我看你也不知,”那人扬起了头,很是有点高傲地说道,“此处所收,皆兰台、石室所遗典策文章,向来是不外借的。”

        “我不看书,你说这些,我听不懂,”她怯懦地回道,“我就来这里找人。”

        那人瞪着她,似乎有一种炫富炫给傻子看的气恼,“你来找谁?”

        “我找孔使君,”她说,“我寻他有事。”

        那人沉下脸,“你若寻孔使君,该去刺史府门口等着,为何要来这里?”

        “我……”她刚想说话,又被那人打断了。

        他似乎很看不上这种行为,但也可能是她的5魅光环又一次起作用了,“尔等这般庸碌之辈,既不愿潜心学问,又不知报效国家,一味只会钻营!”

        她的嘴张了张,舔舔嘴唇,又闭上了。

        “子义将军日日在城外募兵,你若是想谋一个职位,为什么不敢去军中杀敌!偏要来这里央求孔使君!”

        ……阿巴阿巴阿巴阿巴。

        这人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那几个士人也被打断了思绪,纷纷看了过来。

        她向着周围望了一圈,被那几个人围着的孔融终于看到她了。

        “辞玉将军何来?”

        ……这一次换对方阿巴阿巴阿巴了。

        “那个人是管宁之子,”孔融将她让进里间,两人做下之后,稍微地替她解释了一下,“管幼安便是这样的性情。”

        她摆摆手表示不在意,然后又问了一句,“他不是避居辽东?”

        孔融笑着点点头,“不错,但听说北海修建学宫,便遣他的儿子乘船归来,为他抄录一些典策,也与这里的名士们论一论经学文章。”

        “哦哦,”她只跟着陈珪学过一点皮毛,所以听了这样的话也没什么反应,“大家都很努力。”

        孔融摇摇头,“是辞玉将军的功劳。”

        管宁自从去了辽东后,“语惟经典,不及世事”,一边教当地的百姓知识和礼仪,一边过着自种自吃的简朴生活,穿布衣布裤,从溪水里打水,尽管过的是隐居的生活,但威望却出奇的高,是个名声很响的隐士。

        “所以呢?”她还是没听明白。

        “现下他遣管邈回来,多是听闻北海被将军治理得民生安平,才放心遣管邈回来,”孔融笑道,“可惜,管幼安未归,他若能回来,刘使君必当征召他为官。”

        她大概听明白了一点。

        “他留在这里多久了?”

        “约有半岁,怎么?”

        “半年的时间,还没抄完吗?”她问。

        孔融笑了。

        “中原名士多为鸿都门藏书而至,有些竹册原已朽坏不堪,须得书吏先行修补或是抄录后,再借与他们抄录,有些后至的还要等上许久,哪有那样容易,一时便能抄完呢?”

        她小心翼翼地将怀里的包袱递了过去,“你看看这个行不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