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李自成的明末游戏 > 第99章 流窜

第99章 流窜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可是,知州王胤长油盐不进,一定要为国尽忠。那帮土豪们也没办法,又不敢公然作乱。

要是革命军有十来万人马,可能他们早就取了知州的项上人头。

……

大多数人以为战争是由拼搏组成的,其实不是,是由等待和煎熬组成的。

大顺军迟迟未攻城,让张承宠更心焦了。指挥使和知州坐立不安,如热锅上的蚂蚁。

实情是李自成先吃了顿饭,然后又找地方去拉屎了……

卸完货回来,大统领觉得没必要再跟张承宠、王胤长多说废话,拔剑高举——

“攻城!”

……

第16章破城

“开炮!”

“咚咚咚咚……”

北门外十几位91大佬开始怒射。

“指挥使,快入城楼暂避!”

“外无援兵,内无可挡,能避到几时?”

“唉!”

于是王胤长也想开了,干脆负手而立,挺身挨炮。

91大佬一口气射了两百多发。

泽州城上的小炮无力反击,仅有的三门巨炮又因为不能调整方向、角度,几乎毫无作为。

91大佬稍作休息,降降温,然后再次开始蹂躏城头。

守军已经不见了踪影,张承宠和王胤长两人也没影了。城头上空荡荡一片。

趁热打铁,革命军的几十门81炮和71炮开始抵近发威。

泽州城头上的弗朗机开始反击,但是炮手们很快就被打成筛子。

炮击中,大顺军这边的瞭望台已造好三架,高四丈,超出城墙五尺。用以观察敌情。

这玩意儿临时打造不方便,又麻烦,还不能重复利用,下次应该研究热气球了。

炮兵观察员站在瞭望台上引导火炮再打了小半个基数,北城墙上已经看不到活人了。

时已过午。

两千多赤卫队员以及附近征召来的三千多民壮开始负土填沟——每运五百斤土石给银一两,群众踊跃,高呼万岁。

他们并不以帮“贼”效力为耻。

别说大顺军秋毫无犯,是老百姓的队伍,而且同是中国人呀。要知道未来七加一国联军即将入侵京师的时候,雇佣了大批本地百姓帮他们装运武器,拉运粮草。甚至羊人打到京师城墙下,群众们还帮着扶梯子。

可悲吗?还是可叹?

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如此而已。

肯泥迪在就职典礼上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这个国家做了什么。”

这句话并不无耻。因为当时那个国家正为它的国民提供着星球上最优越的生活水平。如果没有这个大前提,那才叫无耻。

……

泽州两道护城河,宽不过一丈,深不过五尺,很快就被一一填平。

李自成的中军帐大旗挥舞,军号嘹亮。

李过接信,下令总攻。

张能、王文耀、李茂春各领一哨冲向城墙。

扫地王张一川战意强烈,李自成劝说未果,就让他带几百人去凑个热闹。

“御林军”同样战意高涨,奈何大统领不让他们上。革命军小将姚奇英原本热乎的心哇凉哇凉。

后面没啥好讲的,李过所部只一个冲锋就拿下泽州。城头变幻大王旗。

泽州知州王胤长头被打没了;宁山卫指挥使张承宠不知算不算幸运,胳膊断了腿也骨折了,失血过多,能不能救回来难说。

城内秩序井然,家家户户高挂小红旗,又有写着“顺民”二字的纸条贴在大门上。

道路两侧披红挂彩,摆案焚香,“顺民”们跪倒一地迎接革命军大统领。

……

李自成早先还想着在王府登基,结果跑去一看,那俩郡王府规制既小,又年久失修,拉倒吧。

还是去衙门暂住。

当晚,城里众士绅开列的“乐捐”清单摆在李自成案头。

粮食三千石,银子十万。其余绸缎杂货若干。

“这么少?”李自成相当不满意。

指挥同知陈承业急忙解释,“还有农税、商税,各家正在计算,一二天就能报上来。”

李自成把清单丢在一边,“明天大顺开国~大~典,喜庆日子。姑且放他们一马。这些已经预备好的钱粮均分给城里百姓,这事你去办。还有被炮火误伤的民房民人,全部要发放抚恤。”

陈承业跪拜后出去了。

第二批召见的是宗室,宣宁王府宗理、隰川王府宗理。

两人进来不行跪拜礼,随他吧。

“你们放宽心,革命军既不抄家也不杀人,两位皇亲可以继续过你们的小日子。话说辅国中尉能有多少俸禄?够不够吃?多为后代子孙想一想,让他们学点谋生本事,将来也不至于饿死。科举也是一条出路,人家隔壁陵川王府马上就能出个进士。”

早在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就有人提议,让宗室子弟进学,与儒学生员一体参加乡试和会试,中进士者,除授王府官。但礼部以祖制未有先例,没有批准。

到了万历中期,宗室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底层宗室既没家产又领不到俸禄,没活路,明廷才准许宗室之中除将军、中尉外的宗室子弟,有志于科举者,可与一般生员同场应试。

之后又陆续放宽限制,宗室成员中将军和中尉皆可与生员一同应试。

只是考中后需要放弃世袭爵位,由吏部任官。大多做的是小官,升不上去。以他们的身份,皇帝也不放心让他们做高官。

之前宗室出了几十个举人,进士要到天启年才考出第一个,来自晋藩山西汾州府庆成王府宗籍。之后陆陆续续共有十三位。

其中尤以宁藩后人最为突出。因为受当年宁王造反牵累,他的子孙生活待遇滑坡,反而使得宁王一支成为宗室里读书最好的。

李自成跟俩宗室说了几句话,俩老汉一直低着头也不回话,原样退出去了。

第三批进来的是士绅代表。除了城里人,城外大阳等各村镇也派了代表来,都是子侄小辈,老头子们没出面。

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士绅在攻城前就溜了。那帮家伙或者是不愿从贼,或者是担心革命军不会遵守诺言。

李自成跟他们重申了政策,众人唯唯诺诺。

“秋粮和商税尽快缴纳,不要想着一拖了之。自家粮食没收齐的也要报个数额上来。我跟诸位坦白说,革命军最多待半个月左右。别高兴的太早,我迟早还会回来,届时凡拖欠钱粮的一概抄家!”

城外被各家“流贼”祸害的不浅,老爷们损失颇多,但此时也不敢多辩解,擦着汗出去了。

李自成又招来张道濬谈了谈。

开国事宜已筹备妥当,只是比较简陋。

现在没必要多讲究,建国只是定个大义名分,昭告天下有这么个政权成立了。

等将来拿下北京再重新举行大典。因此李自成暂时不称皇,继续以大统领名头行事。他现在用得还是假名字,总不能以赵德胜名义登基吧。

虽然前头李自成的祖坟跟现在的“李自成”无关,那也不好泄露底细后让人刨了。

至于国号……

李自成仍然采用“大顺”。

六六大顺,多吉利!

历代国号由来——

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是旧有的邦国,名称来源不清楚。夏、商国号同样。

秦,先祖封在秦地,又称秦王,因此叫秦。

汉,项羽把刘邦封在汉中,称汉王,因此叫汉。

隋,杨坚世袭爵位随国公,开国后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同音“隋”。

唐,李渊世袭爵位唐国公,因此叫唐。

宋,赵匡胤之前是宋州节度使,因此叫宋。

元,蒙人是外来者,既无封地又无官爵,于是从《易经》挑了句“大哉乾元”,叫元。

明,国号来历不详,没有官方解释。

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后自称“吴王”,按传统来说他立国号为“吴”或者“大吴”比较正常。后来不知为啥没取。

万历朝首辅朱国桢曾记:“国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盖返左衽之旧,自合如此,且以有别于小明王也。其言大汉、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近见新安刻历祚考一书,于汉、唐、宋及司马晋,皆加大字。失其初矣。【唐碑有称巨唐者,巨即大也;宋曰皇宋,皇亦大也。】”

朱国桢连皇帝他爹名字都写不对,信他年都能过错。

五代梁、唐、晋、汉、周等小朝廷就不说了,史书中都有记。

单看大宋,赵匡胤下诏:“昔汤武革命,发大号以顺人;汉、唐开基,因始封而建国。(我)宜国号大宋……”

又有诏曰:“……已登大宝,宜改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改国号为大宋。”

这可并不是“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人家皇帝自己明明白白说了是“国号大宋”。够权威吧?

所以国号前加“大”字早有了。

至于清朝国号,前头努尔哈赤称汗,先立为“金”,应该有传承之前女真人金朝的意思——

明末女真大概可分建州、海西、东海(野人)三大部,努尔哈赤出于建州女真的八部之一,又曾臣服大明,故蔑称奴。所以常用建奴代指后金,又称东虏。

建州、海西、野人三部是按地域划分,并不是按族群分。别说三部之间,就是三部内部的生活习俗也有差异,六十多个小部落互不隶属,而且混入了很多蒙人、汉人、高丽人等。把他们都叫女真只是个统称而已。

明末的女真人是不是宋代女真人后裔?有些联系,但不能完全看成一回事。不展开了。

到皇太极上位,尤其是他从林丹汗儿子手里拿到了元朝“传国玉玺”,他就不用再拉大旗扯虎皮了。于是把“女真人”改称“满洲人”,又改国号“金”为“清”。①元朝玉玺非是大蒙古玉玺。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前,成吉思汗以及窝阔台、贵由等几代统治者所使用的玉玺失传了。林丹汗那块玉玺被皇太极拿了后,据记载被弄坏了,乾隆又仿制了一块,最后被蒋秃带去小岛了。

“清”同样来历不明,没有官方解释,众说纷纭,不多提了。

李自成的“大顺”什么来历?

“六六大顺”这种搞笑理由看看就行了;“顺者昌逆者亡”同理。

这年头城镇被攻破后,民人多在纸上写“顺民”贴在门上防止乱兵打劫,也可能是个来源。

米脂县文庙早前立的石碑里有“予邑永唯兹赖,天朝赐之名曰大顺城可也。”或许李自成看过,也算一个原因。

“顺”这个字确实不错,从儒家的《礼记》、道家的《老子》,到司马迁的《史记》,都有阐述。

翻开《周易》也有: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明朝国号也能在《周易》找到,还挺合适。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元朝的国号取自“大哉乾元”,那朱元璋从后文选取“大明”非常说得通。李自成若要继承明朝正统,应该取“大和”两字?)

除此之外,“大顺”来历最有可能出自“谶语”。

明武宗正德皇帝时期,有个进士梁亿,撰写了一本《遵闻录》,多记录“野史”。

内中有一则——

高庙(朱元璋)尝命(刘)伯温卜历数之长短,伯温卜之曰:“遇顺则止。”

高庙遂以手书空,良久曰:“三百单八亦足矣!”

看来朱元璋理解错了,他还以为大明朝能延续三百零八年,没想到是被李自成的“顺”推翻。

李自成麾下将来有两个狗头军师,宋献策、牛金星,尤其宋献策,挺得李自成看重。他就是一算卦的,自然对各种“谶语”有所了解。由他提出“大顺”国号非常可能。

而且《推背图》也有,“黃河水清,气顺则治。”

还有个巧合事——

崇祯十四年,京师外面卢沟桥旁的军营驻地被改建为宛平城,只有两门,西门叫永昌门;东门叫顺治门。

也不知道是哪个乌鸦嘴起的名字,仅三年后,果然从西边来个了永昌皇帝,从东边来了个顺治皇帝。

神奇!

再说年号历法。

历史上,耶苏出生的那一年被定为公元元年,而当时的中国恰巧是元始元年。

元始是西汉第十四位皇帝汉平帝刘衎的年号。而这个年号是谁定的呢,没错,是王莽定的。难道只是巧合吗?

王莽是穿越者,早已看穿一切,他提前让中西接轨。

比如他搞出来的“游标卡尺”,比如他穷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叫刘秀的男人……

王莽篡改时间线终于被位面之子刘秀发现,于是刘秀为了维护时空正确性,不惜在战场召唤陨石,以二万农民起义军干掉了王莽四十万的国家正规军。

王莽当然不是穿越者,只是表面看起来像。

儿皇帝刘衎病死,王莽就不装了,直接走到前台登基称皇。

他还颁布了一系列新政——

土地国有;平均分配;废除奴婢制度;计~划经济;国`企垄断;改革货币;消灭不劳动者;鼓励科技发展……

很眼熟吧。

所以胡适说:“王莽是中国第一位设会主义者。”

儒家一直辅佐了千年皇朝,但他们从未真正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只是统治者的夜壶。

唯一的例外就是王莽。

王莽是真正的儒家,他所做的一系列托古改制,就是想建立起儒家眼中的天下大同。

结局不用说了,国家被搞乱。可见儒家学说根本上不得台面,“思想巨人,行动矮子”,就是空想。

说回年号,这一次中西要接轨吗?必然。但不是王莽那种主动凑上去硬舔,而是让鬼佬用中国纪年。

敢不用?李自成要杀过去焚书坑儒,打得他们跪下唱征服。

……

第17章何苦呢

李自成又去看望了重伤的宁山卫指挥使张承宠。

老张双眼紧闭,只吊着一口气,未必能活下来。

“何苦呢?何必呢?”大统领摇头叹息不已。

老张暂时也没法回答了。

他倒是没食言,十万石粮草还有几十个“有本事”的千户百户都到位了。

粮草原本说好的是十五万石,因为雨害庄稼,张承宠没凑齐。

有一万石粮在附近,还有四万在河南藏着,另五万早已进了张道濬、张能、袁宗第口袋。

有这么一大批宝贵物资到手,所以李自成对前面城里士绅的“乐捐”也就兴趣缺缺了,直接拿去赈济百姓。

千户百户等人都候在泽州城里。他们不全是老张麾下,多数来自山西、河南、河北的其他卫所。

大明卫所不论官还是兵,都世袭,卫所武官袭职的最低年龄为15岁,年龄不够就多等几年。

比如戚继光15岁就继承了祖上传下来的正四品登州卫指挥佥事,起初没人服他,小戚只好勤学苦练,终于成就一代威名。

当前的卫所里,地主和老农占多数,但也有一些军事人才。他们除了跟随父辈学习家传武学,还有另一个进修途径。

中国古代有没有专门的军校?

像商周春秋战国之时,贵族们都是文武不分家,兼学。如果你说鬼谷子开办的算是,那就算吧。

汉代有羽林卫,“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于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约莫有些集训班的意思。类似的还有蒙古怯薛军。但不好说是正规军校。

后来就是世家大行其道,家传垄断知识就够了,没开办军校的必要。

唐朝武则天虽然首创了武科举,但是并没设军校。

“将门”这个词能说明一些问题,也就是家传,要一直延续到清代。

不止军事,古代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是师傅带徒弟这样的培养模式,绝学甚至传内不传外。①(其实封建人身关系非常好用,甚至到21世纪了,高级技工仍然是靠师傅手把手带出来,反观技校职高出来的都是小混混。欧美那些国家也是一样。)

儒学除外。也从侧面说明儒学其实就是毫无卵用的玩意儿,倾囊相授也无所谓。相反真正的好东西都私藏了,不可能广而告之。

到魏晋南北朝后,北方五胡十六国中出了个前秦,大名鼎鼎的苻坚想过开办军校。

“作教武堂于渭城,命太学生明阴阳兵法者教授诸将。”

结果秘书监朱肜谏曰:“陛下东征西伐,所向无敌,四海之地,什得其八。虽江南未服,盖不足言,是宜稍偃武事,增修文德。乃更始立学舍,教人战斗之术,殆非所以驯致升平也。

且诸将皆百战之馀,何患不习于兵,而更使受教于书生,非所以强其志气也。此无益于实而有损于名,惟陛下图之!”

然后“坚乃止”。军校胎死腹中。

接下来要出军校就一竿子支到六百多年后的宋朝了。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

那是加强集权,不能看做“重文轻武”的起因。

赵大“一条杆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以他的威望、实力和能力,会怕手下武官造反?

宋朝最不能黑的就是赵大。以武功起家的皇帝怎么可能“重文轻武”,尤其当时边患还没解除呢。

宋二上台后就不行了。高粱河车神开始以文御武,也就是传说中的“重文轻武”。

之后文彦博喊出“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韩琦嘲讽狄青“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

但是,同样进士出身的范仲淹提议建立军校——武学。

宋仁宗同意了。可惜,“庆历新政”没两个月就玩完。范仲淹、欧阳修等改革派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军校随之关门了。

时隔30年后,王安石再次变法,“武学”再次开张。

全国各地开设了十七所,朝廷还专门为之编了教材——《武经七书》、《武经总要》。

课本还有《论语》、《孟子》、《春秋》等儒家经典。

军校学制三年,每年进行考试,不及格的要留级。三年学期满再考试,毕业后包分配工作。

如果入学前是低级武官,结业后则提升为“三路巡检、监押、寨主”,如果是平头百姓,则”授予经略司教押军队,准备差遣”。

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做过军校校长,他觉得《尉缭子》等兵法粗鄙,要把它从课程中删去,代之以《孝经》、《左传》。

有这样的校长,你能指望军校出人才?

到了南宋,军校增加到二十二所,但是不包就业。

想做官,还要参加武科举。不过武学的毕业生只要考最后一场殿试就行,不用再像别人要从地方解试省试开始考起。

宋代军校的教育质量咋样?应该不咋样,反正未见出啥名将。

究其原因,大概一是人数不多,每年毕业二三十个;二是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很多人只会纸上谈兵;三是没前途,最高也只授予从八品官,而且主要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并不去边关杀敌。

在南宋,就算考上了武状元,不过是个秉义郎(52级官阶中排46位),这和文状元马上任通判(高于副事长),三年后即入京火速提拔相比,相差甚远。

可惜了。

再就到了明代。

明代学校按照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官学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医学、阴阳学、四夷馆等。

地方官学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以及教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

此外府州县皆设有武学、医学、阴阳学,农村设有社学。尚有专为孔、孟、颜后裔设立的孔孟颜三氏学。

无关的先不水了。

朱元璋下诏说,“(元朝)学校虽设,名存实亡。今天下郡县并建学校,延师儒,招生徒,讲道论德以复先王之旧。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

每个县都开设官办学校,学生就近入学。

吉、凶、军、宾、嘉各种礼仪;音乐诗歌舞蹈;玩弓弩;开车;识字书法绘画;数学天文历法占卜阴阳。

六艺早在春秋战国就是贵族必学的六种技艺。

这么看,大明士子学的挺多,不是腐儒,还会开车、射箭等。文武理三全。

但洪武二年又重行规定,“计分礼、射、书、数四科。”

赶马车不用再学了。射箭还要学习,而且要九十步中靶;数学须通《九章算术》。

然而科举不考那些啊,学个屁!

明代是民、军分治,相应教育对象分民户、军户两类(匠户等是贱籍,前期没资格受教育)。庶民采用“儒学”,军户采用“卫学”。

“卫学”生源来自卫所里武官子弟、军中俊秀。教学内容和“儒学”无二,并不是培养军事人才。想学兵法?回家找爹去。

朱元璋反对开办军校,理由是——

“析文、武为二途,轻天下无全才矣。三代之上,士之学者,文武兼备,故措之于用,无所不宜。岂谓文武异科,各求专习者乎?武学专讲韬略,不事经训;专习干戈,不习俎豆。拘於一艺之偏陋哉!今又欲循旧用武举、立庙学,甚无谓也!”

想法很疯满。

他孙子建文帝开了军校,南京“京卫武学”。

朱棣造反上台后以“徒有其名而无实效”,取缔了武学。

但是他后来又说:“岁久人心玩愒,武学亦不振举。军官子弟安于豢养,武艺不习,礼义不谙,古今不通,将来岂足为用?其申明武学旧规,严其课绩毋为具文应故事耳。”

武学重开,但,勋贵子弟们学个屁!吃喝玩乐不香嘛!

到土木堡战神朱祁镇时,“国家偃武修文八十余年,而武生恒寓教于应天郡庠,师不专其训,弟子不专其业,废驰多矣!”

于谦感慨道:“(武学生)皆出自膏梁,飧享富贵,惟务安佚,不习劳苦。贤智者少,荒怠者多。当有事之际,辄欲委以机务,莫不张皇失措,一筹莫展。不但有负朝延恩遇之隆,抑且恐误天下要切之事。详其所自,皆系平日养成骄情,不学无术所致也。”

于是,朝廷整顿两京武学,又“命天下凡武卫悉建武学”,“令五府、各卫所自指挥以上应袭子弟入学讲读”。“训教历代臣鉴及武经等书”。②到明亡前武学反复废、立好多回,略过不提。北京东城区现在还有个武学胡同,就是学校原址。

后来武学生源扩大,“凡武职官员下儿男应袭优给,并其余弟侄十岁以上者,俱听提调学校风宪官选送武学读书。”

然而,天子脚下的武学都办不好,何论外地。学个屁!

“比来生徒庸劣,盖由师道不尊、学规废弛所致……诸生有入学三年《武经七书》尚不能记诵者,甚至有经年不肯肄业者。况原选六百,今止二百余人。”

“两京武学、外卫军生争习举业,以窃科名,韬略弓马邈不相识。”

“然勋卫率多纨袴,(武)学虽立,而卒无干城出其中者。然后知太祖之睿谟远也。”③说这话的孙承泽,先投顺后投清。在京私宅为“孙公园”,后为前、后孙公园胡同,可见之大。明清时金鱼池、樱桃沟还是名胜之地,孙都有别墅在那里。

大明军校可以说一直是名存实亡。何况《武经七书》里可没有排队枪毙,火器都没有,学了个屁!

再说武生结业后的去处,“教京卫、各卫幼官及应袭舍人与武生,以待科举、武举、会举,而听于兵部。”

大概就是回家等消息的意思。

武官都世袭,不管嫡长子们学了个啥屁,反正官位是跑不了。至于其他武生,哪有那么多空缺分给他们。那还学个屁的武。

所以很多武生都去报考文科举了。为啥不去考武状元?

到朱祁镇儿子登基,大臣们上疏——

“文武并用,古今通义。国家之于文,三年一大比,而武举独未行。”

“今天下之大,岂乏人才?但拘于世袭,限于资格,虽有异才无由自见。乞敕在京大臣、在外方面各举谙晓韬略、或明习战阵、或长于骑射、或臂力过人、或有克敌应变之才、或有守土安边之策,具名闻,会官考试,庶武备不隳而真才出矣。”

“武举之科不可不设。”

大明开国八十多年后才有了武科举。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