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万古至尊 > 第16章 功法阁

第16章 功法阁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正事说完,两人又闲话几句。

乾照和尚说自己年轻时也在县衙中站过两年多的班,不过当时做的是皂班,守了一阵子聚宝门,又被调去守牢房。

后来漕军征调,所以他三年班没站满,便到漕军中厮混去了。

县衙的三班衙役其实并非衙门招聘而来,而是壮丁男子义务服役,三年期满退回。

所以当捕快是没有工资的,只有一年六两银子的补贴,叫做“工食”。

这点工食少得可怜,根本不够一年的吃穿用度,而且服役之人没有空闲再做别业,误工误农更加入不敷出。

所以家中但有服役的,朝廷便免了这一户的丁钱,有很多人便钻了这个制度的空子,把自家户口托寄在役丁的户上,便免了家中数年的人口钱。

这便叫做“诡寄”。

当然也有像梁叛这种二进宫甚至“多班连任”的,因为总有许多富户子弟不肯服役,便交一笔银子给县衙,让县里用这笔钱另招旁人顶替。

县衙与其再出去找新人,不如续用有经验的旧衙役,这种接连续用的衙役,更是诡寄青睐的对象。

梁叛户头上就挂着好几家人,都是他手下的白役。

两人有了共同语言,相谈甚欢。

乾照和尚邀梁叛留下吃斋饭,梁叛也没推辞。

乾照看看日上中天,便教手下准备饭菜,并把齐四叫了进来,三人坐在一起说起闲话。

其实梁叛心中思绪纷乱,很多细节和线索裹在一起,像是一团乱麻,只听见乾照说起二十八年前在浙江金华山,跟“八卦剑”余定仙斗了一百二十回合不分胜负的往事。

这件事齐四自然听过,就顺着老爷子的话头,说余定仙最近在浙江做了参将,跟倭寇打了好几仗云云。

梁叛突然回过神来,他对甚么八卦剑余定仙没有兴趣,目光却死死盯着身旁的山水屏风。

屏风上画的是一片云雾缭绕的山峰,那雾气之中隐隐约约,有几座建筑,仿佛寺庙、楼阁和高台。

画中所在不是别处,正是位于南京城西南角的三山,又叫护国山。

而画作布局的外围,有一条大江,江中一洲分二水,绕着三山向画外奔腾而去,水是长江,那洲就是江心白鹭洲。【~# #@免费阅读】

山水右下角的留白处还有一首题诗,叫《咏护国寺前一枝梅》,诗云:

二水西帆迎楚客,三山不见凤凰台。

高问梧桐知何处,云蒸不指去时路。

望江楼,观音阁,隐入仙山不语说。

唯护国寺不负我,门前一缕暗香引来客。

满山尽是云遮日,独此寒梅向阳开!

风雪雨露皆答应,要作云雾誓不从。

画作题名“李向阳”,时间是崇佑二十四年三月。

诗作却没有作者。

梁叛猛然站起来,撞得身前茶几铛啷啷一阵乱响。

这首《咏护国寺前一枝梅》的作者他太知道了,因为这首诗就出自他随身携带的

那本《秦淮子集》,作者是吕致远!

这首诗梁叛读过好几遍,因为写得好,他甚至用高中阅读理解的办法逐字逐句地剖析过此诗,就更加觉得好。

加上全诗最后两个字“不从”,恰好与算命先生为他起的那个“表字”相同,便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诗中大概意思就是,吕致远在江边接一位从西边远来的客人,在带客人游览护国山时却因大雾而找不到凤凰台、望江楼和观音阁等景致,最终因为一支梅花香味的指引,成功找到了三山中的最后一景护国寺。

这诗用了屈原和李白的典故,表明那位来客是一位被贬谪驱逐的失落之人。

随后诗中许多“云遮日”、不见路的描述,是借指当今朝奸吝小人把持朝堂,使国家社稷(凤凰台、望江楼、观音寺等)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中。

用梅花指代友人不同流合污的傲骨,用护国寺表示大明破除迷雾、中兴鼎盛的希望。

整首诗一是激励和赞美友人的情操,二是表白自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