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纵横诸朝,吐槽皇帝竟然这个样 > 第168章 北宋的将与相——范仲淹与韩琦

第168章 北宋的将与相——范仲淹与韩琦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你看看,那个恶毒的韩琦,就一帆风顺的,就知道阿谀奉承,最后谄媚诱主,从而得到了大宋不倒翁。

这应该是现在穿北宋小说里面固定的一个套路之一了。

因为如果需要这么一个大BOSS的话,那么这位韩琦韩大佬且还活着,那么就一定会成为主角的反派BOSS。

毕竟,他太显眼了。

而韩琦有这种名声这倒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相比较于范仲淹,那韩琦还真的是....一言难尽。

如果说范仲淹是一个千古完人,那么韩琦就是一个标准的官僚典范了。

屹立三朝而不倒,左右两代皇帝的即位,就这能力,说实话到现在我都没看到一个穿宋的主角身上有韩琦能力的一二。

如果这些人真的穿越到了宋朝,并且和韩琦交上了手。

他能够活下来只能够说韩琦觉得这个人对大宋还有用,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原因。

把持了宰辅权柄足足十年的韩琦,那绝对是把北宋官僚体系玩的无比明白的那个人。

我们不得不承认,北宋善待士大夫,但是有利则有弊,这一点我们也不能否认。

而且这种情况下的负面情况十分的严重,这就是我在说明朝的时候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一个什么什么集团,他们组合必然是因为有利益将他们聚合在了一起。

可如果他们找不到这个利益的话,那么他们所面临的更多的就应该是互相斗争才是。

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来说,文官集团,士大夫集团,这是一个悖论,最起码他们不是一直在某个朝代出现的。

只能说灵光一现的存在。

在北宋这个情况十分的明显,那就是文臣士大夫之间的这个斗啊。

人脑子打出来狗脑子,那都不足以说明他们之间斗争的惨烈。

这有宋一代的宰相,都被他们自己给完成了一个高危职业。

寇准,范仲淹,王安石,文彦博,司马光,这都是最后最后被人一脚干下去的标准。

他们不得不说都是千古名臣,而且能力十分的强悍,但同样这群人也都算不上给自己弄到了一个善终。

尤其是司马光和文彦博,下去就下去吧,这死了个球的还得被宋哲宗刻碑辱骂!

还得告诫后人,千万不要学习他们这群玩意。

所以你这么一看,韩琦这还真不容易了。

这老家伙他善终了。

而且从开始到结束,他给人的感觉才更加的像是一个网文小说里面的主角模板。

甚至他比小说主角更加的像是主角。

总体而言,能力极强,心思深沉,手腕狠辣。

而这个家伙能够施以仁政,带兵做将,还下得了黑手。

就这....我也理解为什么小说主角总和他对着干了,不把他干下去,读者可能都认不清谁才是真的主角了。

而且相比较于北宋动辄就是贬斥的这种情况来说,韩琦那是真的平步青云。

他得到的最大的惩罚,就是平调!

就这种情况,那真真儿算是平步青云了。

说他三朝不倒这个可能有那么一点点的夸张,但是说他一句稳如泰山,这就是实打实的评价了。

执宰过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不说,更是有过一群神一样的同僚们。

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等等一干名臣!

而这群人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北宋时期的群星璀璨。

而韩琦韩相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做到了笑看风云出我辈,舍我其谁!

如果要说韩琦的人生的话,他只能说和范仲淹有一个同样的开头,那就是自幼丧父,勤学不缀。

但是后面,那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了。

韩琦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以天下第二的名次高中了进士,这时候同样作为学霸的范仲淹,这个年龄的时候还在应天学院里面埋头苦读呢。

然后家中长辈不幸有人去世,所以守孝三年,最终在二十五岁的时候正式踏入职场。

而他只用了两年的时间不到,就直接做到了开封府推官的这个位置,然后赐五品服!

又是两年,他在二十九岁的时候成功当上了右司谏。

啊,好熟悉的位置。

范仲淹做到了这个位置的时候....都快五十了。

而在这个位置上,韩琦第一次让天下人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右司谏。

作为一个谏官,那就得干点谏官的事情。

谏官该干什么事情?

上奏,弹劾他们!

就以这个本市来说,无论是什么包拯范仲淹,还是倒霉催的陆游苏东坡。

有一个算一个,那就没有一个能够和他韩琦比的!

别人谏言是看事儿,这个家伙弹劾纯粹就是看人!

韩琦这个人啊,他的政治嗅觉那是相当的强大,他很明显就能够感觉到当时的朝局上面,上位者有什么动向。

比如在当初,他就看出阿里了,这朝堂上对那些老而不死的这群家伙很是反感。

名望挺高,身份挺高,仗着自己的资历足够,在其位不谋其职,尸位素餐....

说得再直白点吧,各单位,尤其是那些官方大企业,总是有那么一群快要退休了但还没有退休的人。

这群人基本上是成天端着茶杯看着电脑,等着下班....

偏偏现在的领导很多人都是当年跟着人家混的,现在他们不干活也没人敢说些什么的。

让他们干活,就有人捂着心脏倒下去吓得一群人忙里忙外的,生怕出点什么事儿来。

我想在大企业里面混的,应该见过不少这种人,而当初的朝廷也有这种人。

同样,新领导对于这群人,也不是那么的喜欢,却又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而韩琦发现了这件事情之后,直接就写下了《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这个弹劾奏疏。

然后这一封奏疏送上去,一口气拉下来两个宰辅,两个副相直接落马罢职。

这就是传说中的片纸落去四宰执。

而始作俑者韩琦自然而然的做到了名扬天下。

天下言官无不为之惊叹,封为神灵,不动则已动则惊人啊。

如果只是“不畏权贵”的弹劾高官他最后也就是个御史罢了,但是他还有颇为强大的举荐眼光。

首先就是,他举荐了那个比他大了足足二十岁的老臣范仲淹。

从汴梁到四川再到西北,韩琦一路收获了称号“爱民如子”的同时,也和范仲淹解锁了羁绊。

并肩击西夏!

只不过相比较于范仲淹的谁都服气,这韩琦就差了不少事儿。

这大宋这边有民谣。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同时西夏那边也有一个民谣。

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

这个到底是如何的其实没必要去纠结,写小说的想要给他说成废物就用下面的,想要给他抬一抬就用上面的。

至于真相?

没打过仗还没干过架么?

你打架之前要是介绍人不得给自己这边吹吹牛逼,给对方的人落落士气啊。

这又不是多么神奇的事情,现在各个国家评价历史名将的时候,也都是自家人居多啊。

经略西夏的时候,大宋这西北边疆稳固,这件事情也不是什么秘密了,韩琦和范仲淹的能力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直到宋夏议和之后,韩琦再次和范仲淹走到了一起,然后一同主持了那著名的庆历新政。

结果就是新政虎头蛇尾,一年时间就来了一个草草下台。

也就是在这件事情之后,韩琦和范仲淹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

范仲淹黯然离京,然后用了十年的时间去在大宋各地开设学堂,为大宋准备未来和希望。

而韩琦,也是用了十年的时间,他这时间去了边疆。

西北,河北等地整顿西夏以及辽国的边境事务。

从这一刻开始,韩琦知道自己不能再仅仅依靠改革文官制度来换取什么了。

想要做成什么,腰杆子得够硬!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