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纵横诸朝,吐槽皇帝竟然这个样 > 第165章 北宋的将与相——范仲淹

第165章 北宋的将与相——范仲淹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最后范文从得到了赦免,还得到了优待。

当然,这个民间传说到底有几分真,这已经是不重要了。

不过这也能够反映出来这范仲淹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地位是很高的。

其实啊,对于古代的那些圣人,或者说圣贤来说。

想要走到那个地步,基本上就是两条路。

第一条就是传道受业解惑的。

这一点上,孔子孟子荀子,乃至于后面的王阳明其实都算是这一类成圣的。

我并不是说王阳明做事儿能力不强,但你如果说他为什么能够被称之为圣人,那么陆王心学大宗师的这个名头,绝对是占据了大部分乃至绝大部分的原因。

在这一条路上,那可是很难的。

要么你开创一个流派,要么你发扬一个流派,你需要将一个思想彻底的发扬光大,要熟知并且传扬出去。

第二条成圣的办法就要比第一种还要困难,那就是做事儿的。

在这一类里面最出名的几个人.....比如于谦于少保,张居正张太岳。

当然我认为王安石虽然被忽悠了,但是王安石也是其中之一的。

传道受业解惑的被称之为圣贤,他们不管是无奈还是不想,总之做不到问鼎一代,所以他们在后世之中绵绵不绝。

而干事儿出来的一般会被称之为名相,那都是实打实的当朝大臣,重臣,甚至挂上了权臣。

这群忙事业的在后世流传的东西就比较少了,毕竟这么忙谁还有功夫去给你传道受业解惑。

这类人看重的就是一朝!

只争朝夕的那种人。

但是在这些人里面,范仲淹又是相当的特殊的存在。

他不但是个传道受业解惑的,这家伙还是一个实打实干事儿的。

在实事方面,范仲淹文武兼备,经略西北一方,提拔了狄青,种世衡等大宋名将。

同时他被西夏人评价为,胸中藏有十万甲兵!

而在他执宰大宋的时候,也是第一个发现这大宋有问题的宰相。

后者说,他是第一个站出来的宰相。

之前关羽大宋的制度已经说过了,这个制度在赵匡胤的时代的确是一个神一样的制度,但随着时间的出现,这个制度变得问题越来越大。

而却又捆绑了太多太多人的命运和利益,仍然动都不能动。

范仲淹就是那个看到了弊端,然后提出了问题,并且下手进行了改革,推行了新政的人。

同时,也正是范仲淹,拉开了北宋后期数代人不停的变革序幕。

就算是他治理地方的时候,那也是真正的济世安民,兴修河道,大搞建设。

他弄出来的那个横跨通州,泰州,楚州的大工程,这当地的百姓那真的是对其感恩戴德。

至于他的传道受业解惑,他也有自己的传承留下。

宋学!

他范仲淹就是鼻祖一般的人物。

在庆历新政之中,这重塑读书人的魂就是一大工程。

诸州设学,革新科举,重建太学在当初比庆历新政其他的工作动静儿都要大。

不仅如此,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无比的深远。

所以说,他是一个很诡异很变态的人。

当年高粱河漂移之后过去了十年,范仲淹就降临到了这个世间。

那个时候辽国的萧太后....这个虎逼娘们猛啊,兵锋所向无往不利,打的大宋狼狈不堪。

最终也只能苦苦支撑罢了。

那个时代的大宋当真是风雨飘摇,随时都有覆灭之危。

或许是老天爷都看不下去汉人再一次的受苦了,所以便为大宋降生了这么一个天纵奇才。

并且为了能够给这个孩子日后一个更加轻松的环境,一代神将李继隆横空出世。

徐河之战硬生生的打掉了辽国数万人之众,把辽国第一名将耶律休哥打得重伤逃窜,好不凄凉。

这一战终于为北宋换来了难得的一阵和平时光。

只不过在这个可惜了的时间里,范仲淹却是颇为不行。

两岁的时候,父亲突然病逝,让小小年纪的范仲淹只能跟着生母谢氏颠背流离。

最终改嫁到了一个姓朱的人家,并且改名叫做朱说。

当然了,虽然名字不好听,但是不得不说这个继父是个很好的人。

在没有任何义务教育的情况下,硬生生的支持着这个非亲生的儿子读书,直到他长大成人。

让他有了满腹的经纶。

这一点,说实话是真的很不容易。

毕竟那个时候读书可是要花很多钱的。

不够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才情和能力被人所嫉妒,范仲淹并不是很受朱家的子弟喜欢。

据记载,范仲淹离开家是因为他阻止朱家子弟的不轨之举,然后被朱家子弟嘲讽他是外人。

将他的身世全盘托出,最后让范仲淹心灰意冷备受打击。

直接改回了自己的名字,并且悍然离开家门。

同时还和自家母亲立誓,十年值呢自己一定会中榜!

当然,他这不是瞎吹牛,而是因为他是应天书院的弟子。

是不是感觉一下子就从历史频道跳到了玄幻频道?

这玩意咋还出来这种东西了?

之前说过古代人除了满清之外,其他朝代读书不是那么的费劲。

就比如范仲淹的时代,不仅仅有个底的私塾和先生,最重要的是还有自己的体系。

在北宋,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这四个并成为四大书院!

这里面的学子,中榜几率十分的高。

这就是为啥动不动这什么朝中某些重臣就拉帮结派站在了一起,毕竟这玩意就类似于重点大学了一样。

在里面的人,那自然也很容易在仕途上走到一起了。

范仲淹有决心有毅力,成济自然很不错。

甚至于在皇帝视察的时候他得贼拉自信的告诉身边人,等我中举了我就看到了,现在着急干什么呢!

同时,这段日子也就是那所谓的范仲淹出身贫寒的源头了。

毕竟范仲淹家里不至于豪富,但是毕竟无论是生父还是养父,那都是朝廷官员。

八品....八品也是官员!

而且还能送到应天书院之中学习,这才华能力和前期的家财,说实话是挺不错的。

只不过因为是离家出走了,所以这身上穷的叮当响,自然也就是贫困了。

他在啃了五年的干饼子就稀粥之后,终于不负众望,金榜题名了。

而且还是寒儒啊!

寒儒代表什么?

那就是比人家低上一头!

他只能从最低的九品开始,一点一点的往上走。

大概干了六年的广德军司理参军,说白了就是这个军镇的牢头监狱长。

当然,他也会负责刑狱方面的问题。

然后趁着这个机会将自己的老娘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并且上报朝廷,恢复了自己的姓氏。

从朱说正式变成了范仲淹,表字希文!

然后干到了三十三岁的时候,他终于迎来了第二次机会。

调任泰州,担任泰州西溪盐仓监。

这一次他做的更好了,已经开始崭露头角的范仲淹不但政绩斐然,在这个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时代之中,他修建了那后世称之为范公堤的悍海堤。

顺带认识了一个自己的小迷弟,日后的大宋重臣之一,更是被称之为了王佐之才。

当初年仅十七岁的富弼!

而日后,就是这个小迷弟成为了范仲淹最为忠诚的那个盟友和伙伴,和他一起主持了庆历新政。

为大宋拉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