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纵横诸朝,吐槽皇帝竟然这个样 > 第157章 权臣的落寞

第157章 权臣的落寞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中书门下不是所谓的中书省给皇帝当秘书,中书门下在宋朝是作为主管民事的!

可以说这是一个行政部门,枢密院我们已经知道了,就是管军事的。

你看一文一武都出现了对吧。

那是不是还少了点什么?

对,少了财政!

和枢密院一样,中书门下只有决策权,而没有财政权。

这一点和那武将体系简直是一模一样的。

那么武将的训练招募在三衙,这文官的财政在哪里,就是这三司。

在很多宋朝的小说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个职位叫做计相,而这个计相也就是所谓的三司使了。

在三司使下面还有度支,户部,盐铁这三个衙门。

这些衙门共同组建了三司之地,而三司和三衙一样。

只有财政权,也就是手里有钱,那么自然还有但是!

但是他没有决策权,换而言之吧,他手里有钱,但是他却不能花钱。

那么能花钱的是谁?

是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但是很不幸,他们手里没钱。

那么把这个制度放在实际上会变成什么样子?

如果某个地方他需要用钱,那么就必须递折子,递给谁呢?

递给三司使报备,同时递给门下中书,然后门下中书批准之后再次告诉三司使,让三司使批条子拿钱。

然后这个钱不是送到下面,而是送到门下中书然后再派往下面。

就这个过程啊....有没有感觉销售部找董事会要条子去财务部批签的感觉?

而且更加的麻烦。

就这么一套过程走下来,而且是不断的重复出现这种过程,你就知道为什么北宋会有那么多的派系斗争了。

不管远近亲疏,不敢名臣良将还是贪官污吏,似乎无人不党争。

这太正常了,正常到极致啊。

因为你不这么联合,你想干点什么你都干不了,那日子都过不下去啊。

可就算是你拉帮结派了,就算是你有本事将两府三司全都拧成了一股绳了,那也没有任何用处。

因为在这套体系之外,他还有三个其他的部门。

御史台,知谏院,皇城司!

对,虽然宋朝不高宦官特务,但是他们也不是没有自己的情报部门和这种弹劾官员。

不但有,搞得还很多很神奇。

尤其是御史台和知谏院,这两个地方啊,和之前的言官那是完全不同了。

之前各朝各代都有言官,甚至出名的还有很多。

比如最出名的魏征,成天拎着李世民对喷,喷的李世民牙根痒痒。

还有许许多多的言官被定位了忠直敢谏之辈,但是这个宋朝的言官却又有些与众不同。

宋朝的言官和明朝的还不太一样,非要说的话,宋朝的言官和清朝的很像。

他们的KPI考核全都在同僚的身上,换而言之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弹劾同僚。

也就是各个衙门的结党营私一类的,比如....包拯干的就是这个活儿。

哦,对了,包拯没有知开封府过!

而且他也不敢知开封府,因为那地方不是给官员准备的,那地方是给储君准备的。

除非是他保证喝大了....他喝大了也不敢说自己权知开封府。

他一直干的就是言官的活儿。

那弹劾的....急眼了喷皇帝一脸吐沫星子。

在这种中央制度的布置之下,基本上在文武上就形成了一个闭环了。

可是赵大毕竟是赵大啊,作为极限权臣篡位的存在,赵大仍然在这个制度之下,完成了一系列的查漏补缺。

比如,地方财政!

老赵是权臣出身,加上他又不是杨坚这种接着老爹直接平步青云起来的。

他深知人心叵测,所以在钱多了之后,人就很容易有点其他的想法出现了,这是人之常情嘛。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赵大决定了,不能给地方上留钱。

他下了另一个命令。

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

这句话可能很多人在高中还考过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地方上除了留下必要的开支之外,其他所有财货全部送到京师汴梁。

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这才有了现在广为流传的一句话。

北宋是以一国养一城。

当然这也是为什么北宋有这么大的矛盾感,一边是那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另一边却又是地方上动辄有人造反有人作乱。

动辄就有人没饭吃活不下去了。

就是因为这个,他们各个地方没有了财政权,除了必要的用度之外一点都不能留下。

这除了导致加强了中央集权还有削弱了地方财政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地方官员没有上下其手的路子了。

或者说,他们上下弃守的地方就减少太多了。

地方没钱了,他又想要贪污怎么办?

那不能贪公家的钱了,那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子了,去找百姓要钱呗。

再加上北宋的读书人是很....儒家在何宴倡导了已儒释道,然后再经历了魏晋玄风之后,就直接生成了一种读书为何的想法。

魏晋玄风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无为而治我有理啊,我当官,百姓饿死了,那是他没本事,他饿死了为什么要我为他负责啊?

这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气。

而到了宋,尤其是宋真宗时期,那就更恶心了。

你读书,是因为书中有黄金屋,有颜如玉,换而言之,你读书是为了钱财女色。

那么如何得到钱财女色?

当官!

当官怎么得到钱财女色?

祁同伟说了,我好不容易爬上来,我村里的野狗都得当警犬,我家亲戚祸害几个大姑娘小媳妇。

霸占百八十顷良田,逼死三五家人怎么了?

这不是理所应当么?

嗯,钱财女色你全有了。

而说这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是谁?

是宋真宗。

当然了,我们不能说一个皇帝说出这句话是告诉大家合理贪污犯罪,但是作为一个一言一行都关乎天下的皇帝。

他说出这种话来,本身就极为容易引动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周敦颐,张载先生他们坚持要走出新儒学来,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你得有一个最起码是看上去的正确的价值观。

有了这个价值观,你最起码在教导学生的时候,你还是说得过去的。

而不是告诉你,咱们皇帝说了,读书挣钱啊!

这是地方财政的问题。

那么地方除了财政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还有人事任免权。

在之前都是州府之下的那些官吏,什么县令,通判这一类的直接在地方上就被节度使给办了。

然后赵大觉得这么做,太坑。

所以他改成了直接由朝廷负责,所有的任命全部都交给朝廷去批文。

这么做,地方上也别想再说什么地方成为割据势力了。

藩镇之祸也肯定不会出现了。

但是呢,问题也随之出现,你说顺昌府这和开封不远的地方,这县令通判,你做也就做了。

可是再远的话怎么办?

比如两广,那距离开封...少说也得一个月啊,往返两个月的时间,这边人没了,等到新上任的县令到,少说也得两个月。

如果中间再加上各种递折子,选人,在拉扯拉扯。

一个地方两个多月三个月的时间没有第一主管人会有什么后果,这不言而喻。

当然了,从这里面我们也不得不说,这绝对是能够看到赵匡胤团队的超高政治智慧。

这也是为什么就这么一个近乎于摆烂的朝代竟然维持了这么久的时间。

但是啊,这个东西的确是真的很适合当初的发展,可是在后面,他却是不行了。

所以宋朝在后面才会出现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但是改革就触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也就导致了一次次的反扑。

这个反扑不是因为某个朝臣,这个反扑,是因为...没啥大用处的科举。”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