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唐末大军阀 > 第23章 现状

第23章 现状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要知道,按照中唐以来方镇演变的惯例,但凡是想在要任上有所作为的方帅,基本上是都要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基本盘,以及忠实的亲卫武装;这既可以具体表现为本地出身将门的亲族部曲、故旧门人,也可以是朝廷派遣护送上任的禁军、镇军。

这样他们才可以在与地方诸多将门、世兵为代表,大小山头/武人集团的上下博弈、斗争当中,逐渐通过委以亲信、把握机要等手段而取得上风和主导权,乃至快刀斩乱麻的发动大清洗,来杀掉一批骄兵悍将以为震慑和立威,由此换取一个相对稳定的当权期。

而当初高骈在淮南任上时,就在不断将京中的亲族子弟相继迁移过来,携家带口累至数百人等,以为避开北地灾荒兵乱的凶险和朝堂纷争的诡谲莫测;然后在背靠军政两途深耕当地的同时,也是打算就此扎根下来世代开枝散叶、繁衍生息下去了。

而作为高氏在当地立足大计的一部分,高明前身也得以历任衙内孔目官、楚州长史、巡水副使、行营押官等职;只要假以时日怕不是富贵无虞的将来。然而,却冷不防高骈这几年下来突然就转而昏聩不堪,大权旁落而最终导致举族丧灭殆尽。

结果就是原本可以作为高骈统治基本盘和势力外延的高氏一族,相关成年男丁都几乎在动乱中死伤殆尽,只剩下一票因为某种不可明言缘故而幸存下来的老弱妇孺;还有形同光杆司令一般的当家人——高明本身而已。

更不要说,那些追随高骈辗转荆南、安南、西川、浙西数任上,战阵经验无比丰富和娴熟的诸多部曲、亲从、家将所构成的班底,将校多出高氏子弟和姻亲之族的千余内宅郎君;几乎在吕氏的迫害和清洗之下死伤、消亡殆尽了。

然后,淮南本镇直属牙兵三都一千二百员,和衙前左右营三千员也差不多被吕氏收买、兼并了;最终能剩下来唯有被留在后宅值守/变相养老的一些伤病残疾老卒;却是眼下高明为数不多可以仰仗的存在了;至少他们对于高氏的忠诚和归属感依旧。

但是在短期内,关于军队方面的安排、编制和整顿,就实在没有多少捷径可走了。就算高明想要借此将所有的关键和要害都安插上自己人,也没有办法凭空变出更多的军事人才和合用的部下来啊!

正所谓是饭只能一口一口的吃,万里路也只能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走出来,首先就是通过一番酬功式的交叉人事任命和调整,以那些相对倾向于自己的军将,构成新一轮动态平衡和制约的同时;在众望所归或者说名正言顺的情况下,重建一只忠于自己的精锐武装;

比如重建淮南节衙原本所属的牙兵三都和衙前左右营。在高明对于未来的预期规划当中,这两支亲属人马将会在重新武装和编练之后,作为潜在的军官教导队和军队候补士官的主要来源,然后任何低级将校、军官的提升,都必须调进这两支编制重新修习和服役一段时间。

在这个纷乱不休的时代,作为基层将校,能够团结部属,临阵坚韧作战就已合格;能够当先冲锋、激励士气便是优秀;可高明指望的这些亲属将士一旦放出去充任将校、军官,个个都能根据战场局势做出正确应对,在复杂环境下指挥变换队列的基本操作。

但是在具体人员挑选上,除了主要的将校都是当天夜里,最先追随和响应自己出兵作战的,监院、巡河、押院三支“元从”部属之外;在后续兵员的补充上,高明就相对低调而隐蔽地选择了隶属东南招讨行营的几支客军,而不是淮南镇的本土军序。

事实上,除了淮南本镇的各路兵马之外,在当初为了追缴黄巢所部设立的东南各道招讨行营的旗下,同样还有长期派驻留镇备寇的神策子弟、泰宁兵、天平军等若干部客军;然后因为朝廷破灭而消息、归途断绝,就此滞留在淮南期间又散亡了不少。

而选用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这些客军相对孤立无援且补充不易,与地方的利益牵扯也不深;尤其是当高骈不再问事而与朝廷关系恶化之后,就越发边缘化而待遇削减的存在。因此,在得到高明优待和笼络,唯有尽心竭力靠拢和报效一途了。

归根结底,高明短时间内最需要就是广陵城内的稳定和平衡,然后在大多数人的关注力之外,相对低调的快速笼络和培养起归属与自己的班底来;再将这场变乱所树立起来的权威和信心,给继续潜移默化地维持和延伸、扩张开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