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绝对神婿 > 第166章 替罪羊

第166章 替罪羊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朱元璋曾被陈友谅追杀,马皇后背着他一路狂奔,终于逃出生天。太子朱标私下里将此事绘成了图轴收藏,以作纪念。

后来马皇后去世,朱元璋心中惨然,常郁郁不乐。没有了马皇后约束,加上心情郁闷和朝政需要,他行事越加狠厉,越加肆意诛戮。太子朱标心地仁慈,于是向朱元璋进谏道:“陛下诛杀过滥,恐伤天和。”朱元璋默然无言,没有答复。

第二天,朱元璋将棘杖扔于地上,命太子拾起来,朱标觉得扎手,没有立即照做。朱元璋道:“如果我将这些刺都给你去掉,岂不美哉?现在说诛杀者,都是有罪之人。除掉他们是为了帮助你稳定权力,对你未来有莫大助益。”朱标顿首反驳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朱元璋愈加生气,拿起旁边的坐塌就扔向朱标。朱标一闪身躲开。朱元璋于是气得追着他打。朱标见躲不过,便将他私下里画的这个图轴故意掉落。画面散开,朱元璋看到上面的一幕幕,又想起了马皇后。他于是拾起来仔细观看,良久都不愿放下。朱标于是借此离开,回到自己宫中。

@以史为伴这件事出自明代文人徐祯卿的《翦胜野闻》。从皇帝的角度来说,朱元璋是一位有谋略、行事果决、心狠手辣且思虑深远的皇帝。

从做丈夫的角度来说,马皇后是其糟糠之妻,两人结识于患难,朱元璋对她一直不离不弃。即便后来他又有了很多年轻貌美的妃子,但是他从没有因此疏远马皇后。两人之间的处事方式与民间普通的夫妻没有什么区别。不管是嬉笑,还是怒骂,马皇后能够容忍朱元璋的脾气,朱元璋也能够听得进马皇后的劝说,两人可谓珠联璧合,是一对恩爱夫妻。

从做父亲的角度来说,朱元璋可谓为了儿子操碎了心。不光是太子朱标,包括其他的儿子也是如此。分封藩王既是为了大明江山,也是为了让众多儿子们在自己百年之后能有个好的归宿。诛连勋贵是为了让太子顺利接掌权力。《皇明祖训》是为了预防后世子孙执政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其中就包括藩王与中央王朝之间的问题。其实就是为了调整不同儿子及其后代之间的矛盾。

人无完人,朱元璋为后世诟病最多的就是他杀戮过重。其实哪代王朝不是建立在累累骸骨之上。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将功成尚且如此,何况是一代帝王呢。——琼浆三盏透三关,火枣频添壮士颜。八臂已成神妙术,三头莫作等闲看。须臾变化超凡圣,顷刻风雷任往还。不是西岐多异士,只因天意恶奸谗。

话说哪咤回来见太乙真人,曰:“弟子长出这些手,丫丫叉叉,怎好用兵?”真人曰:“子牙行营有许多异士,然而有双翼者,有变化者,有地行者,有奇珍者,有异宝者,今着你现三头八臂,不负我金光洞里所传。此去进五关,也见周朝人物稀奇,个个俊杰。这法隐隐现现,但凭你自己心意。”哪咤感谢师尊恩德。太乙真人传哪咤隐现之法,哪咤大喜,一手执乾坤圈,一手执混天绫,两只手擎两根火尖枪,还空三手。真人又将九龙神火罩,又取阴阳剑,共成八件兵器。哪咤拜辞了师父下山,径往汜水关来。正是:

余化刀伤归洞府,今朝变化更神通。

且说姜元帅在汜水关计点军将,收拾界牌关,忽然想起师尊偈来:“‘界牌关下遇诛仙’,此事不知有何吉凶。且不可妄动。”又思:“若不进兵,恐误误了日期。”正在殿上忧虑,忽报:“黄龙真人来至。”子牙迎接至中堂,打稽首,分宾主坐下。黄龙真人曰:“前边就是诛仙阵,非可草率前进。子牙可吩咐门人,搭起芦篷席殿,迎接各处真人异士,伺候掌教师尊,方可前进。”子牙听毕,忙令南宫适、武吉起盖芦篷去了。

且说哪咤现了三首八臂,登风火轮,面如蓝靛,发似朱砂,丫丫叉叉,七八只手,走进关来。军校不知是哪咤现此化身,着忙飞报子牙:“禀元帅:外面有一个三头八臂的将官,要进关来,请令定夺。”子牙令李靖:“去探来。”李靖出府,果见三头八臂的人,甚是凶恶,李靖问曰:“来者何人?”哪咤见是李靖,忙叫:“父亲,孩儿是三太子哪咤。”李靖大惊,问曰:“你如何得此大术?”哪咤把火枣之事说了一遍。李靖进殿回子牙,备言前事。子牙大喜,传令:“令来。”哪咤进殿,拜见元帅。众将观之,无有不悦,俱来称贺。不表。且见次日南宫适来回报曰:“禀元帅:芦篷俱已完备。”黄龙真人曰:“如今只是洞府门人去得,以下将官一概都去不得。”子牙传下令来:“诸位官将保武王紧守关隘,不得擅离。我同黄龙真人与诸门人弟子前去芦篷,伺候掌教师尊与列位仙长,会诛仙阵。如有妄动者,定按军法。”

众将领命去讫。子牙进后殿来见武王,曰:“臣先去取关,大王且同众将住于此处。俟取了界牌关,差官来接圣驾。”武王曰:“相父前途保重。”子牙感谢毕,复至前殿,与黄龙真人同众门弟子离了汜水关,行有四十里,来至芦篷。只见悬花结彩,迭锦铺毹。黄龙真人同子牙上了芦篷坐下。少时间,只见广成子来至;赤精子随至。次日,惧留孙、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来至;随后有云中子、太乙真人、清虚道德真君、道行天尊、灵宝大法师俱陆续来至。子牙一一上下迎接,俱至芦篷坐下。少时,又是陆压道人来至,稽首坐下。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汉族,姓朱,名元璋,原名重八,后更名兴宗,字国瑞,生于濠州钟离之东乡(今安徽省明光市赵府村跃龙冈)。俗称洪武帝、朱洪武,谥高皇帝,庙号太祖,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参与元末起义,并通过连年征战,最终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大一统的明皇朝。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也包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毒辣手段建立起一套维护皇权的体制,正是由于他的这些举措,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牛李党争”的祸乱。然而,他为巩固君权,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后废除丞相,令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而臣下权力分散,进而导致明朝后来内臣宦官乱政的局面,不过宦官仅是皇帝牵制文官集团所扶植的力量,其并未对皇帝的权力基础造成影响,没有达到汉唐宦官动辄废立皇帝的程度。大历史观是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出的一种新式史观,以历史的内在逻辑为依据,通过现行发生的历史与未来作比较,从而对历史未来走向做出一定预测,大历史观的研究方法与编年体历史相似,以时间为经,史事为纬,集中反映一段时期的历史事件及影响。

我们不妨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入手,来研究一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按大历史观可知,朱元璋出生在动荡的元朝末期。

对于明朝这位开国帝王,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他的一生,第一阶段1328—1352年,这一阶段的朱元璋的主要任务是放牛,当和尚,以及外出讨饭,这一阶段对皇帝朱元璋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1352—1368年,这一时期朱元璋的主要任务是造反,“高筑墙、缓称王”,以及推翻元朝的统治。

第三阶段是从1368—139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做皇帝。

1.

1.卑微的生命

“尧舜以来,得国至正者,唯汉与明”,这种史论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朝与汉朝类似,开国皇帝皆是没有阶级背景的汉人,可称得上“布衣天子”。

高祖刘邦是泗水亭长,朱元璋则更惨,是地主家的放牛郎。同样的,两朝起义之初的目的都是为救万民于水火,而并非彰显个人野心。

因秦无道,刘邦私自释放刑徒,被迫藏于芒砀山,后陈胜起义,沛公啸聚三千义兵,于芒砀山斩白蛇起义。

而朱元璋所处元末时期,更是民族矛盾尖锐,人民分为四等,元人统治下的汉人和南民是最低等,元人无需劳动便可以获得汉人的全部财产。

不光如此,杀死一个汉人不需偿命,只需缴纳与毛驴等同价格的烧埋银即可,谁家姑娘出嫁第一夜,必须送给元人,甚至汉人连姓名不能拥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朱重八的名字便是如此。

可即使这样,朱重八一家仍然努力的活着,朱家世代为佃农,为地主耕种,每年所得粮食十分之八要上交地主,沉重的克扣让朱重八一家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

但天不遂人愿,命运和朱重八开了一个大玩笑,1343年发生的严重旱灾以及瘟疫,夺去了朱重八双亲以及大哥的性命,孤苦无依的朱重八去找地主讨要一块土地来埋葬双亲和大哥,却惨遭拒绝,最后还是同乡的一个好心人给了他一块土地埋葬双亲。

这件事情给年幼的朱重八留下了极大的印象,年幼的朱重八十分不解,为什么地主不种地,每年却衣食无忧,而自己的父母在田垄间辛勤劳作一辈子,到死后却连一块容身之地都没有?

少年朱重八不知道,许多年前的东汉末年,曾有人发出和他同样的疑问,彼时,曹孙刘还未起事,那个时代他手执太平经振臂一呼,天下赢粮景从,他高声疾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创立黄巾军,自称大贤师,他就是巨鹿张角。

不过,和大贤师张角的主动反抗不同,少年朱重八从未想过去造反,没有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反抗,这时的朱重八只想在这个吃人的时代中活下来。

多么卑微的奢求!朱重八只想活下去!

2.苦难人生

失去双亲后的朱重八到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每天干着脏活累活,还要遭受老和尚的责骂,即使这样的日子也没持续多久,第二年,严重的饥荒,让朱重八不得不外出乞讨。

正是这段乞讨的经历造就了后来坚毅果敢的朱元璋,每当敲开一扇门乞讨,都意味着一次冷眼与拒绝,可朱重八别无选择,生命与尊严之间的选择,朱重八选择了生命,因为他要活下去,在乞讨流浪的三年中,朱元璋受尽白眼,走遍了淮西各处,见遍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苦难的生活,为朱元璋造就一颗无坚不摧的王者之心。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伟大的,伟大的人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磨砺而成的,这一阶段后来的朱元璋影响颇深。

上天总是会把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此时,朱元璋的机会来了!

元朝统治无道,各地纷纷爆发起义,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无数农民纷纷铤而走险进行反抗。

农民是最温和的存在,他们不像激进的文人,你只要让他活下去,他便不会反抗你!可即使活下去,这个最卑微的奢求,元朝都已经满足不了!一场新的社会变革正在酝酿之中。

当时的社会上流传着“明王救世,普度众生”的说法,而这就是那一时代农民起义的最高革命纲领。

秉承这一革命纲领,颍州刘福通与韩山童揭竿而起,自立红巾军,推举韩山童为明王,北方的白莲教也蠢蠢欲动意欲讨伐元朝,各地纷纷起来响应。

而此时,收到儿时玩伴汤和来信的朱元璋还在犹豫不决。冒着生命危险去造反,这让朱元璋无法下定决心。

恰在此时,他的师兄告诉他,有人去告密说他参加义军。左右是死的朱元璋,终于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开启了属于他造反之路。

朱重八的造反,实属被逼无奈,但这其中也充满着朱重八的怨恨,双亲和大哥的惨死让他记忆犹新,地主丑恶的嘴脸和乞讨时所遭受的冷眼都在这一刻涌来。

朱元璋终于下定决心,他朱重八要活下去,要有尊严的活着,而不是像牲畜一般任人宰割!

他朱元璋要改变这个时代,不过就是一死,舍身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朱元璋立志要将自由之花种遍每一个角落!

殊不知,这一去,世上再无和尚朱重八,只有统帅朱元璋。

3.造反十载

第二阶段初期,朱元璋率先投奔红巾军郭子兴。

入伍后的朱元璋作战勇敢、机智灵活且时常身先士卒,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成为了心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