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秦:我扶苏绝不狗带! > 第140章 身先士卒,朕也要上战场!

第140章 身先士卒,朕也要上战场!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囚臣说完,依旧站立,等着扶苏的回复。

扶苏还沉浸在囚臣之前的话里。

他思索着囚臣的话:

‘匈奴之根在北,大秦之根在南,若尽灭匈奴,草原空旷,则新夷又生矣!’

这段话,信息量很大啊!

纵观历史,确实如此!

从夏商周时期,占据草原的山戎、荤粥,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楼烦、林胡、义渠、东胡、匈奴,再到秦汉时期的匈奴一家独大,直至东汉末年,匈奴被完全消灭,这广阔的草原,难道消失过敌人吗?

在匈奴灭亡之时,甚至在他没有消失,仅仅只是衰落的时候,鲜卑就崛起了,他们由东胡发展而来,一扫北地政权,学习汉家政治,融入汉族。

到后来的隋、唐王朝,都带着鲜卑族的影子。

汉族靠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强悍包容的民族文化将鲜卑祖融合了,可是北方就此安宁了吗?

到后面的辽、金,蒙古、女真,草原上一代旧的霸主覆灭,一代新的霸主崛起,从来没有缺少过强悍的民族。

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从来没有空旷过。

因此,灭匈奴的意义何在?

换言之,他们需要彻底的打败匈奴?

在秦朝这个时代,匈奴其实并不强盛。

往前数几年,有蒙恬大败匈奴,让匈奴长期屈居漠北,不敢下漠南草原,如今头曼单于刚死,冒顿刚上位,匈奴还没有恢复元气,根本对大秦无法造成威胁。

匈奴一族的崛起,在历史上的伟大复兴,一统北方,围攻汉武帝,逼汉朝和亲的历史光辉事迹,现在都还没有出现,只是扶苏心中,在另外一个世界的历史。

如今的匈奴,刚刚有了一个英明伟大的领导人,但这只是一头小狼崽子,还没有时间给他成长,成为老狼。

扶苏需要急切的去消灭他吗?

不,不需要。

草原从来没有缺少过敌人,更从来不缺少霸主。

这是草原民族和游牧民族注定了长久的对抗,打败了这一茬,就会有新的一茬崛起,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想着这些,扶苏的面上严肃,心中是长久的沉默。

这些内容,他还需要认真思索。

在现代的时候,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不得不承认,即使到了这个时代,当了接近一年的皇帝,一直在系统中学习历史知识,学习如何处理国事,他依旧无法圆润自如的运用。

就比如之前的许多政策,他都出现过失误,还是靠着本地土著,许多大臣给他建议,才改正过来。

扶苏的唯二优势,一是知道历史能分辨忠奸,二就是系统罢了。

真的要和古人比权谋,他其实渣渣都不算。

他只是现在的一个普通人,是十几亿人之一,而古代的精英们,都是一代人中的佼佼者,是千万人之首啊!

因此,扶苏决定放弃。

他觉得这件事,要交给专业对口人员。

“好,囚臣,你回去将此事认真的写成一篇策论,交给我看。”

囚臣听到父亲同意他的要求,眼睛发亮。

“喏,父皇!”

囚臣下去了,心满意足,嘴角微微带笑。

这一次谈话,让他获得了父亲的信任,为他未来当太子,乃至于当上皇帝,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扶苏同样心满意足,这次谈话让他获得一个麒麟儿,还有了一个新的智囊,岂不乐哉!

每个时代从来不缺智者,只是有没有机会让他们绽放光芒。

如囚臣这般,自然是没有希望的,在历史之上,他即使不死在胡亥残杀宗室的事件之中,也会死在刘邦和项羽的刀矛之下!

即使他侥幸逃过,也只能奔跑万里,归老山林,绝对不会有什么在历史上发放光彩的机会。

因为他是扶苏之子,刘邦和项羽都不会信他,若是囚臣敢冒头,子婴是怎么死的,他就会怎么死。

还好,在现在这个时代中,一切都不一样了。

扶苏能挖掘出原先被历史埋没的人才,让他们为自己所用。

他虽然不擅长智谋,但是他愿意努力学习刘邦,善用人才,不至于向昔日战国之魏国一般,让人才流失。

翌日。

早朝之后,依旧是大臣们一番打嘴炮,晚间,囚臣求见。

扶苏这时召唤了大夫旬峰之女旬玉,此女年芳十八,身穿一身红衣,热情火辣,和其他女孩都不一样。

经过了前几天的折腾,扶苏这时有点身体不适了,没有对旬玉太过热情,旬玉居然很不满,在床上闹脾气,跟扶苏打冷战。

正好这时囚臣过来,扶苏借坡下驴,直接离开床铺,来到外间待客室。

出来时,他听到旬玉说:“陛下,你出了这个门,可就别再进来了。”

扶苏不以为然的笑笑,坐在上首面对囚臣。

太监们早已准备好茶水点心,又按照扶苏的心意上了几盘小菜。

“父皇,昨夜儿臣彻夜难眠,写好了一篇策论,今天下午又花费时间修改笔墨,因此到晚间才呈上来,叨扰了父皇,还请父皇莫怪。”

说着,囚臣恭恭敬敬起身,鞠躬到前身齐腰,手上捧着一篇策论。

他自然听到了里面女孩生气的放话,脸上红彤彤的,整个人都是一愣,感觉非常不好意思。

虽然这个时代的皇子都很早熟,早就有侍女侍奉,但是囚臣实在太小了,才十二岁啊!

也正是因为这份早熟,加上他的几个儿子都营养良好,一个个长得人高马大,让扶苏也忘记了囚臣的年纪,在这方面从不忌讳。

“嗯,我看看。”

扶苏接过他手中的奏折,打开,见其内写道:

“夫夷蛮戎狄,谓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以其言语不通,贽币不同,法俗诡异,种类乖殊;或居绝域之外,山河之表,崎岖川谷阻险之地,与中原壤断土隔,不相侵涉,赋役不及,正朔不加。

故曰“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夷狄性气贪婪,凶悍不仁,四夷之中,匈奴为甚。

弱则畏服,强则侵叛。

虽有贤圣之世,大德之君,咸未能以通化率导,而以恩德柔怀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匈奴志态,不与华同。

……

依儿臣拙见,与其以暴制暴,咸乱久长,不如因势导利,以文化之力融之。

如昔日始皇陛下灭六国,一统天下,囊括海内,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以六国之为一国,以天下之为一家,方成当今强盛大秦!

若灭匈奴,亦应当如此!

其外,秦应以强力震慑匈奴,灭其部队,绝其暴戾恣睢之心,拔其虎须鳌牙,断其凶厉之气,逼其服臣,向大秦称臣!

其外,秦可通关市,走商人,新买卖,加强文化交流,让匈奴人以秦人自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