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秦:我扶苏绝不狗带! > 第102章 新路,新的危机

第102章 新路,新的危机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但是他没想到,居然不需要他再去游说,这些人就主动选择加入秦朝。

虽然是加入戍边队伍,而不是秦军,但已经没有区别了。

事情好像超乎想象的顺利啊!

在南方战事发生巨变的时候,北方咸阳已经过完春节,迎来新的水深火热。

扶苏接到南边战事消息,得知韩信已经被赵佗召回,韩信的军队已经解散,南上狙击王离的任务交给老将谢飞进行,十分高兴!

参考了王翦老将军的建议后,责令王离先按兵不动。

等韩信完全离开赵佗,归顺大秦之后,军队再行南下。

如今,就让王离先假装打不过谢飞,依旧被谢飞阻击在长沙郡以北。

这样一来,就能让赵佗忽视韩信的重要作用,以为只是王离太过无能,任谁一个将领都能将他拦住。

这就叫示敌以弱,而续之以强!

如此,便能给张良忽悠韩信提供更多的时间。

咸阳,抛出南方战事消息,扶苏如今春风得意。

因为,他研究的“新教”理论已经出来了!

包括李斯为大秦准备的新律法,配合“新教”一同颁发,施行天下!

新教,是和旧教相对的。

教,乃教导、教学之意。

对比过去旧的教学方法,如今,要推行新的教学方法,普及天下。

新教乃是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大科目。

旧教,乃是历史,文化,礼仪,学习的是诸子百家文化,诗经,春秋,公羊传,谷梁传等书。

如今,扶苏就是要在旧教的基础上,推行新教!

就像现代高中的文理分科一般,小孩子分为乡学、县学、郡学、太学。

凡乡学,乃是六岁到九岁的学习,在乡中进行,乃是初步认字,学习基础历史文化,初步涉猎诗经等书,同时学习小学数理化。

县学,是儿童九岁到十二岁进行的学习,在县中进行,是在乡学的基本上加深学习,配合初中数理化。

郡学,是在郡中学院进行学习,县学过后,就可以进行新旧分科,学子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想学的内容,开启进一步学习。

这时配合的新教,则是高中数理化内容。

太学,就是现代的大学了,这时的旧学学者,可以经过选拔进入学堂,或者到各处为官。

新学学者,便可以经过选拔,组成新学工匠,主要由皇家招募管理,继续研发新学学问,以及新学的实际应用。

如此新旧结合,既不冲击原有的社会文化,又可以将扶苏带下来的“仙家文化”无声融合进去。

但是,这其中过程,其实极其凶险。

因为,这里面隐藏了扶苏一个巨大的变革——科举制度!

所谓科举,就是一改秦朝的军爵制度,和汉朝的孝廉制度,而产生的一种更加先进的制度!

军爵制度,虽然公平,但是随着社会的和平,已经不适合于社会的发展,必定被时代所摈弃。

如果一直守着军爵制度不放,一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问题。

至于秦朝底层选拔官员的学吏制度,虽然已经很好用,但选拔人才的范围还是太过狭窄,并不让扶苏满意。

因为学吏制度,是秦朝原本官吏先收徒弟,再由徒弟考试,其中合格者便能成为新的学吏。

这个入门根基,是要先成为原来官吏之徒。

光这个门槛,就能拦住社会上绝大多数人了。

其实,贫者,贱者,是绝对没有任何机会的。

官员们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徒弟,徒弟们必须“孝敬”官员,送礼,贿赂,比如全都有之!

而且,这样官员的位置,会渐渐全部世家大族统治!

历史上的秦朝是只走了十五年,还没来得及衰落就已经消亡,而后世的历朝历代,哪个朝代不是历经两三百年就灭亡,就连最为强盛的唐朝,也只坚持了三百多年而已。

莫说那同样坚持了三百多年的清朝,那是列强入侵之时,清朝奴颜婢膝,直接对列强弯腰下跪,列强觉得再也没有比这好控制的朝廷了,因此一直留着它罢了。

因此,历朝历代,都逃不过一个历史周期率,那便是作为一个王朝命运的衰亡。

但——

这种衰亡不可以终结,却可以延缓。

曾经有许多伟人,做过许多事情,试图延缓这种衰亡,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今,扶苏也想延缓这种衰亡!

即使无法延缓,也能像秦始皇一样,将合用的郡县制和天下文字语言一统送给后人,能让后世人继续延用!带给后世人无尽的精神历史底蕴财富!

何以列强入侵之时,华夏能迅速崛起,而许多国家都被压榨得喘不过气来?

就是因为有这种底蕴财富,有华夏大一统的观念,有作为华夏子民的骄傲,在无尽的努力下,终于崛起!

这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是历朝历代逐渐积累起来的,从骨子里流露出的自信!

扶苏如今想做的,就是加强这种文化沉淀,即使无法延续千年秦朝,也要让给后世打下一个更好的基础,起码在科技上,能领先几千年,在文化上,全面一统!在教育上,早早开启全民教育,在口粮上,百姓富足!

这样,日后说起华夏历史,除了一个大唐,还能有个秦了!

这样,或许后世人能越发强盛,能一直强盛下去,没有那百年屈辱,而是一直走在世界的巅峰,直到迈入星际社会!

要进行这样的壮举和变革,是必然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的,扶苏没打算一步吃成胖子,而是计划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变革。

一步步地,将变革溶于眼花缭乱的各种新型事物之中,让大家看不清,观不明,再回头,已是局里人。

第一个变革,就是隐藏极深的科举制度。

首先,不会马上改变大秦的原来的学吏制度和军爵制度,依照旧制,三公九卿以上的高级官员,全部由皇帝任免,掌握在扶苏手中。

只是新学出来,总得有个出处,便开启了考试选拔体系,选拔出合适的人才,供皇帝使用。

到这个程度,只是选拔新学中人,而且最早接触新学的,都是一批皇室和大臣子女,在考试之中,他们最先得利,是绝对不会反对的。

到这时,考试的观念已经渗入人心,在此期间,扶苏趁机将纸这一发明创造推向民间,普及全民教育,发展经济科技,等全民都能靠自己读起书时,便推广全面“新旧杂交”素质教育!

现在时机不成熟,还无法全面推广,一来百姓读不起,扶苏供天下人读书,也供不起。

且说现在突然推广全民教育,阻力太大,对于贵族来说,那些贱民凭什么能和他们一样全都能读书了?

他们凭什么不劳而获,得到自己祖先这么多年奋斗才有的积蓄?

因此,贵族和世家的利益是一定要保障的,要让他们成为第一批吃到螃蟹的人,如此才能尽可能地减少阻力。

他们的子孙们,便成了第一批接触新学的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