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西晋之殇 > 第7章 一统山河 续6

第7章 一统山河 续6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魏军到达后,胡遵将兵陈于大堤之上,分兵攻打两城。要塞建立在险峻的地方,魏军短时间内没有攻破。

吴国太傅诸葛恪得知魏军到来,亲率40000大军昼夜兼程前往救援。同时派冠军将军丁奉和吕据、留赞、唐咨等人为前锋,从山的西面攻上去。

丁奉对各位将领说:“现在部队行进迟缓,如果魏军占据有利地形,就很难再攻打了,我决定自己先快速攻上去。”

于是,各路大军,纷纷让出道路,让丁奉的军队率先通过,丁奉就率领3000人火速前进。两天后,丁奉的船队就到达了东关,随即占据了徐塘。

当时天降大雪,非常的寒冷,而魏将胡遵等人正在营帐里聚会晏饮。

丁奉发现魏军前部兵力很少,就说了一句很鼓舞士气的话:“你们想建立功业,封侯赏爵,今天就是机会。”让大家脱掉笨重的铠甲,丢掉长枪和大戟,戴着头盔,拿着刀和盾牌,裸身爬上了堤坝。

魏兵看见他们后,没有立即报告将军,而是对吴军的行为大笑不止。

吴军爬上堤坝后,立即击鼓呐喊,向魏军的前沿阵地发起攻击,堤坝不适合大军驻扎,魏军只有很少的士兵,很快,魏军的营垒被攻破。

这时,吕据、留赞、唐咨等人也率吴军的先锋部队到达,魏军以为吴军的主力部队到达,惊恐万状,吓的四散奔逃,争相抢渡浮桥,浮桥被挤压毁坏,很多士兵踩踏落水,或是主动跳入水中逃生,局面惨不忍睹。

魏军前部都督韩综、乐安太守桓嘉等人都在水中淹死,死者好几万人。吴军缴获大量的武器、粮食、牛和马等。

长江上游的王昶、毌丘俭得知胡遵等兵败的消息,烧了营垒,退兵回到魏国。

东兴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魏国朝野震惊。朝议时大臣们很愤慨,强烈要求把参战的将军革职处分。

司马师把战败的责任都揽了过去:“我没有听诸葛将军的计策,才导致这样的结局。这是我的过错,各位将军有什么罪呢?”众人沉默,不再说话。

东兴之战后,司马昭曾问手下众将:“这个责任谁来担好呢?”

随军司马王仪说:“责任还是由统帅来承担的好。”

其实这个建议很好,司马昭担责,可以为司马师诿过,就算免了司马昭的官职,只要司马师这面大旗不倒,还可以再封。

司马昭大怒:“司马大人想让我一个人背锅吗?”

于是,司马昭下令杀了王仪。

就东兴之战后的担当来说,司马师要比司马昭强很多,司马昭胆小,缺乏谋略,勇气、担当,比较平庸。

而司马师更有担当,因为,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就算我打了败仗,你们能奈我何?能治我罪吗?胜败兵家之常事,而那些将军则不一样,如果问罪,很可能真的就成了平头百姓。

司马师要对朝廷有个交代,以封其他朝臣的口,下诏削了司马昭的侯爵封号,那些将军都没有被惩罚。

司马师知道,这样的乱世,如果他这样处理,那些将军会对他感恩戴德的,自己将来成就大业还要靠这些人东征西讨呢。对于封号这个东西,今天没有了,再找机会拿回来,他看的更远。

公元253年3月,吴国太傅诸葛恪不顾大臣劝阻,发兵二十万攻魏,并约定蜀国大将姜维一起攻魏。

4月,吴国军队到达淮南郡(今安徽寿县),攻打寿春,驱赶百姓,以便充实吴国人口。

这时,诸葛恪的一个部下对他说:“如今我军深入敌境,这里的百姓害怕打仗,都远远地逃走了,我们出动这么多军队,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收获不大。不如我们撤兵,去围困合肥新城(今合肥西),魏军知道我们围城必然来救,我们以逸待劳,围点打援,一定可以大获全胜。”

诸葛恪觉得有道理,就采纳了这个计策。

5月,各位将领也达成一致意见,大军回撤,攻合肥新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