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穿越了,居然成为工具人? > 第34章 振兴乡村计划

第34章 振兴乡村计划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莫老可知道这临近地界可有冶炼锻造工坊?”张墨趁着聊天间隙,淡淡地问出了这一句。

“怎么?难不成先生还真要打造你口中的炒锅吗?”莫三山有点莫名其妙。心想大老爷们坐着等吃现成的不好吗?为什么忽然就想当厨子了呢?

“铁锅要造,但不是关键。农具、兵器才是关键。

你可知,当下乌石村最缺的是什么?不是人,而是更好的农具和兵器。

倘若,我护村队和精英巡山队人手一把坚固耐用的、足够精良的称手武器,再配上神臂弩,这周围村寨和蛮族部落,还敢轻易来寻衅滋事吗?

倘若,我村每家每户都有耐用的,省力有称手的农具,田土得以深翻,渠水得以延展,田亩得以扩充。还会有人为吃喝发愁吗?

倘若,我村率先改良膳食结构,不再以炖煮为主,而改以煎炒烹炸不同的搭配。更改一日两餐,为三餐四餐。何愁年轻人不健硕,老年人不康泰?

只怕到时会有更多人愿意来本村定居,劳力和壮丁还会吃紧吗?

……”

张墨缓缓道来,娓娓动听地描述着自己规划的前景。两个年轻人自然是差点被震晕过去,只觉得好,却不知道为何好!因为,跟着张墨巡山,他们深知少食多餐,对身体和健康的好处。但是,这是家家户户都这么吃,是不是有点……

莫三山毕竟老成持重,而且身为村长多年。对种植、狩猎、渔货都有更深的认识,对每家每户的收成劳力也有大致了解。所以,更理性,更客观,也更有经验意义。所以,他只是皱了下眉,然后淡淡地问:

“一日三餐怎么分,一日四餐又如何操作?”

其实,他早已经从云峰口中知道巡山队少食多餐的好处。只是想从张墨口中了解得更清楚些。

“一日三餐可分为早午晚三餐,基本就是晨起第一餐,然后各自劳作,午后第二餐,然后稍做歇息,再去劳作,日落收工后再用第三餐,然后休闲、欢乐各自安排。

如此,再辅之以餐饮合理规则教化。必然能促进青壮年体力劳作效率提高。对老年人养生也有极大益处。

所谓的一日四餐,乃是对应于晚上有劳作及精力消耗者增加晚间夜宵。补充足够的消耗。比如护村队,巡山队执守人员,夜间赶工的匠人和农户。”

听着张墨讲解,莫三山不住捻须点头。忽又觉得哪里不对,进而追问:

“若是每人一日三餐,则一个月要多用半月的口粮,若是还有部分人一日四餐,而这部分都是精壮,又要耗费半月口粮。

如此,原本两月用度,如今只能维持一月。接下来又该如何?若是碰到年景不好,田里收成不佳又或渔猎无获的情形又当如何是好呢?”

“其实,一日多餐或许消耗口粮肉食更少。巡山队就是这样,吃得勤,未必吃得多。每次补充时并未觉饥饿,所以,都是随便补充就饱了。”

莫云峰不待张墨说话,就插嘴说出了自己的体会。

“云峰说得不错,但是关键并不仅在于此。为何一日两餐,消耗反而更多?

因为两餐之间,时隔太久,各个都饥渴难耐,所以,特别容易暴饮暴食。食物消耗自然更多。

过量的食物又会积蓄体内又会增加脾、胃、心、肝、肾、肠负荷及损伤。青壮年时尚不觉得如何,无非是饭后慵懒嗜睡。但老年及少儿则会日积月累久滞成疾。

此谓之积食、滞胀症候之根源。”

张墨斟词酌句,缓缓道来。既补充了莫云峰没提及的地方,又通过医理说明两餐比之多餐地劣势和问题。

这其实相当复杂,从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经历了几千年的进化。就古代人的生产力水平,能维持每天有饭吃,早晚两餐已经相当困难。多数时间都是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环境中挣扎。

当然,这也是要分官绅世家、商贾、平民、贱民、氓流不同身份的人群的。自古官绅豪强世家大贾自然是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哪怕一日五餐、六餐也是常见的。

但是,平民以下即便是在唐宋,也很难得能确保一日两餐的。想让先秦时期的人明白科学养生,合理膳食,又不能触及太多他们的知识盲区,难度着实不小。

好在,莫三山已经有所反应,把话茬接了过去。

“所以,先生是打算从扩大良田,改善村民膳食习惯和作息规律入手,改变本村现状喽?”

张墨笑而不语只是微微颔首。

“先生可知,在当下,就算是我莫家。人丁兴旺,良田百顷,也无法依靠田亩所产维系温饱呢?”

冷不丁,莫三山又从刁钻角度继续追问。

“当然知道。并且,我还知道,并非不能而是潜力巨大,有待发掘。”

张墨自信地说。

“此话怎讲?”

莫三山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乡家乡,有前人总结出有关农事的八字宪法,唤做: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土,即土地养护,土壤质量管理,要经常不断地观察土壤的水分、肥力和虫害发生情况

,适时采取有效的干段,来保证土壤能够持续高产。

比如,不同的季节种植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庄稼,施不同的肥料;不同的农时采用不同灌溉方式,等等。

肥,即合理施肥,保证土地肥力。正所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肥料的选择和使用要配合农时和庄稼进行。种蔬菜要准备有利于绿叶生长的肥料;种水稻要准备有利于谷物成熟的肥料,还要分出旱季庄稼和水季庄稼之间肥料的不同用法和用量。

有时候并不是肥料多了,庄稼就能够长的好的,适当才是最好的方法。

水,即是兴修水利设施,保证田间作物有充足的水源滋养。同时也要注重不同能实现田间的水土保持比例,这样才能够使庄稼越长越好。

种,即是优选甚至培育更好的种子,从根源上保证作物能够获得丰产,并且能够抵抗病虫害。

种子是天生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只有不断的进行选种育种,才能使良田有更好的收获。

密,即是合理密植。植株间、田地间要有充分的空间来吸收肥力水分畅能呼吸。又不曾太过松散,无法抵抗风雨侵袭。

……”

一摞书砸过来,在座三人全部停下了嘴巴。在他们眼里,只有张墨不曾务过农事。可是,从其言谈来看。似乎,只有他才是真正农家出身,而其余人都是不事农事的门外汉而已。

这让一众在村里靠土里刨食起家的人们大感困惑,甚至,心中已经升起了充满了浓浓的挫败感。

事实也正是如此,虽然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的张墨的确地无一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的知识储备,而这些东西在它的知识结构里属于小学期间的常识课里的内容当年可是背了无数遍的,所以,现在自然是手到擒来。

莫三山具备丰富农事经验的长者。他能听懂一些,但并不知道该如何操作。所以,比起两个年轻人,自然是感触更多,惊为天人,因而,更加心潮澎湃!

“如果按照你这般章程,一亩地一年能打多少粮?”莫三山直奔主题。

“那得看种什么了。我见此地最常见的是水稻,正好我家乡也有。

但是,北方寒冷,一年只能一造。但是,有人用这种方法种出亩产四石,大概是近五百斤的亩产。

如我所料不差,本地应可以一年两造。就算开始我们经验不足,有些事考虑不到。打个折,算六成。每亩每造也应有三百斤左右收成,算两造一年的话亩产可达六百斤。这产量可是远高于北地的哦。

经过几年摸索,经验丰富后,若能从容应对各种情况,亩产千斤也是有可能的。”

这个数字一出口,另外三人都是倒抽一口冷气。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莫云峰首先质疑。

“我们是经常参加收获的,每亩田有一石多收获已经很厉害了,大多数都是在百斤以内,绝产绝收也是经常的事情,比如碰上蝗灾,水灾,旱灾之类的灾害,那就是颗粒无收。

所以,正常情况下,顶多是九十到一百四十斤。的确,此地良田多为两造,顶天了每年亩产也就两百多斤。离河湖溪水远的,靠挑水浇地的半荒田,也是只能种一造。

因为,实在是太费人力,根本就忙不过来呀。”

张墨沉思片刻,并不急着反驳。因为,他心里清楚,自己的估计是很保守的。因为,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华大地高产田各地都有,有赖于各种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单季亩产千斤早已经成为主流。

虽然,他知道各种杂交水稻品种和化肥农药的条件在当下是不可能的。但是,农家肥并不缺,虽然针对性没有化肥强。但是,也比不施肥要强很多啊。

而且,农地退化还远未发生,唯独难防的就是病虫害问题,农药才是成败的关键。历史上每次蝗灾,都是要付出绝收的代价的。

而他,不能解释清楚这些。但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说服大家。只是需要时间组织好语言而已。

“云峰说得不错,每年亩产能破三百斤。就可让我们有吃不完的粮食了。

先生还是不要期望过高啊!”

莫三山连忙来打园场,生怕这傻侄子刚拜了师就被逐出师门。只是张墨显然并不在意这些,只是淡淡一笑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并非不可能,而是你没见到过而已。

靠挑水来伺候水浇地,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若是有一种工具,可以将河水汲到高处再修建渠道到每片半荒地呢?

这些半荒地是否可以一年两造了?

我知道,你们会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很难实现的。

但是难不代表做不到。村里可有木工匠人?回头我画张图,找几个木匠做出来。就可让你们见识到水往高处流的景象了。

当然,困难不止这一个。但是,只要能多动脑子,就总能克服。我老家有句话,‘只要脑子动得多,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要给你们的图样,就是我家乡常用的农具之一,叫做人力水车。”

边说,边在地上画了幅草图,乃是双人脚踏水车的

样式,边画边讲解其中原理。三人这才相信,张墨真的是有办法的。

……

一番交流之后,虽然仍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但是,张墨的很多想法也让几人有了动员更多人尝试、参与的想法。

由于村里并没有靠谱的制作大型农具的木匠。莫云峰自领任务,去邻村请木匠。而莫三山跟着张墨去考察河道,意图当然是选择地势较高的溪水或河段向半山坡荒田引水。

劳灵儿是则是被张墨安排去找白布或兽皮,方便张墨在木匠到来前绘制好水车图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