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阳光农场主 > 第441章 山体滑坡

第441章 山体滑坡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沈阳是第一时间赶到的,到达成都还不到傍晚,根据大表弟的指路,高价包了一辆知道怎么走的出租车,200公里左右的车程,沈阳给了司机5000元钱。

物有所值,这山路确实不好走,为了挣这个钱,司机大哥专门找了一个替换的老司机轮流开车。虽然只有不到200公里,却开了足足7个小时。快到地方的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

修铁路的工地肯定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要不是司机大哥,以前跑长途的时候知道这个地方,沈阳自己还真找不到。

在感应到表弟的存在后,就提前在一公里多的地方下车,没有让司机等着接人,两人就着急回去了。

在两个司机大哥开车离开后,沈阳偷偷的找到出事的隧道附近,确认被困的工人,暂时都没有生命危险,不过被困的很是严实,隧道里倒是不缺水,只是时间一长,氧气可能会不足。

沈阳并没有马上去了表弟见面,而是把大阵展开,准备再给他们制造点麻烦,好方便自己动手。

到半夜的时候,所有参与抢救的人正熬夜“作战”,搞得沈阳都没有太好的办法下手。

从洞穴坍塌后的情况来看,极有可能发生二次坍塌,甚至会出现小范围的山体滑坡。如果任由抢救人员继续挖掘,这些参与的抢救人员可能都会遇到麻烦。

经过仔细盘算,沈阳故意让山体上的几个小石头往下滑落,负责现场抢救的总工,看到这种情况,马上让人快点往后撤,防止再出现安全事故。

这个时候突然不知怎的大雾就起来了,这大雾特别异常,离得稍远一些就看不清楚,加上山上的落石,彻底让施工进行不下去了。

沈阳利用大雾,靠近坍塌的山洞。找到一个特别小的通风口,直接就给洞里的人灌了不少的迷药,确定所有被困人员都陷入了昏迷。沈阳拿出飞剑直接当起了打洞的工具使用。

利用神识定位,不大一会儿功夫,就打通了一个不大的救人的通道。

沈阳进去后把所有被困人员全部收进了空间。然后为了消除痕迹,提前引发了二次坍塌和山体滑坡。

正在补充能量和商量下步如何营救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山体滑坡的声音。现场的人员真是又庆幸又悲伤。庆幸自己躲过了一场灾难,悲伤被困的人员可能真的没有救了。

可是山上还有不断的落石,在大雾没有消失之前,负责救援的总工也是不敢再让现场的人冒险。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向上级申请工程兵的支持。

大雾是在快天亮的时候消散的,整个隧道都快露出来了,这时有眼尖的发现,所有被困人员都躲在坍塌山洞的角落,幸运的躲过了山体滑坡带来的二次伤害。

经过医生的检查,这些人虽然还在昏迷状态,可是却实实在在的没有了性命之忧。可是只差一点点儿,这些人就会被山上的落石给冲走或是砸中。这些人能活下来真是个奇迹!

沈阳这一通操作,对山体的破坏可是巨大的,但没有办法,要毁灭证据。反正以后继续施工可就要麻烦了。

在表弟眼里,沈阳是一早开车赶到的工地,虽然没有帮上什么忙,可能从京北连夜第一个赶过来,还是让他很感动的。

他在昨天得知大哥没有生命危险后,就开始给所有人报平安,可是沈阳和大姐的电话一直打不通,估计两人都在飞机上。

大表哥的岳父在确认女婿平安后,总算是睡了个好觉,熬了快两天了,快天亮的时候才睡下,沈阳就没有叫醒他。

去蓉城医院的路上,联系上了大表姐,沈阳告诉她表哥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让她直接从羊城飞蓉城,订好机票后把航班时间发过来,自己好去机场接机。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从此大表哥开启了外挂似的人生,从一个小包工头,一直成长为,在全国同时拥有七八个高铁工地的大佬。活干得又快又好,只要是攻坚克难的项目,找他就对了。

加上表哥为人大气仗义,生意是越做越大,县城周边好几个村子的年青人都跟着他讨生活。

沈阳就是那个做好事不留名的人,在确定没事后。沈阳带着表姐从蓉城直飞商都,再从商都回木兰县。

在过年前的几天里,提前走完所有亲戚,接上父母和沈威回了京北。儿媳妇很快就要生了,父母当然要来京北帮着照顾。

本来想接上爷爷奶奶一起的,但马上过年,爷爷要主持家里的过年仪式,肯定走不开,不过他准备等孙子满月的时候去京北转转。

家里的同学聚会,肯定是没有办法参加的,现在负责组织聚会的是一位叫闻秋艳的同学。牛玉霞在同学会上不仅没说自己现在的工作,也没有提吃软饭的沈阳。

沈阳要是知道自己在她眼里就是个吃软饭的,肯定和她没完。自己哪里吃软饭了,不就是平时在家的时候,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儿。

从政的杨杰,已经是木兰县铁棍山药之乡的一把手了,还顺利娶到了中意的亚丽美女,生了一个儿子,人生也算基本圆满了。

可不知道是啥原因,今年山药的行情那是相当不给力,可是把他给愁坏了,这不仅关乎政绩,还关乎父老乡亲的

收入。

正当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偶尔的电话,彻底解决了这个大难题。只是和沈阳打电话拜个年,吹吹牛,据说是沈阳朋友的超市经理,就把全乡上万吨的山药给消化了,还送上了北上广深人民的餐桌。

更值得高兴的是,沈阳的那个叫荒木达也的朋友承诺,只要质量没有问题,以后算是建立起正常的合作关系了,有多少他就可以采购多少。

这样的政绩可是让他这个新上任的一把手,放了个大卫星,也镇住了一帮新同事。

可惜的是山药虽然是乡里的特色,但大多土地是基本良田,这些只能按规定种植小麦和玉米,是不能随意改变用途的,用来种植经济作物的,每年山药的总产量也只有一万吨左右了。

谁知道沈阳更是送给了自己一个大业绩,只要他能组织起来,全乡的小麦秸和玉米秸,有多少沈阳的一个澳洲朋友就能收多少,用来加工成饲料。这可是每年能给农户增加一两千元收入的大事。

沈阳更是承诺有其他合适的项目,也可以考虑找朋友帮着投资。是不是吹牛不知道,开个会让下面的人汇报一下项目,也费不了多大的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