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游戏竞技 >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 第二百八十一章、琉球突变

第二百八十一章、琉球突变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1795年的冬天悄然而至。

  整个北国此时都被冰冻了起来。

  严寒之下。

  东北的移民工作也不得不暂停。

  好在在冬天到来之前。

  大明朝廷刚通过海运将大量的大米运送到了北方各城。

  而各地的流民也被组织起来上大工——就是垫高黄河的堤坝。

  这项工作中国人已经做了几千年了。

  也许从大禹治水那个时代就开始这么干了——所以现在黄河的河床的海拔都要高于整個洛阳城区所有的建筑了。

  黄河的泥沙经过了黄土高原进入中原之后,随着水流流速的变缓而沉积。

  而为了伺候好这脾气不这么好动不动就发脾气的老母亲。

  只要中华处在大一统的时代,就必然会组织治理黄河,垫高、加固堤坝。

  因此,那些在战乱之中失去了一切的中原流民百姓现在是不用担心没事儿做的,在黄河上大工领工钱再去买米养活全家——为了能养活这么多的灾民,大明朝廷足足增发了八百万明元的国债,雇佣了七十多万人,分别在河南、山东两省分段治黄。

  垫高堤坝的做法只是治标不治本。

  但是现在大明朝廷哪里有什么治本的办法——别说是现在了,就算是后世,也不敢说有根治黄河问题的办法吧。

  如今大明朝廷雇佣七十多万灾民以工代赈的事。

  这段时间在报纸上是唯一能和对俄之战争版面的事了。

  当然报道的重点也是围绕着皇帝陛下勤政爱民,夜不能寐,急灾民之所急,想灾民之所想,亲自下场向南方的阔佬们借钱,一出手就是借八百万,皇后娘娘和后宫的几个贵妃娘娘也典当了首饰,年仅四岁的皇太子殿下也捐出了自己的压岁钱之类的——总之就是皇帝全家都很关心北方灾民了。

  在报纸上。

  朱家皇室的形象简直可以向圣人的方向靠拢。

  不过和报纸上的形象不同。

  朱皇帝其实根本没怎么去关心中原的灾民——大明朝廷掏钱就行了,而且现在大明朝廷实行的是“官府下乡,秀才为官”的体制。

  这官僚系统算是从上到下捅到了底。

  大把银子撒下去。

  这个全新的,目前还运转良好的官僚系统就可以完成赈济灾民的工作了——贪污腐败当然是少不了的,但对于一个官僚系统来说,贪污腐败很难避免,但只要财政体系没崩,这个官僚体系就能持续转动起来。

  别说现在这个大明朝了。

  就前明有多少奇葩皇帝根本不理朝政的,只要还能从地方上收上税,这官僚系统不也是运转得还不错么。

  前明之亡,首先是北方的战乱导致大明朝廷财政体系的全面崩溃开始的.....

  此时此刻的大明天子朱道桦正坐镇北都圆明园勤政殿内。

  其他的文武官员分裂两排,也是端坐在一旁,有皇帝侍从室的官员在分发着一份份文件到了众官员面前,大伙儿都拿着文件皱着眉头看着。

  像是罗芳伯、顾松这样稍微上了点年纪的,还用上了江宁眼镜厂出产的老花镜。

  大殿外虽然是冰天雪地。

  但是在大殿内却相当的温暖。

  大殿下埋设了火道,大殿上有铜管绕墙,还有炙热的水蒸气冒出来,将整个大殿烘得暖洋洋的同时,还让大殿内的空气也变得湿润了不少——大明天子朱道桦和他手头的重臣大多都是广东、湖南人嘛,不是很习惯北方冬天的干燥。

  在报纸上,北方灾情的内容很多。

  但是在这座大殿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