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我有无数生活技能 > 第四十二章:康教谕

第四十二章:康教谕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吴秀才看了张洛一眼。

  没想到一个乡下卫所出来的人。

  还能看懂朝廷曾经的旨意。

  吴秀才内心对张洛更加欣赏。

  明朝历史上多次出现过书院运动。

  洪武年间出现过一次。

  后面到了嘉靖时期。

  为了禁止明间书院愈加发跃。

  嘉靖皇帝连续两次下旨。

  不准名间开办私人书院。

  并同时焚毁已经开设的书院。

  吴秀才无奈的说道:

  “当朝几位尚书,侍郎,还有阁老都在泉州学堂呆过。”

  “这些私立的书院在朝中都有根脉。”

  “怎么可能会受朝廷的影响?”

  张洛这下子明白过来。

  嘉靖皇帝的禁书运动。

  实际上已经算的上失败了。

  当今朝廷,内阁大臣里的徐阶就是出自东南的心学学者。

  在东南文派中有着领导地位。

  此外徐阶的党羽。

  高拱,赵贞吉等都是以王阳明门徒自居。

  嘉靖皇帝严禁书院的最大原因。

  便是要遏制阳明心学在民间的扩散。

  但无奈,心学一派在朝中树大根生。

  不是轻易可以撼动的。

  张长伟问道:

  “这泉州学堂的人也能参加朝廷的科举?”

  张洛朝着张长伟说明道:

  “应该可以,只要过了童试。”

  “可以选择不到官府县学里读书。”

  “能以生员的身份进行乡试。”

  “应该有不少儒生都是这样走的。”

  吴秀才点头应和道:

  “张洛说的对,现今县学衰弱。”

  “凡是家境不错的学子都去了泉州学堂。”

  “泉州学堂有时会请附近的一些大家来授课。”

  “可谓县里的一项文化盛事。”

  “要不是留在县学,每月还有禄银能领。”

  “我都想跑去泉州学堂了。”

  张洛内心惊讶于东南地区的书院昌盛。

  即使是沿海倭寇泛滥。

  但福建地区的学院文化依旧非常繁荣。

  这些富商创办的私立书院。

  不光是一个普通的读书学堂。

  也是一个基层学术聚集地。

  大量的士绅文人会聚集在此处。

  自宋初开始。

  地方的名儒便开始了私下讲学。

  起初也只是找一些人多的地方。

  对着一些市井百姓稍微讲讲。

  但时间久了。

  这些自诩孔孟传人的儒生。

  觉着的这样讲有失身份。

  于是接受了一些富人的邀请。

  进驻了他们私办的学堂进行讲学。

  在北宋中期以后。

  经常会出现一个儒家大师在学堂讲课。

  会有各处的人员朝着学堂拥挤过来。

  这架势一点也不比二十一世纪的表演现场差。

  像阳明先生也在贵阳书院,稽山书院讲过学。

  每一回开讲。

  整个都挤满了各式各样的人。

  看场面都称得上万人攒动。

  就连一些不会读书的百姓也会想着凑些热闹。

  而常见的读书人在听到讲学的消息后。

  甚至会从临省赶过来。

  然后干脆就住在书院边上。

  等到阳明先生下次讲学好坐一个靠前的位置。

  泉州学堂也是这么一个学术地方。

  虽然学堂结构比上书院小些。

  但也五脏俱全,压过本地县学一头。

  在整个泉州府有着很多的文化影响力。

  到了这种危机时候。

  新来的教谕还要进行县学改制。

  难怪好多人连银子都不要直接跑了。

  要是真因为关考没有生员的资格。

  那真是几十年的书都白读了。

  就在三人讨论时。

  吴秀才口中的那位新教谕已经出现在了宿舍门前。

  这位新上任的康教谕。

  最近的处境是相当出糟糕。

  昨日城门迎接新知府时。

  因为太过于古板行事。

  被新知府细虐的称为“假山”。

  明眼人都看的出来新知府是嘲讽他站着如假山。

  现在整个晋江县都知道有个“康假山”。

  这位康教谕出生江苏南直隶。

  去年刚考上乡试中了举人。

  目前还算的上仕途新人。

  故而直白了一些。

  今天性格耿直的康教谕因受不了新知府的奚落。

  已经决定放弃这教谕之位。

  打算向县衙请辞了。

  他刚打算去县衙递交辞书。

  看见了张洛和张长伟两个陌生的身影。

  充满疑惑于是跟到了宿舍。

  吴秀才看见康教谕。

  就像没了魂一样。

  立马身形颤抖着向教谕行礼说道:

  “学生拜见教谕大人。”

  张洛也一起拉着疑惑的张长伟。

  一起朝康教谕行了礼。

  康教谕象征性的回了个礼。

  然后口吻严肃的对着吴秀才问道:

  “现在已经到了读书时候。”

  “怎么还在宿舍里呆着,不去明文堂里读书?”

  吴秀才赶忙拿起几本经书打算出去。

  康教谕又问道:

  “这两人是谁,怎能擅进县学?”

  张洛没想到这么快又和这位刚毅学官重见了。

  昨日在城门第一次见他的时候。

  张洛觉感觉他嘉靖朝明臣海瑞的性格很像。

  “你们二人从何而来,为何擅闯县学?”

  康教谕再次问道。

  语气愈发的严厉。

  张洛恭敬的回道:

  “草民来自镇海卫。”

  “是打算参加童试,来请吴秀才做保举的。”

  听到张洛说自己是参加童试的童生。

  康教谕严肃的脸颊稍微松弛了一些。

  他作为一县的教谕。

  负责一县的各种教育事务。

  虽然已经打算不干了。

  但康教谕还是得尽到自己的职责。

  要劝慰张洛这个后生不能松懈。

  康教谕说道:

  “你是准备要去县衙递交保书吧。”

  “正好本官也要去县衙。”

  “你与本官同去。”

  “路上本官正好考考你的底子。”

  康教谕作为举人自己说话很让人信服。

  张洛现在可连童试都没过。

  秀才都不是。

  即使是文化昌盛的晋江县。

  一年考过乡试者不过四,五人。

  张洛以前看范进中举那篇课文。

  总觉的为什么只是中了举人。

  就能高兴的疯了过去。

  现在一看,古往今来。

  能中进士的人微乎其微。

  考上举人不说古代。

  也算打败了二十一世纪的众多学子。

  康教谕即为举人。

  也是一县主管教育的官员。

  考察一下张洛的功课也很正常。

  康教谕也是在看到张洛虽然一介布衣。

  但是身材高大,眼神也很有精气。

  打算探探张洛的底子。

  看看张洛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让张洛能用心读书。

  康教谕刚入官场。

  认为做了官自然要做好分内的事。

  自己现在还是晋江县教谕。

  趁着这时。

  好好教导一下年轻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