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明末天下1639 > 第九十九章 春风不度玉门关(加一更)

第九十九章 春风不度玉门关(加一更)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宝蓝色的车马慢慢驶入武陵伯府。

  伯夫人刘氏扶着丫鬟的手下了车,脸色却不太好看。

  她刚刚从娘家回来,整整半日父亲居然没有见她。

  刘氏忧心不是因为父亲的无情,而是担忧父亲举动中蕴含的深意。

  “陕西行都司、张氏二叔”,这是兄长送她出门时小声说的,。

  很显然她的夫君即将丢掉凤阳总督的职位,从正二品被贬两级,再次前往西陲。

  回到房中,刘锦绮叫退了身边所有人。

  对着窗户发了一会呆,刘氏忽然怔怔的落下了泪来。

  贬往西陲,对于别人或是祸事,但对于她那位夫君来说,怕不是正中下怀。

  她此刻脑子里转的是,丈夫通过卢小三带给她的一封家书。

  家书里只有一首丈夫在在西北时写给她的五言长诗。

  其中两句正反复折磨着她的神经。

  “行歌出塞短,明月入关寒。”

  “携去望沧海,与梦到蓬来。”

  作为文青少女,刘锦绮看到这两句时当即便大惊失色。

  别人看了不会觉得有什么,但刘锦绮却看出了极大的问题。

  “行歌出塞短”和“携去望沧海”这两句里都隐隐指向了一个人,而此人则是历朝皇帝的大忌。

  “与梦到蓬来”字面意思是要与自己一起梦向蓬来仙岛,长久不弃。

  可深入想想却让她寒之彻骨,史上梦蓬来的还能有谁?

  刘锦绮暗中哭泣了好几次。

  想她一个堂堂忠义人家养出来的女儿,却阴差阳错的嫁给了一个......。

  她当时就把那信烧了,人前也从不提那首诗。

  “给锦衣卫好看,又给国丈没脸,你倒是得了愿,”刘锦绮抹去了眼泪,心里有些惶然,“我和两个妹妹该怎么办?”

  思绪片刻,刘氏拿起笔一连写了好几封信,最后都觉着不行,全部在蜡烛上烧了,纸灰都倒入了恭桶里。

  闭目想了想,刘锦绮让红叶找来一把团扇,又取了针线在扇面上绣了几条柳枝,柳枝下面是一对交颈鸳鸯。

  她让人包了这把团扇和一封简短的问候书信,走了衙门的门路加急往南方寄去。

  “信里写了什么?”

  “回皇爷的话,就几句家常话和小夫妻思念的话儿,锦衣卫的老手们都看了一遍,应是没有暗语的。”

  “还有一把团扇?”

  崇祯想了一想,东西寄到南京也是在八月,是扇子正当用的时候,也应该不是隐喻。

  “回皇爷的话,团扇上绣了柳树下一对交颈鸳鸯,这团扇和鸳鸯,怕是刘氏想丈夫了。”

  崇祯点点头,便把这事放开。

  御史对张守言的弹劾已经到了禁中,他把弹章留中。

  第二日,又有四位御史联名弹劾张守言,他这才选择让吏部开始复核。

  不过这一圈下来,常来宫里走动的刘理顺肯定已经得知了消息。

  “刘理顺,朕还是信得过的,这封信怕不是他授意刘氏去安抚张守言的。”

  王承恩小心的回答。

  “刘大人是皇爷钦点的耆老状元,心里自然是向着皇爷的。”

  “对了,下面有报说刘氏在京城作些什么没有?”

  王承恩想了想,斟酌了一下内容,这才回复。

  “回皇爷的话,刘氏这些日子一直在带着张守言的两个妹妹四处走动。之前是为张守言亲妹相看人家,后来皇后娘娘要了张家二姑娘的八字去,刘氏就熄了给张二姑娘寻人家的念头。倒是听说又在给张守言的从妹张三姑娘相看了起来。”

  “哦?”

  崇祯忽然想到了自己的次女坤兴公主媺娖,今年已经十二,前段日子皇后似乎为她选了好几个勋贵人家的玩伴兼同窗,其中似乎就有张家三姑娘。

  他似乎有点印象,长得挺白净的一个女孩儿。

  崇祯晓得自己的皇后是个颜控,给女儿找的伴读肯定姿色不俗。

  “多大了?”

  “回皇爷的话,张三姑娘今年三月满了十四。”

  崇祯忽然改变了前进的方向,直接往皇后的寝宫行去。

  “太子已经十三,似乎到了该筹备的时候。便是正位不行,一个选侍朕倒不会吝啬赏下去。就看他张信之能不能守得住本心了。”

  王承恩笑着奉承:“张家人口单薄,上头没有正经的长辈,算起来就刘大人一个老丈人。有刘大人教导着,应该差不了。”

  崇祯脚步顿了一下,忽然笑了一笑。

  “朕给刘理顺找了一个麻烦女婿,说起来朕倒觉着亏了他不少。大伴,你说刘理顺一个正五品教训从二品的女婿,会不会有些吃亏?”

  王承恩笑着凑趣。

  “奴婢想着,那场面一定精彩。”

  “着翰林学士刘理顺,晋升太子宾客兼詹事府少詹事,从后日开始给太子授课。”

  王承恩心中一凛,这才知道皇爷心里其实把张守言的事看得极重。

  翰林学士超擢任用确有先例,但从正五品连升四级到正三品东宫宾客的,却极为少见。

  “可惜孙传庭太老,洪承畴战殇,否则朕用人不至于如此捉襟见肘!”

  崇祯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南方,眼色晦暗不明。

  刘锦绮的银子给的足,这通过通政司夹带的信件也就传递得快。

  可惜大明为了节约而解雇了大部分的邮递员,南北传信从此麻烦了很多,更惹得一位李姓邮递员直接与大明最后来了一记玉石俱焚。

  张守言收到夫人的信包是在三日之后。

  “信里没什么奥妙,”张守言放下了书信,又把玩起了这柄团扇。

  “难道真是夫人想念我了?”

  张守言想了想,随即摇了摇头。

  刘锦绮虽然文青了一些,但却不是普通女子,所以这把团扇.......。

  “嗯,鸳鸯?”

  张守言的脸色古怪了起来。

  “锦绮不是从小就不喜欢鸟雀么?嫁衣、首饰上半点鸟雀的影子都没有,向来只爱连理枝、双飞蝶,怎会绣了一对鸳鸯?”

  鸳鸯、杨柳?

  张守言正百思不得其解,旁边的董小宛忍不住带着酸味剜了他一眼。

  “夫人是指【羌笛何须怨杨柳】,爷怎么今日傻了?”

  张守言恍然大悟:“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陕西行都司!”

  “怎么会忽然降了爷两品?”陈圆圆不忿起来,“那些银子运不走,是他姓骆的没本事,怎么还怨到爷身上来了?照我说,就不该让这么多银子出来。”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野果阅读!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yeguoyuedu】

  董小宛拿起刘锦绮的信也仔细看了两遍,不解的摇摇头:“夫人就是没说,爷是什么罪名?只降了两品,也应该不是什么大罪过。”

  “呵呵,你们啊,夫人来信里已经把事情说得明明白白,你们却看不明白。”

  张守言拿过了刘锦绮的信,指了指几处与董小宛、陈圆圆看。

  “夫人说了堂妹的婚事,一连问了我三户人家如何,所以这罪过怕是从小妹身上来的。”

  “三姑娘身上?”

  董小宛和陈圆圆都不解起来,若是二姑娘张月杏惹了事她们还信上三分,可张雪梅素来文静,怎么可能惹出让堂兄贬官的麻烦来。

  “不是雪梅,怕是为二叔服丧的事,孝道有亏,这种事向来可大可小,取决权完全在皇帝手里,我猜吏部堪核的文书怕是不日就要到了。”

  “那爷准备上书自辩?”

  “辩个鬼,”张守言冷笑一声,“皇帝等不到我的自辩折子的,大明的官我正好做腻味了。”

  “宝儿,”

  正在外面听墙根的甘宝儿下意识的大声应了一句。

  张守言笑骂道:“别听墙根了,从今日开始收拾东西,我们准备回一趟武陵祭祖,然后直接回临桃。”

  董小宛有些失望:“不该是回苏州么?”

  陈圆圆捂嘴大笑:“姐姐却是个傻子,爷早把我们的籍贯户凭改在临桃了,你我如今都是秦地人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