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反清 > 第十九章:活路

第十九章:活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大顺军野战五营的老本兵基本都是西北出身,历史上之所以在畿辅一带掳掠甚重,回到西北却军纪见好,正有这个原因。

  在京师抢掠,谁也不认识他们,自然能抢的放心,杀人也不必担心被熟人看见。

  可回到西北就不一样了,讲究的是一个光宗耀祖、荣返故里。

  甚至于很多大顺军骨子里的想法就是在京师附近抢点弄点,然后回老家置办宅子田地,娶婆娘生孩子。

  根除他们的匪寇习性,需要一步一步来,但李自敬没这个时间,必须直接下猛药。

  多少年来的规矩,连李自成在京师都没有废止,眼下忽然被废了,老本们自然是接受不了。

  百余人的老本兵们,入目所见,尽是忿忿不平。

  一名身着棉甲的老本兵,先是装模作样抱拳,随后凶狠的眼神直射过来。

  “弟兄们跟随陛下转战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咱大顺没有定月饷银,一向以拷掠助饷,部总不许抢,叫弟兄们如何过活?”

  他这话说完,余的老本兵们纷纷出言附和。

  “我等追随陛下出生入死,为的就是功名富贵。”

  “陛下不给发,但许我等抢掠,如今部总不许抢掠,便是不给弟兄们的活路!”

  李自敬的神情渐渐凝重,在后世研究毕业论文时,他便已经意识到大顺的主要问题之一,即没有一个完善的赋税饷银体系。

  大顺境内,大部分地区都是以以追赃助饷代替按田亩计征。

  准备毕业论文时,李自敬也根本找不到任何大顺正式收取过赋税的史料记载。

  也就是说,十有八九李自成是根本没收过赋税的。

  权贵富户是有限的,地方州府的权贵富户听见大顺军来了,要么提前举家迁徙,要么便将家产转移到南方去了。

  以至于大顺军越往后越是难以得到粮饷的补充,没有这两样作为基本,军队的秩序就难以维持。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可解一时之困,却不能一直让士卒替你卖命作战,只能允许他们就地补充给养。

  就地补充给养,则要给各级军官放权,允许士卒抢掠地方。

  抢红眼了,抢习惯了,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如此一来,本是由于爱惜百姓而不收取赋税的政策,最后造成的恶果又全都回到百姓头上。

  相较正常收取赋税,这种兵过如匪的影响更甚。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赋税饷银体系,来改变现有这种就地补充饷粮的奇葩状况。

  以定月粮饷佐以严格的军纪,加以管束,将这些大顺老本转变成正规军不难。

  问题的关键是,李自成在去年襄阳建政的时候为了迎合民心,宣布大顺占领区内三年免征。

  这个政策当时看来是好的,但一经下达,更促成如今大顺军没有定月粮饷的境况。

  从占领区内征收粮饷,就打破了三年免征的承诺,若不征收粮饷,便没有一个固定的粮饷来源。

  在入京后,李自成其实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有些改变的苗头,开始拉拢缙绅和前明官员。

  并且在今年四月初八,下令停止大顺境内的追赃助饷行动,将被押官僚缙绅无论完赃与否一律释放。

  只不过,这个苗头在北京才刚刚开始,就被清军入关生生打断进程。

  然后便是一路被追着跑回西北,占领区内风起云涌,争相反叛,再没时间去考虑什么赋税饷银体系。

  默许裹挟妇女随军,也是李自成无法满足士卒粮饷,睁只眼闭只眼的无奈之举。

  想要严整军纪,这道坎是过不去的。

  李自成的措施是一回事,在李自敬看来,自己的队伍就应该有正规军的样子。

  既然已经建立大顺,就不应该再以流寇自视。

  找个稳定的基地建立起赋税饷银制度还是其次,最为主要的,是把班底先培养起来。

  有一支听话的精兵,万事不难。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