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华娱,我的老婆我自己捧 > 598.《永乐大典》的热度【求订阅】

598.《永乐大典》的热度【求订阅】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除此之外。

  这段时间大家关注的还有一个点。

  那就是《永乐大典》。

  说起华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型图书,很多人都会想到《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永乐皇帝直接主导编纂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据史书记载,

  1403年盛夏的南京,

  明成祖朱棣刚刚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就给翰林院的侍读学士解缙等人下了一道诏谕。

  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是起兵把自己的侄子、朱元璋亲选继位的建文帝赶下台后,登上皇帝宝座的。

  朱棣的这道诏谕,用白话来说是这样的:

  天下自古至今所有的事物,都分散收载在各种书籍之中,这些书籍品种多、文字长,从中寻找可供参阅的内容很不容易。

  我想将各种书籍中所载的事物,以分类的方法放在一起,

  用在韵目下分列单字的方法,编集在一部书中,这样查考起来就像探囊取物那样方便……你们要按照我的意思,凡是自有书籍以来,所有经、史、子、集百家的书,甚至于包括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方面的言论,都将它们辑录到这部书中来,不要怕内容繁多而浩大。

  朱棣一代豪杰,气魄很大。

  他要编的这本书,气魄也很大。

  朱棣的设想并不算独创,他要求编的其实是一种类书。

  类书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种工具书,它是从许多种古籍中辑录某些章句、片段甚至是全书,或分门别类、或按字顺加以编纂而成,目的是为了便于查检和使用,从中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就内容广泛这一点来说,类似于今天的百科全书,但更恰当地说,类书是百科资料汇编。

  我国编纂类书的做法起源于三国时的曹魏,也是由皇帝首创并组织实施的。

  曹操次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诏令文士们集五经群书,以分类辑录的方法编纂一部类书,定名为《皇览》,总字数达到800余万字。

  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自此以后,类书的编纂盛行于唐、宋各代。

  其中唐代著名的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和《白氏六帖事类集》四大类书,宋代著名的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四大类书。

  据各种古代书目记录,从三国至清代中期1600年间,产生的类书有六七百种之多。

  历代类书的编排方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按类别编排,大多数类书采用这种编排方式,但分类方法各不相同;

  第二大类是按韵目编排,按照皇上朱棣的明确要求,《永乐大典》就是采用这种编排方式进行编纂的。

  解缙接到旨意后,立刻组织了一个一百多人的班子,加紧编纂,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于永乐二年十一月将书编成。

  明成祖十分高兴,将这部类书定名为《文献大成》。

  经过3年时间的努力,

  全书于永乐五年十月定稿,由姚广孝领衔进呈,明成祖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叙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

  定稿后,由抄书者誊抄全书,至永乐六年冬全书抄写完毕。

  全书共22937卷,分装成11095册,共约3.7亿字。

  《永乐大典》抄写的文字端庄工整,格式统一,装帧精美,一律是包背装,书皮用黄色丝织品包裹。

  开本很大,书长50.3厘米,宽30厘米,厚2厘米左右,显得很有气派。

  板框用手工描制,红色,高35.7厘米,宽23.4厘米,半页8行,每行28字。正文墨书,引书的书名用朱笔,有红色句读。

  特别要指出的是,《永乐大典》所辑各书均保持原书面貌,不改动书中的文字内容,与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对有些书的内容任意删改的做法完全不同,因而《永乐大典》具有更高的学术研究和史料价值。

  永乐十八年十一月四日,明成祖颁布了迁都诏,宣告自永乐十九年一月一日起,大明王朝开始迁都。

  迁都后,《永乐大典》原稿仍存放在南京文渊阁,明代中期毁于大火。

  正本则迁藏至BJ皇宫中的文楼。

  大典修成一百多年后,

  到了世宗嘉靖年间,世宗十分喜爱《永乐大典》,案头常置数册供随时翻阅。

  嘉靖四十一年皇宫奉天门、三大殿和午门发生火灾,嘉靖皇帝命人抢运《永乐大典》,一夜之中竟为此事3次下达谕旨,足见他对这部类书的高度重视。

  由于抢救及时,《永乐大典》逃过此劫。

  经此一事,嘉靖帝考虑到这部千辛万苦编纂的巨著,仅此一部,万一遭到不幸根本无法补救。

  因此,嘉靖四十一年秋,他下令让徐阶、高拱、张居正监督抄书生109人重抄一部,严格按照永乐正本的册式行款摹写,每人每天按规定誊抄3页,每册录毕,于册后注明重录总校官、分校官、写书官等衔名,以示职责。

  全部重录工作直到六年后的穆宗隆庆元年方告完成,这就是副本。

  在副本即将抄写成的前一年,也就是嘉靖四十五年,嘉靖皇帝去世。

  十分蹊跷的是,在重录副本工作完成之后,正本不知从何时起不知去向了。

  史学家对正本的失佚产生了各种猜测,它最后的下落至今成为历史之谜。

  一般认为这部正本可能毁于明清政权变动之际,有的说得更具体,认为是毁于李自成撤出京城,下令烧毁皇宫之时。

  然而,在世界各地现存的所有《永乐大典》遗本,包括一些残页在内,都是当年重抄的副本,特征十分明显:纸张是嘉靖年间特有的白棉纸,书后还有抄书生、重录总教官的名字。

  体量如此巨大的煌煌一部《永乐大典》正本,即便遭到了什么劫难不幸,怎么会连一张纸也没有留存下来呢?

  至于具体的下落,

  各种猜测都有。

  有人认为《永乐大典》正本已作为嘉靖皇帝的随葬品葬入永陵地宫。

  也有人认为不是,

  反正这段时间。

  《永乐大典》也成为了网友们口中的热门话题,

  这是陆晨没想到的!

  看得出来。

  他们还是挺乐于参与这些讨论的。

  家里面,

  陆晨也看到了网上的这些热度。

  他最开始就是想要看一眼此刻网络上面对于《典藏华夏》的评论和期待。

  如果观众提的建议好,

  那陆晨完全可以在下一期节目之中做到,而且正好可以了解一下,这节目此刻火到什么程度。

  谁知道打开网页,

  稍稍浏览了两眼之中。

  顿时感觉到一种沉甸甸的压力就背负在了自己的身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