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完美人生的7个指数 > 12.第12章 慧商(3)

12.第12章 慧商(3)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即使每天工作再多再累,他也绝不埋怨,并且还能腾出时间来进修。这也正是成功的秘诀之一,因为他们相信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无止境。

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地为自己“充电”,这种生命力才会更加强大,你的“能量”才会不断地得到补充,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让生活更加美好。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会更上一层楼。

敢于向权威挑战

古今中外历史上各种新学术、新观点,常常都是从推翻权威开始的。如果我们总是被权威牵着鼻子走,不敢突破权威的束缚,也就丧失了创新思考的能力。敢于推翻权威,本身就是一种胆识、一种创新。

有人群的地方总会有权威,人们对权威普遍怀有尊崇之情,本来这样是无可厚非,然而对权威的尊崇到了不加思考的程度,就会成为一种思维的枷锁--权威枷锁。

我们在生活中大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得到了一个新的想法。于是我们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一个权威人士,然而他却说:“不对,你的想法不对。”这时我们往往还半信半疑,当我们去请教第二个权威人士,第二个权威人士还是说:“你错了,这个想法不行。”这时,我们往往就会彻底地放弃这个想法了。我们会想:连权威人士都不赞同我的想法,看来确实是我的想法有问题。

一般情况下,人们有一种倾向权威的思想,认为权威所说的话就是真理,就是不可更改的。而且,人类有史以来就有权威,权威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实际存在的现象。人们对权威普遍怀有崇敬之情。然而,我们却应该认识到,权威人士也是人,是人就有弱点和不足之处,我们决不能对权威过于迷信,而应该在事实的基础上判断权威的观点。

每一种事物都有两面性,权威为我们节省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不必再从头研究几何学,只需要学一学阿基米德的理论就行了;我们不必去看云识天气,只要听一听天气预报就可以了。然而,我们如果总是被权威牵着鼻子走,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一旦失去了权威,我们常常会感到手足无措。

著名哲学家查拉图土特拉决心独自远行时,在分手的时刻,他对自己的弟子和崇拜者们说:“你们忠心地追随着我,数十年如一日。我的学说你们都已经烂熟于胸、出口成章了。但是,你们为什么不扯碎我头上的花冠呢?为什么不以追随我为羞耻呢?为什么不骂我是个骗子呢?只有当你们扯碎我的花冠、以我为羞耻并且骂我是骗子的时候,你们才真正地掌握了我的学说!”

仅仅凭这一段精彩的论述,我们就应该对查拉图土特拉肃然起敬,对他的人格表示敬仰。因为虽然他自己就是权威,却勇于教导弟子要打破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古今中外历史上各种新学术、新观点,常常都是从推翻权威开始的。伽利略不相信亚里士多德的权威。后者认为,自由下落的物体,重量越大则下落速度越快,重量越轻则下落速度越慢。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逻辑推论,便把流传1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给推翻了。

从成功思维的角度来看,权威定势是要不得,不敢突破权威的束缚,也就丧失了创新思考的能力。敢于推翻权威,本身就是一种胆识、一种创新。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也是一个不迷信权威的人。他的丰富实践,他的过人智慧、好奇心和独立精神使他质疑当时流行的许多理论和教条。例如:在进行地理探索的过程中,他在伦巴第山峰发现了化石和贝壳。当时和流行观点认为这些化石和贝壳是《圣经》中的洪水的沉淀物。但是,达·芬奇的论辩是建立在逻辑思考和现实世界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神学的基础上。他一一反驳每一条基于传统智慧的假说,最后下结论说:“这样的观点不应该存在于任何具有深厚逻辑思维的大脑之中。”

研究地理学说时,达·芬奇手拿各种各样的化石,走遍了伦巴第的山谷,学习解剖时,他解剖了三十多具人类尸体和数不清的动物尸体。同他对化石的研究一样,他的解剖学研究也是对当时权威论点的直接挑战。他写道:“很多人认为他们有理由责备我,因为我的论证同他们的幼稚头脑所顶礼膜拜的权威观点相反。但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我的观点是建立在简单和平常的经验事实之上,而这些经验事实才是真正的权威。”

在达·芬奇的一生之中,他曾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不迷信权威的人”和“经验的门徒”。他说过:“对我来说,那些没有建立在经验、公理和亲自实践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都是一纸空文,谬误百出。经验的起源、手段或者结果都经过了人类的感觉验证。”

达·芬奇崇尚思维的创新和独立,他反对一味模仿,敢于挑战权威,并且进行独立思考,这在任何时代都是无与伦比的。

然而,我们提倡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并不是要否定一切权威。而是要求我们在权威面前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

如果你一味地迷信权威,奉劝你把它从你的思想中拉出去,一棍子打死,省得它占据你的思想。敢于向权威挑战,我们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权威。

天下才子必读书

书籍虽然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是它对人类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如果你经常阅读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传记或者是自传并通过静心的思考,你就有可能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读书是知识积累的最好方法,书是人的精神食粮。只有读万卷书,才能每临大事有静气,成就别人无法企及的大业。有一句话说得好:能闲世人所闲人,方能忙世人所忙事。这里所谓的闲事,就是读书。

清代咸丰年间的山东巡抚张曜(1832~1891),幼年失学,年轻时日夜在赌场中混生活,闲来无事练就一身好武艺,后因参加镇压反军有功,被僧格林沁保奏做了知县,授予五品顶带。张曜乃一介武夫,认字不多,所以一切公文全由夫人处理。他任河南布政使时,被监察御史刘楠弹劾“目不识丁”,难理一省民政财务,遂由文改武,调派为南阳镇总兵。那时,“文改武”是很丢面子的事。张曜愤忿之余,知耻后勇,拜夫人为师,像蒙童那样志于向学,发愤读书,并刻“目不识丁”四字印章一枚,随身佩带以自警。后来,当年奏劾他“目不识丁”的刘楠也被劾罢职,回河南老家,百无聊赖。此时的张曜不计前嫌,“贻以千金”,且年年如此。每次给刘楠的信上都要盖上“目不识丁”的印章,以感念刘楠的栽成之德。长期的手不释卷,使得张曜的文学修养比起以往来已是不可同日而语,这足以使他对往日的官场纠葛以阔大胸襟坦然处之。后张曜转任山东巡抚,办了不少好事,如治理黄河水害,整修河堤,兴办水利,修筑道路,开设机械厂局等,凡是有益于官民的事他都尽力去办,在山东留下了较好的口碑。由一个赌徒到颇有政绩的封疆大吏,在这一转变中,读书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