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南明副榜举人 > 第175章 飘忽不定

第175章 飘忽不定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如此不到半个时辰,涪江上搭建了十多座浮桥,近万名忠义军将士渡过浮桥,直逼遂宁城下。

听到对岸失守,忠义军正搭建浮桥渡江,驻守遂宁城的都督靳统武大惊,率军出战,但寡不敌众,被优势忠义军所败,退回遂宁城中,现在派出信使向潼南县的张文秀、与射洪县的张定国告急。

张定国大惊,指着地图道:“顺庆到成都,涪江乃其天险亦,杨轩连续声东击西,不到半日功夫就渡过涪江。

我等深负老万岁之托,为今之计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将忠义军赶过涪江。”

白文选劝诫道:“将军,我等虽有部众两万,但大家根本吃不饱,没有多少力气。

而忠义军兵强马壮的,若要将其驱赶过涪江,非联合抚南将军不可。”

张定国点头应允,一面派出信使前往潼南县与张文秀联系,一面积极调兵遣将,以夹击渡河的忠义军。

在连续四处出击,调动大西军兵马使其疲于奔命,检验各部战力之后,四月下旬杨轩率部大举西征,以攻打潼川州。

杨轩留下顺庆知府范文光、第一团游击将军樊明善率部驻防顺庆,第二团游击将军陈应宗驻防巴州达州之后,率领主力西征。

为了保证侧翼安全,姚之帧第4团在蓬溪,王树极第8团在潼南县牵制对岸的张定国、张文秀,杨轩亲率骑兵团、警卫团、郭崇烈第3团、杨秉义第5团、刘惟明第6团、冯双礼第7团、马鸣銮第9团、王之邦第10团等8团兵马在水军配合下一举渡过涪江,逼近遂宁县。

经过半年建设,忠义军初具规模,现在警卫团已经达到甲种团编制,第二团达到乙钟团编制,而其他各团也达到丙种团的编制。

驻守遂宁城的大西军都督靳统武猝不及防,为忠义军所败被迫困守待援。

渡过涪江之后,杨轩建立水寨,亲率骑兵团、警卫团、第9团、第10团驻防水寨,保护水寨安全,指挥其他四个团在城南、城东、城北建立营寨,以攻打遂宁城。

各营都有1个虎蹲炮小队,有4门虎蹲炮,按在特制的独轮车炮架上面,有三人操作,打仗的时候放下炮架进行炮击,行军的时候收起炮架,快速机动行军。

各团有一个佛朗机炮大队,有10门大号佛朗机炮,每10人一个小组,三人操作大炮,一人管理托运牲畜,另外6人防备。

各团安营扎寨之后,在炮火支援下,大家在离城墙一百五十米的地方停下,前面用三轮车、独轮车遮挡,沿城挖掘壕沟。

过去明军非常善于挖掘壕沟,后来车营兴起之后才利用战车为掩护不再挖掘壕沟。

穿越族杨轩当然知道壕沟的重要性,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就是通过壕沟打败美军的,放弃壕沟战术无疑是明军一大失误。

车营虽然能够挡住对方攻击,但毕竟少了一道屏障,对方骑兵步兵兵团只要跃过车账就可以横冲直撞,如此明显不利于步兵防御。

有人说明朝末年孔有德、尚可喜等矿工部队善于挖掘壕沟,但忠义军也不遑多让,其主要将士来自农民,大家平日都在田里干活,大家都是食用锄头铁锹的好手,现在稍稍训练,一个个都是挖掘壕沟的好手。

临时营地在险隘处会挖掘壕沟,长期驻军更是挖掘多重壕沟,历史上湘军名将曾国荃就有曾铁桶的绰号,其作战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壕沟战术困死对方。

靳统武叫苦连天,大西军将士躲在女墙边想射击,但离得太远,根本够不上。

反观忠义军则利用挖掘的泥土在城外构筑了数个炮台,随时可以对攻城部队提供炮火支援。

如此过了三天,第四天城北、城南、城东都挖掘数道壕沟,密密麻麻的有半人高。

而其中有的更是挖到城墙下面,稍稍进一步挖掘,就可爆破攻城。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