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的姑父叫朱棣 > 第一百零二章 兴奋的朱棣

第一百零二章 兴奋的朱棣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我的姑父叫朱棣正文卷第一百零二章兴奋的朱棣朱棣说完,在车厢里坐了一会儿,又扭头撩开帘子,向外面看去,却没有找到那个下跪老汉的踪影,想必已经匆匆回家去了。

  这三本书能给他带来什么改变?

  会不会生活更好,日子过得更富裕?

  假如他能因此过得更好,多半就会真心感激天子吧?

  这样一来,朕就收获了一个忠心耿耿的百姓……只有区区一个,是不是太少了?

  朱棣嫌弃太慢,可转念一想,人心如水,仅仅靠着三本书,就能得到一个人的真心,简直不要太容易。

  就像那些朝臣,自己给他们高官厚禄,这帮人也没有几个真正忠心的。

  想到了这里,朱棣又坐不住了,他想出去看看,走到百姓中间,听听他们的真正心声,看看百姓到底需要什么。

  奈何当他冒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可把侯显吓坏了。

  皇爷,你不能说了不算啊!

  咱讲好了就是出来看看,谁让你去老百姓中间的?万一遇上了建文余党,刺杀陛下,那可怎么是好?

  侯显都要哭了,好说歹说,算是拦住了朱棣。

  不过朱棣也不是轻易放弃的人,他还是去了户部旁边的房舍,这里正是徐景昌和朱橚发放书籍的大本营。

  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还有吴山、朱勇,卧龙凤雏齐聚。

  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就连朱高燧都不例外,他撅着屁股往外面搬书,迎头正好撞上了朱棣。

  “奶奶的,不知道看路啊?你瞎了啊?”朱高燧破口大骂,在大明朝,还敢得罪他赵王,不想活了?

  然后下一秒朱高燧就听到了一声低沉的质问,“伱说什么?”

  他慌忙扭头,转开了书籍的阻拦,才看清楚对面的人。

  父皇!

  “错了,错了,是我瞎了,孩儿瞎了!”朱高燧吓得浑身颤抖,急得额头都冒汗了。

  朱棣看在眼里,竟然没有责骂,反而伸手帮他整理了一下书籍,“稳当点,快送出去吧。”

  父皇竟然对自己和颜悦色了!

  我不是做梦吧?

  朱高燧屁颠屁颠往外跑,浑身都有劲儿了。

  朱棣走进来,徐景昌见天子驾临,急忙起身,朱橚随后也发现了朱棣,忙道:“四哥,你怎么来了?”

  朱棣含笑,“五弟,四哥可是花了三十万两银子,过来看看,还不行吗?”

  朱橚呵呵道:“四哥,你就偷着乐吧,我跟你说,花了那么多钱,就这一次最值得不过!”

  朱棣挑起眉头,轻笑道:“不会是吹牛皮吧?”

  吹牛?

  徐景昌可不爱听了,“陛下,可别小看这几本书,这可是能让人发财致富的宝贝。”

  朱棣笑道:“那你就说说,当真有这么大的用处?”

  徐景昌拿起《救荒本草》,先放到了朱棣面前。

  “陛下,这本书虽然叫救荒本草,但其实里面记载了许多名贵野菜,还有各种菌子,也包括一些药材……老百姓拿到了之后,不但荒年可以填饱肚子,也可以进山采集,晒干之后,拿到城里卖。”

  朱高煦凑了过来,补充了一句,“聚宝门税卡,是不收小民小户税金的。”

  也就是说,只要百姓勤快,就可以多多采集野菜,晒干了拿到应天。不敢说多挣多少钱,一趟跑下来,弄个上百文钱,还是可以的。

  “陛下,过去一般百姓,不认识那么多野菜……就算认识,应天城也没有多少人认识,总而言之,卖不上价钱,而且还要遭到盘剥,辛苦一趟,得不偿失。”

  徐景昌笑呵呵道:“有了这本书作为标准,认识野菜的人多了,不光方便乡下百姓,也方便城里的人购买……陛下,要不宫里头也设置个采购点,定期给陛下采买些野菜,换个口味?”

  朱棣毫不犹豫答应,“这个主意好,回头就让御膳房安排。当年皇考就经常念叨,他在外面流浪的时候,吃了什么东西。五弟,你还记得不?”

  朱橚笑道:“怎么不记得,父皇说他在破庙里面,吃了点锅巴、烂菜叶、酸豆腐煮的汤,还说那是多少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取名叫做珍珠翡翠白玉汤。过去我还不信,可是被发配云南之后,有几次没有吃的,是那边的乡亲接济小弟,给我弄了一碗菌子汤,那个鲜美,简直这辈子都忘不了。”

  朱棣感叹道:“你这几年受了苦,俺四年来,也是出生入死。咱们也算是能体会父皇的苦心了。只不过下面的孩子们就不行了。宫里定期采买野菜,让太子,皇孙,全都尝尝,知道咱们老朱家是怎么打下这么大基业的!这万里江山,着实不容易啊!”

  徐景昌在旁边听着,心情大好,让朱大胖子和黑小子吃点野菜,忆苦思甜,也算是挺好的教育。

  要是以后给叫门战神也定期来一顿,那就更好了……

  或许我可以运作一下,帮黑小子挑个靠谱的媳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只不过自己都没想过成亲的事情,现在替黑小子打算,实在是早得过分了。

  徐景昌胡乱盘算着,朱棣突然道:“徐景昌,朕看你也该跟着尝尝,好能体会中山王当初的不容易。”

  徐景昌哭了,我体会那个干什么?

  我也不想打仗,我也不用当皇帝,表率天下。

  你总要允许一些人吃喝玩乐,不思进取……如果这个大明朝,必须有些纨绔子弟,那为什么就不能是我?

  “陛下,咱们再说说这个万年历吧,其实这东西用处太大了。百姓耕田种地,婚丧嫁娶,从年头到年尾,都离不开黄历。有了这个,就能把握农时,准时耕种收获,好处不言自明。”

  朱棣颔首,“这事朕已经知道了。我华夏上国,自古以来就在历法上面,颇有心得。周遭藩属小国,都会请大明赐下历法书籍。没有大明赏赐的历书,他们简直活不下去。”

  说到这里,朱棣眉飞色舞,十分骄傲。

  历法属实是中原王朝的宝贝,就拿朝鲜来说,他们每年进贡,最希望得到的赏赐,不是金银,也不是丝绸瓷器,反而是最不起眼的历书。

  因为编写历书需要长时间的观测,还要不断修正,才能保证准确无误。

  偏偏朝鲜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不靠着上国恩赏,就真的只能喝西北风,连泡菜都吃不上。

  要是知道他们子孙的德行,干脆就别给他们历书算了……徐景昌心思微动,要不自己跟通政司打个招呼,让解缙把历书这一项抹掉算了。

  谁能想到,用这么简单的办法,就可以拿捏宇宙大国。

  成了,就这么干了!

  徐景昌最得意的还是最后这一本通识……这是他提议解缙编写的,也是这三本书中,内容最丰富,涵盖最广泛的。

  从家国天下,到如何打官司,如何纳税,遇到了财产纠纷,该找谁做主……可不要小看这些东西,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他们从出生到死亡,几乎都没有离开过村子。

  不识字,也没有外面的资料。

  他们知道的,只是口耳相传的东西。

  人们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又通常会有恐惧,抵触的情绪。

  因此老百姓不知道朝廷,只知道村子里的乡绅耆老,遇到了事情,只能求助宗族,借助宗法解决问题,也就顺理成章了。

  解缙编的这本通识,倒不是说就能击败根深蒂固的宗法体系,让老百姓有更好的选择……只是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化百姓,普及知识,有了知识的武器,才有打破愚昧牢笼的机会。

  总而言之,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陛下,臣坚信,随着书籍的推广,咱们的大明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永乐盛世,大业可期!”

  朱棣听完徐景昌的解说,又看了看这三本书,脸上喜不自胜。

  这不是书,而是无穷的宝藏,是改变大明的希望,是赢得民心的神器……总而言之,是很了不起的东西。

  “徐景昌,这一次你着实立了大功,其实朕有些后悔了,解缙太平庸了,只会按部就班,全然没了以前的锋芒,还不如让你回任通政使算了。”

  徐景昌一怔,还能回任?

  “陛下,那锦衣卫怎么办?”

  一听这话,朱棣又犹豫了,他总不能把锦衣卫和通政司都给徐景昌吧!

  “等秋收之后,杨荣他们就回京了,到时候再说。”

  朱棣随口一句,等于宣告解缙的屁股还不稳妥。

  徐景昌眉头挑了挑,没有多说什么。

  随后朱棣道:“你们先给百姓赠书,回头朕还有重要的事情商议。”

  一转眼数日过去,徐景昌准备的书籍已经悉数发完……不光是前来完粮纳税的百姓,包括应天城里的市民,外地的商贾,全都趋之若鹜。

  这三本书,简直太实用了。

  就算拿不到全套的,像历法啊,通识啊,拿到一本,也是好的。

  甚至有人出几倍的价钱,购买书籍。

  那些免费拿到的百姓,也都当成了宝贝,贴身收藏,生怕被人抢走了。

  随着各种消息汇集过来,朱棣是笑逐颜开。

  抢吧,抢吧!

  朕就算砸锅卖铁,也要刊印更多的书籍,要让天下的老百姓,知道朕的苦心,体会到大明的变化。

  朱棣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传旨,让六部九卿都过来,朕要在科举上面,增加一项。真正选拔一些人才出来!”

  居然要动科举?

  徐景昌大吃一惊,三本书换来了科举改革……这可是官员们的命根子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