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 第一百八十一章 容后再议

第一百八十一章 容后再议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而且现在是乱世,刘备说到底也是一个军阀,只是相对来说对待百姓还算不错的军阀而已。

一个军阀嘛,手里有了一些钱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扩充自己的军队,提高自己军队的战斗力,其他的事情都得往后放一放。

没办法,乱世嘛,没有足够的士兵,空有地盘你也守不住,到头来便宜的还是别人。

而张溪提出来的这两种增加耕地的方式,不仅仅是费钱的问题,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改沼泽为良田这种事儿,需要组织大量的人力进行挖填沼泽和小湖泊,还需要兴建配套的水利设施来防止湖水倒灌,还要修建防洪设施来预防洪水期到来造成的减产.这笔支出,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改造丘陵梯田,也是很大的工程量。

这年月的丘陵上可不是只有一片草,那是长满了树木和藤蔓的,有些树木甚至生长了上百年.不把树和藤蔓砍掉,怎么种粮食?!

光砍树就足够耗费人力物力了,更别说造梯田不仅仅是开垦的时候要用到人力物力,以后维护的时候,依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且丘陵上要种水稻或者小麦,那对水利配套设施的要求会比沼泽滩涂上还要高,这又是一笔相当大的投入。

对此,张溪也是没办法这年头又没有土豆,玉米,红薯这类的东西,梯田上不种水稻小麦的,能种啥嘛。

三个人针对这两个造田的方式商量了好几天,诸葛亮最后还出了一份预估报告,大概的算了一下改造荆南这些沼泽和山林需要多少钱粮.刘备看了都牙疼了。

刘备不是不知道轻重,也知道这些投入是值得的,毕竟一旦改造好了,回报可能是十年,甚至可能是上百年的事情。

梯田不好说,利弊都有,而且基本弊大于利,这个张溪也跟刘备说明了,大概撑个十年就是极限了。

但沼泽滩涂改成良田,这是后世从唐一直到明初都在做的事情,而且真的做到了“湖广熟,天下足”。

刘备一想到荆南的那一大片沼泽地,再看看手里的钱粮数字一咬牙。

“此事,容后再议吧!”刘备叹气着说道。

没办法,真的撑不起这些钱粮.把过去两年的收入全部投进去,恐怕都不够。

更何况,钱粮还好说,人的问题也不好解决.没有那么多的人来做事,徭役也不可能发动那么长的时间,依然还是干不成。

所以,先缓缓吧,缓过两年再说。

张溪也知道的刘备的难处,所以自己的建议被搁置了,倒也没有太过失望。

继续提出下一个建议。

“主公,若实在不行,咱们也屯田吧!”

这建议,现在就可行了吧。

毕竟,曹操和孙权都已经打过样了,从南到北,屯田是可以通用的。

在乱世里,仅靠自耕农的赋税,是支撑不起一个军阀开疆拓土的野心的。

而解决这个事情的办法,其实曹操也给出了,那就是屯田,现在江东也是在有样学样的跟着屯田。

屯田好啊,官府提供土地和耕具,让流民耕种,最后官府可以收取足够高比例的粮食来应对战争,也能保证流民不会被饿死,必要的时候还能从流民中征兵扩充势力。

而流民虽然没有了自己的土地,被束缚在官田上,一年到头也只能混个不饿死,但他们也因此不用承担沉重的丁口税,也比给世家种地要能活的更好一些。

是的,屯田真的是个好策略,特别适合现在这种乱世前提是屯田制不被世家渗透破坏的话。

可曹操和孙权可以搞屯田,但刘备.似乎不行。

关于这一点,是因为负责的方向不同,张溪对刘备手里拥有的官田缺乏足够的了解。

张溪是负责江夏一地的,他接触到的田地数据也仅限于江夏,对荆南四郡的田地数据知道的不多。

而诸葛亮是刘备军的大管家,他对刘备直接控制的耕地数量,是最了解的.刘备就没有多少实际控制的官田。

不是说没有,是真的不多。

跟曹操和孙权都不太一样,人曹操在北方没少杀人,不管是屠城还是清理世家,空出来的土地都让曹操充作了官田。

孙权倒是没怎么杀,但他哥哥杀了不少,因此他们手里都直接掌握着大量的“无主荒地”,是可以用来屯田的。

而刘备,江夏是刘琦留下来的,打荆南四郡,基本是人家投降了得来了。

刘备不好做的太过分,对当地世家也没有逼迫太过,所以暂时没有对这些人下手。

更过分的是,北方多年战乱,流民都往南方跑,北方倒是空出了不少空地,可南方却只多了数量极多的流民。

再加上有点手段的北方世家南迁后,也在南方大肆购买或者兼并土地,把为数不多的南方无主耕地给瓜分完了,没手段的流民全都被南方的世家们隐匿了丁口,给他们种地。

刘备是真的没有多少可以直接控制的“官田”的。

所以嘛

“此事.还需容后再议。”

这话刘备自己说的,都有些尴尬了。

(本章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