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家兄朱由校 > 第六百一十九章 国债

第六百一十九章 国债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彭彭彭——”

  天启二十二年正月初五,伴随着巴伦西亚港口响起礼炮的声音,大明朝与西班牙帝国正式签订《巴伦西亚条约》三款,并包括《贸易条约》十二款。

  【《巴伦西亚条约》第一款:

  西班牙帝国出让新大陆殖民地,作为交换,大明将交付八千万两白银的货物,作为购买价格。

  该款分作十年交完,每年分为价值八百万两的同等货物,包括且不限于粮食、布匹、军火、军舰等货物。

  第二款: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限二年之内,大明准许西班牙迁移居住在新大陆上面的二十八万军民,如果限满之后尚未迁徙者,酌宜视为大明臣民。

  第三款:

  大明将在西班牙马德里建立外交馆,常驻外交官员,并维持人数在五十人以内的护卫。】

  《巴伦西亚条约》的字数并不算多,但基本敲定了新大陆的事情。

  相比较巴伦西亚条约,之后的《贸易条约》反而数字较多,多达数千字。

  其中内容包括出售军舰、火炮、硝石、燧发枪、生铁、粮食以及其它商品。

  作为《巴伦西亚条约》的第一年,大明需要每年向西班牙帝国出售足够装备五万人的燧发枪和火炮、以及二百万斤硝石,二十艘吨位不小于两千吨的风帆战列舰。

  除此之外,还有约一百万石的粮食,三十吨各类西班牙稀缺的商品,例如红糖、蔗糖、茶叶、布匹……

  这些商品都将见证两国对《巴伦西亚条约》的遵守,以及两国的友情。

  这则消息公布后,欧洲战场上的西班牙军队士气大涨,同时费利佩四世宣布将在六月份偿还之前积欠军队的军饷,这无疑让西班牙的士气走上了顶峰。

  得知这件事的法国首相黎塞留并不觉得奇怪,毕竟眼下确实是夺取新大陆殖民地的一个好机会。

  不过,面对实力增强的西班牙帝国,黎塞留还是向大明发去了国书,希望大明不要直接参与战争,同时提出了购买军火的请求。

  不止是黎塞留,英国的查理一世、瑞典的古斯塔夫二世也同样提出军火交易请求。

  这将是大明五军都督府清库存的一个好机会,因此李权也在返航的同时放飞了信鸽。

  信鸽一环环的降落、起飞,从南昆仑监察使司到小西洋监察使司,再到麓川,最后到京城。

  等它携带的消息被拿到朱由检面前时,已经是天启二十二年的三月份了。

  金顶红门,承运殿这古色古香的格调,使人油然而生庄重之感。

  端坐其中,朱由检拿着拇指宽的纸条,用放大镜打量其中内容,最后点了点头:

  “条约的货物,由齐国自己支付,货物实价是多少,齐国就支付多少。”

  朱由检没有让齐国一直吸大明的血,而是让齐国用真金白银来交换大明的库存货物。

  对此,刚刚坐在殿上椅子的李长庚也作揖道:

  “户部拟了条子,五万支燧发枪和六百门燕山六斤炮,外加二十艘两千吨木质军舰,以朝廷对诸藩的实价来算,价格是十六万四千三百两整。”

  “二百万斤硝石、一百万石麦子、外加三十吨各类货品,如果都从南昆仑监察使司进购的话,价格应该是一百六十万两。”

  “合计加起来是大约一百七十七万两不到……”

  李长庚的报价,解释了为什么朱由检愿意给西班牙那么多银子来购买新大陆了。

  说白了,这些商品的成本价只有一百四五十万两,卖给藩国的价格也才一百八十万两不到。

  【稳定运行多年的小说app,媲美老版追书神器,老书虫都在用的换源app,】

  但是在西班牙那里,这些东西的价格是八百万两。

  如果之后齐国能成功迈入工业进程,那这些东西的价格还将继续下降。

  在西班牙人手里只能年产六百多万两金银的矿洞,在齐国人手里恐怕一千万都只是打底。

  花成本每年不到二百万两的货物来换取一个每年出产一千万两的金银产地,外加上广袤的土地,这笔交易对于齐国来说是大赚特赚。

  当然,齐国本来可以直接出兵抢走殖民地,不过为了让宗教战争继续下去,变相支援西班牙才是朱由检的目的。

  不提后面的九年贸易交易,单单今年交付的这批物资,恐怕就能让西班牙人在欧洲战场上稳住根脚。

  只要拖到明年,西班牙或许就能和法国为首的新教联盟分庭抗争,拖到后年的时候,西班牙就能发起反攻。

  不过,大明可以扶持西班牙,自然也能扶持法国。

  法国的人口可比西班牙多太多,两千万人口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等待着齐国和大明商品的光临。

  皇店从法国人手上赚钱,交税给法国王室,法国王室又用税收来购买军火,维持皇店在法国的地位。

  唯一不满的,或许就是那些法国的本土商人和贵族。

  不过这些事情不用朱由检担心,相比老老实实交税的皇店,恐怕各国王室最痛恨的还是偷税漏税的商人和贵族们。

  这一点,从英国的内部情况就能看出了……

  朱由检拿起了另一份来自南昆仑监察使司的信纸,他打开一看,其中内容主要是在讲述英国内战。

  天启二十一年腊月,英国内部的反对派议员在查理一世出征平叛英国内乱的时候,开始了勐烈抨击他的行为,并试图向议会提交限制国王权力的提案。

  不仅如此,反对派在寒冷的冬季先后逮捕了查理一世的宠臣斯特拉福伯爵和劳德大主教。

  得知情况的查理一世,在留下两千军队继续平叛后,随即带领效忠于他的一万五千军队返回伦敦。

  他没有和历史上一样,只在口头上对自己的宠臣辩护,而是直接下令逮捕反对派议员,并且释放自己的两位宠臣。

  他的行为让伦敦的群众不断进行示威运动,并且此时议会也通过了针对查理一世的《大抗议书》。

  《大抗议书》全文共二百零四条,它历数了查理一世的暴行,要求国王保证工商业自由、政府对议会负责等。

  手握兵权,还有皇店作为财政来源的查理一世在得知这件事后,他不仅拒绝批准《大抗议书》,并且宣布皮姆、汉普顿等反对派领袖为“叛逆”。

  在李权和奥利瓦雷斯商议《巴伦西亚条约》的时候,查理一世亲自率领军队来逮捕皮姆等人,但遭到伦敦群众的强烈反对。

  面对革命热情高涨的伦敦群众,查理一世下令镇压,致使伦敦城成为了一座血色的城市。

  他的做法激化了内战的程度,内战阵营也开始逐渐明了。

  两个阵营中,支持国王的主要是封建贵族、英国国教上层僧侣以及部分同国王有密切联系的大资产阶级和官僚,他们大多是英国国教徒和天主教徒。

  站在议会一边的,主要是新贵族、资产阶级、城市平民、手工业者和自耕农,他们大多为清教徒。

  从双方力量对比来看,议会占有绝对优势,但查理一世的背后还背靠皇店,并且手里掌握着一支两万人的保皇军队。

  相比较议会的军队,保皇军队有一半的人装备了燧发枪。

  有了王室武装的查理一世没有选择出逃伦敦,而是选择镇压伦敦的叛乱。

  这让原本议会可以控制的地区大幅度缩小,港口和伦敦、以及部分人口稠密的城市被保皇军队占据,直接上缴王室的税收达到了英国总税收的60%,而议会只占据40%。

  财政上的不足就已经让议会捉襟见肘,而军队的数量不足更是让双方态势失衡。

  议会军大约有一万人,不过他们大多都是民兵,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相比较保皇军队显得孱弱不堪。

  此外,在此时的英国百姓心中,国王仍是威严的、尊贵的,所以很多人并未支持议会军,而是持观望态度。

  不过,议会军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英国革命浪潮已经无法阻挡,众多手工业从事者都愿意参军来为自己的阵营取得胜利。

  这样的优势,让议会军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从一万人的数量迅速突破到三万人。

  与此同时,西边的爱尔兰和北部的苏格兰人民见到英格兰处于内乱,也纷纷重新打起旗帜,要求查理一世下台。

  这些势力的叛乱军数量在一万人左右,因此查理一世需要面对的局面是用两万职业军人来收拾四万反叛军。

  诚然,他十分有自信,但为了保守起见,他还是和法国一起向大明提出了军火贸易的事情。

  查理一世准备了大约价值二十万两的金银币,准备再购买足以装备五千人的燧发枪、火炮,以及数量不等的硝石。

  黎塞留和古斯塔夫二世那边也准备了大约价值八十万两的金银币,准备购买足够装备两万人的燧发枪和火炮,数量不等的硝石。

  对于这个时代的欧洲政治家们来说,他们大部分还是只觉得大明只是想挣银子,没有心思掺和欧洲的事情。

  只有黎塞留能敏锐感觉到,大明似乎在操控欧洲的战场,因此他想要迅速结束战争。

  眼下的局面对法国波旁王朝来说,已经是十分不错的局面了,如果见好就收,法国足以成为欧罗巴大陆上的强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