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游戏竞技 >影球者 > 第三章 吴老师

第三章 吴老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有一次王强和吴老师坐在操场边聊天。

吴老师说:“你也不要唉声叹气了,看你儿子多努力,有这种态度,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谢谢吴老师,我现在也是越想越通了。其实我在家里从来没给王惠志压力,我们一般回避这个问题。没想到他这么努力。”

“你们不说他就不知道了?这小子心思很细,他是真爱足球,也不光是为了你踢球。”

“到了青春期,身体发育,会不会还有机会?”

“强哥,实话实说,踢业余当然没问题,但是走职业几乎不可能了。”

“一点可能性都没有吗?“

“一点都没有,训练场那么多孩子,一个都没有。”

“为什么?职业有这么难?”

“职业运动员要做的事其实是追求人的极限,一百米短跑,进了十秒五才有资格当职业运动员,为了缩短零点几秒拼了命练,世界纪录不断刷新。足球其实一样,不断刷新极限,你看现在足球比赛的强度多大,以前多大?中国队跟欧洲队打比赛,人家根本没怎么发力,打我们三比零四比零很轻松,因为他们在欧洲进行高强度训练,打高强度比赛,极限值高;讲的不好听,打我们有点像职业打半职业。我们球员跑到欧洲受不了人家的训练量,极限值低,十秒五跟十秒内赛跑,怎么可能跑得过?踢球比短跑难多了,既要有短跑的爆发力,也要有万米长跑的耐力,还要有好球感好头脑。再说,你的要求高,王惠志达到国内职业球员标准,你不会满意,你瞄准的是球星,是世界一流,按这个标准中国从古至今有几个球员达标?王惠志的球商,我可以说比李惠堂比容志行不光不差,应该更强。但他身体极限太低了,比普通人都低,离职业标准太远。强哥,我不想打击你,但事实就是事实,说假话只会害你害王惠志。你看那个黑瘦穿蓝袜子开大脚的孩子,保持长期训练,身体素质也许够职业标准,但是其它方面比王惠志差远了,也进不了职业。身体和头脑基本是天生的,缺一不可,有些可以靠训练弥补,有些是弥补不了的。”

“吴老师,谢谢你跟我讲真话,以后该怎么做,我懂!有个问题我很好奇,你那么努力认真,但这些孩子长大都不踢球,心里舒服吗?你不想培养出几个职业球员吗?”

“不是想,是肯定可以培养出来,这一批没有,下一批可能有,只要我在这个岗位,就有机会。我的目的是播种子,让孩子们对足球产生兴趣,增加足球人口,王惠志那么喜欢踢球,他的儿子女儿很有可能也喜欢足球,一代人冲不出去,两代人冲!只要对足球有兴趣,就有希望。我们基层教练命苦,辛辛苦苦培养,最终职业俱乐部摘果子,成千上万转会费跟我们没半毛钱关系,更没有人知道我们的名字。但是你要这样想,没有我们挖掘培养,播下种子,哪有开花结果的一天?蠢事总要有人做才行!说不定哪天,我们学校门口挂起横幅‘欢迎某某国脚荣归母校!’这个国脚说一句:‘感谢吴老师对我的培养。’有没有成就感?!当然有!但我们缺成就感吗?我们缺的是钱!每个月多发一千块钱,比什么都靠谱!”

“但是学校收兴趣班孩子钱,给你发奖金,你又反对,搞的其它两位老师意见很大,把同事得罪了,有必要吗?都说你不会做人。”

“我反复解释不是针对他们,可他们完全听不进去,我有什么办法?收这种钱,真的睡不着觉!我们是国家养的,在学校里教足球是份内的事,国家给了工资的,何况现在每个学校都有足球专款,为什么不用专款给老师发奖金?专款用到哪里去了?凭什么让家长出?全世界的校园培训都是免费的,在日本,校园足球教练收费是违法的,我要收了就丢饭碗,为什么中国可以明目张胆地收?中国足球人口少最大原因是学足球的成本太高了,越往上走成本越高,家庭条件差的根本玩不起!这一条不改,足球永远起不来!”

“我佩服你,真的!只要能帮上忙,出钱出力,尽管开口,我王强说到做到!要是有一万个吴老师你这样的基层教练,中国足球就有希望了。”

“被你说中了,中国有c级教练证的差不多一万个,所有教练加起来大概四万,但真正合格的不到一半。你知道日本有多少教练吗?”

“不知道。”

“八九万,关键人家的教练没有水分,考核严格,不断培训升造。”

“日本有多少足球人口,你知道吗?”

“比例大概是6%,1.2亿人口有七八百万人踢球。中国足球人口据说有二千多万,比例大概在1.5%到2%之间。关键是足协注册球员太少了,我们八千人,日本一百一十万,越南五万。”

“都说足球是金字塔运动,我们有二千多万人踢球,放在全世界应该也是数一数二的吧,为什么到了塔尖的职业球员就那么少?那么差?”

“日本三级职业联赛球员加起来一千多人,中国差不多;英国五级职业联赛,职业球员大概三四千,其实塔尖职业球员的数量所有国家差别不大。但日本的职业球员是从一百多万注册球员选出来的,真正万里挑一,竞争激烈;中国从八千人里选,我们的质量怎么可能比得过人家?强哥你属于极少数愿意让孩子走职业这条路的家长;在中国,足球成绩差,黑幕多,名声臭,一到世界杯年,足球就跟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长期以往,恶性循环,出门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踢球的,让别人知道一句“臭脚”就来了,谁受得了?再说学球成本那么高,砸锅卖铁很可能看不到成果;就算看到了,如果水平只够踢低级别联赛,收入不高,职业寿命顶多十二三年,退役之后的生活根本比不上坐办公室的白领,还落下一身伤病,值吗?讲老实话,不值!其实有些人天生适合踢球,有些人天生适合读书,但中国的环境,把所有人都往读书这条路上挤。小升初的压力相对小,中考高考的压力那么大,踢球的孩子到了初三高三断崖式下降,剩下的也就几个所谓的特长生。靠几个特长生加上更少的在专业足球学校就读的学生,最终的数字就是八千,不可能高!我们看起来两千多万足球人口,大城市一个区业余球队就有几十上百支;但在职业球员转化的关键时刻,青少年时期,这些踢球的人其实都脱离了足球,只是工作之后,重新捡起对足球的兴趣。当然,足球不应该追求职业球员的转化率,兴趣是第一位的,有兴趣就有希望,急功近利追求成绩这条路已经证明走不通。发展校园联赛扩大少年儿童接触足球的机会,让转化率自然提高才是正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