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唐:开局就被李世民率重兵包围 > 第50章 亭边谈话

第50章 亭边谈话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亭,是从战国时期就开始设立的,置于与他国相邻交接的边界处,负责防御预警任务。

而从秦朝时期,为了军事交通的便利,各交通要道上每隔十里便设置一亭,负责清剿盗贼,维护道路治安。

再之后,亭变成了基层的行政单位,用来掌控地区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

西汉承袭了秦朝制度,在郡下设县,县又分为若干乡,乡之下有里、亭、邮,直到东汉后渐渐废除。

但亭长一职却是一直都有的,唐代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之下均设有亭长,掌门户启闭之禁令诸事,其实就相当于看守大门的在编门卫。

各交通要道上也都保留着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用来给过往行人驻足休憩,然后便成了或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

最为热闹的当属长安通化门外的那一个,但凡有友人出京,送别之处多是选在了那里,迪夫几次进长安城都是途径通化门,那里人流如织。

而此处的长亭与之相比,十分的逊色。

这里停留的旅人很是稀少,亭子也并不大,粗大的圆木柱子也已斑驳开裂。

“崔郎君谈吐非凡,腹内自有乾坤,想来武功崔氏也必定非同寻常。不过我曾听闻有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却是不知与崔郎君是否有所渊源?”

眼看着就要走到亭子,迪夫却停了下来不走了,随意地问道。

崔元朗跟着停了下来,笑容好像是天生的一般一直挂在脸上,但却从骨子里透着傲气。

虽然并没有去问为什么,从迪夫的问话,他却是觉察到了些不同寻常的信息。

“要说起渊源来,还真的是有,我武功崔氏的祖上却是博陵崔氏的一个旁支,因入朝做了官得了些许赏赐,所以也就顺势搬了过来,在这里安定了下来。

而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多为表亲,所以与清河崔氏也算是能扯上些许渊源。”

迪夫点了点头。

“原来如此,不过迪某却是从未与崔氏有任何的牵扯,崔郎君此次怕是专程来找迪某的吧,不知是何贵干?”

“果然是瞒不过将军,我此次来,却是来给将军送一份厚礼的。”

“不会就是那两个逃兵吧?”

“将军说笑了,不过若是将军需要部曲尽管开口,我立马便将他们的契书送予将军。”

果然,虽然这两个兵卒在县衙里的户籍文书上还是在编户籍,但是实际上却已经卖身成了农奴。

而卖身契则是有一式三份,买主一份,卖主一份,保人一份,上面会有买卖双方以及保人的指纹签字画押,只要拿着契书到县衙里去备案,便可将他们脱籍为奴。

迪夫很头疼,这种现象肯定不止就这一个,而且这卖身契书不管怎么样都不合适。

不帮他们赎买回来吧,在唐律法里,部曲奴仆都是私产,所有的一切都属于主人的,主人是正义的一方。

迪夫给他们发再多的军饷,最终都会流入他们主人的腰包里去。

而若是赎回来吧,这就真的变成了私军了,李二会怎么想?

莫非真的要反了他,从头再来?

一时之间,迪夫想不出什么解决的办法,只有先这么拖着。

“却是多谢崔郎君的好意了,只不过无功不受禄,迪某却是不能接受。再着,他们应征入伍的,却是陛下的亲军,这等事情一不小心便是一个欺君之罪,实在担当不起。

不过崔郎君,这军中饷银丰厚,不妨等些时日,让他们得以凑足钱银赎身,岂不是两全其美?”

“迪将军,依照律令,我朝兵卒应当皆是良民,更何况是陛下亲军,奴仆是如何能够担任的?再者,奴仆无私产,天下皆知。

不过既然迪将军出言,我便是放其归良又如何,只是将军选人应当慎重。”

崔元朗话语似乎有所值。

迪夫眼神一凝,直视崔元朗,一字一顿的说道:“你是在教我做事么?”

崔元朗神色不变,“不敢,仅仅只是忠告罢了,忠言逆耳,一切皆由将军定夺。”

迪夫看着崔元朗,好一会之后,突然笑了,“那就多谢崔郎君的忠言了。”

气氛一下子仿佛轻松了下来。

崔元朗却仿佛才想起什么来。

“刚才却是竟然让一些无所谓的事情给耽搁了,说是给将军一份厚礼,都差点儿忘了。”

“哦?怕是又要让崔郎君失望了,我可是无功不受禄的,哈哈。”

“不不不,将军这一次可得收下。听闻将军有意兴建书院一座,教化一方,此乃是圣人之举,我家中长辈听闻,对此赞叹不已,所以决定赠予将军钱一万贯,并派出数百匠人协助建造,还望将军莫要推辞。”

迪夫眼神一缩,心里暗惊,这果然是好大的胃口,但却是哈哈一笑。

“哈哈,崔郎君家风纯良,jingle能有如此善举,迪某是感动不已,若是哪天有幸路过武功,定会上门拜访。

但是书院的兴建却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并非是兴建楼台阁宇,却是要有传授知识的先生教授,所以却也只能辜负了崔郎君的一番好意了。”

崔元朗对迪夫的拒绝并不在意,还哈哈一笑。

“哈哈,若是将军能上门来,必定会中门大开来迎接将军。只是将军不必急于拒绝,教化之事功在千秋,我崔氏必当全力相助,将军若是意在哪位大贤,我崔氏也可出面劝说。”

“却并非是此事,而是该教授些什么,我现在还未曾想好,也就暂时不误人子弟了。”

“可是格物之道?”

“崔郎君为何这么确信?”

“《礼记·大学》中有言,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而自从将军定居京城,京中却是多了许多新鲜事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