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唐:开局就被李世民率重兵包围 > 第44章 训话(求推荐 求收藏)

第44章 训话(求推荐 求收藏)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一千人能有多少?

站成队列,一平方米内可以站四个人,也不过两百五十平米而已。

许多大厂里动辄几千人,多则几万人。

一千人很多吗?

一点也不多。

但对于此时的迪夫来说,却是太多了,他没有练过兵,也根本没有训练这么多人的经验。

所以他把庄子内的孩童带过来协助,但也仅仅只是协助而已。

若是这些人里有些刺头,那么必定会搅得一团糟。

所以要先筛选一番,或者,人能少一些,听话一些,就好了。

至于这人识不识字,健壮与否,会不会武艺这些其实对于迪夫来说,都是些无关紧要的。

刘能眉头越皱越紧,看着迪夫任由着人群在喧哗却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仿佛丝毫不关心最后会剩下几个人。

而李君羡则是一副吃惊的样子,这样剧变的神情对于这么一位身经百战的将领来说,是极其罕见的。

刘能知道,必定是迪夫没有提前告知过李君羡,但李君羡除了惊讶,却没有出言相问,这有些很不正常。

许多人都在眼巴巴的看着刘能,盼望着刘能来当那个出头的人。

而刘能只是看着台上,一副苦苦思索的样子,根本没有轻易做出选择。

但他能沉得住气,有人却有些按奈不住了。

“敢问将军,是否划了名,果真能归家?”

“军中无戏言。”

“那我要归家。”

而有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很快,台前就排起了长队。

看着身边的伙伴一个一个的减少,到最后仅剩下两人,却是秦良秀与高家的老五高岙。

刘能看了看,回身问道:

“你俩怎么不上台去呢,莫非还想着要入伍啊?”

高岙是个不怎么爱说话的,也并非是高傲,闻言只是笑了笑。

秦良秀憨笑道:

“三郎却怎么也不去呢?三郎多智,我跟着三郎就好了。”

“嗯,高五郎你是怎么看的呢?”

“许多地方都不合礼仪,但行伍中军事为主,其余从简,这也没什么,主要是那娃娃兵却是练得很不错。”

“确实如此,五郎莫非真的是要入伍么?刚那将军说了,军中可是不可念想着立功的。”

“三郎还站在此地,心中想必已有了主意,又何必问我?再说仅是不可念想而已,又不是无法立功。”

“哈哈,五郎高见,以后同为行伍中人,说不得得互相照应着些了。”

“哪里,三郎多智,我是少不得请三郎多多照应的。”

刘能还正想说些什么,人群中却突然发出一阵惊讶之声。

三人连忙转过头来看去,却见有五人走在了一起,正走进门内。

“五郎,既然主意已定,那么我们就走吧,只可惜已经被人夺了头筹。”

“确实可惜了,但也无妨,做个第二也是不错的。”

“希望如此吧。”

说完,两人也不再等下去,就往那大门走去,而秦良秀却在原地里又想了一下,这才快跑几步追了上去,三人一同走进了大门。

却把刚刚已经划去了名字的薛明看了一愣,又连忙跑回台上。

“小郎君,我刚刚划去了名字,这会却突然又不想了,可否帮我重新加上?”

“却是不好意思了,划了就是划了,不可能再重新写上的。”

“我现在投军心诚,小郎君在后页补上不就完了,左右不过是费些墨汁而已。”

“你且下去吧,这是不可能的。”

迪仁人直接一口回绝了,不留丝毫的余地。

薛明心里恼怒,却也无可奈何。

“薛明,快点过来,马匹给你带过来了。”

“哼。”

听闻远处的伙伴在催促,薛明哼了一声,便直接转身离去。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这一顿饭的吸引力如此的巨大,最终离去归家的人,却并不是很多。

名册上招募的1046人,划去了名字的有182人,也就是在场的应该还有864人。

这个人数,对于迪夫来说,依旧是很多了。

经过刚才的一番动作,队伍里的氛围却明显沉重了许多。

队列按着十人一列的排开来,迪夫却发现这里只有83列。

迪夫叹了一口气,看来是有36个人当了逃兵。

或许只是忘了上台划去名字,就直接归家去了。

迪夫收齐了名册,也懒得去追究了,就是面前围成一圈的这828个了。

“很好,我的名字叫迪夫,我很是欣慰,你们都选择走进了这道门,成为这支军队里的一员。

但与此同时,你们也应该做好接受艰苦训练的准备,因为我会把你们训练成为一支所向披靡的强军,为了大唐的荣誉,为了天下百姓而战。

我也知道,你们中的许多人,现在都不明白我所说的话,你们参军入伍或许仅仅只是为了能吃一顿饱饭,或者以为这是陛下的亲军,能有更多的立功机会。

这些都是无妨的,今天是我们新军成立的第一天,我来立下新军的第一条规矩,那就是畅所欲言,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或者你们为什么要参军,有谁敢上台来说一说?”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开口。

现场有些沉默,只有那呼呼的风声。

迪夫等了片刻,拿起了那个建议的大喇叭。

“或许你们已经看到了,这里有着八千亩的土地,但这里现在一无所有,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你们将要在这里开垦、建造、盖房子,这里将是你们接下来一年的家,所有的一切都将要由你们自己来建设。

这个你们,包含了军中所有的人,即将选出来的官与兵,也包括着李将军。”

李君羡听得心里猛地一惊,却也没说什么,甚至还有些感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起,为了表现体恤士兵,激发士气,而与士兵们同吃同住,跟着士兵一起分担疾苦,挑运行军物资,甚至给士兵吸吮流脓了的毒疮。

因此士兵们甘愿为其誓死效命,因此士气大振,勇武作战。

这个典故李君羡虽然也是知道的,却从未试行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