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耽美小说 >民间秘闻录 > 第九十五章 还是长生

第九十五章 还是长生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不用怕,我们准备的很充分,我们有这个!”梅川杏子说完,对我们比了比手势。

好家伙,这让我对她不由有些高估了,这玩意儿他都能整到手?

要知道,这东西可不是有钱就能行的,除了有钱你还得人,这也说明了梅川杏子的身后是还有人在支持了。

但即便如此,安然依旧还是没有说话,甚至选择了漠视。

“你们到底是要找什么?”我闻着梅川杏子。

很显然,我现在是不相信她所说的寻找爷爷了,我宁愿相信吴晓雅的话。

“长生之术!”梅川杏子望了吴晓雅一眼后,说道。

她说:“我不是故意隐瞒你们的,我只是觉得时机未到,而且说出来你们不相信罢了。”

我都不想说了,你怕我们不相信你还要让我们去?

此刻她应该也是意识到吴晓雅可能跟我们说了什么,所以才这样的。

梅川杏子说,华夏大陆的长生之术一直都是他们向往的东西。

她还说,她听闻在华夏古代有许多的帝王都追求长生,而他们那里的帝王也有同样的想法,而他的家族就有这个任务。

为帝王寻求长生之术!

“追求长生是帝王的终极梦想,并不奇怪。我要是一辈子不愁钱花,想杀谁就杀谁,想娶哪个女人就娶哪个女人,那我唯一的追求,恐怕就是将这种生活再继续下去。”这是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内容。

说的就是帝王关于长生之术的叙述。

其实,皇帝求长生也不一定是想在人界继续自己天下第一人的生活,传说黄帝御龙升天,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后世人相信仙界的存在。

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秦始皇、汉武帝以及唐太宗,正史里都记载着他们求长生的事件,但他们获取长生的方式侧重点有所不同。

其中,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方式主要是派遣能人异士四处访求仙人,比较著名的就是秦始皇时期的徐福,带着两千童男童女,出海寻仙。

作为现代人,我们当然觉得神仙是无稽之谈,但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古人的角度上去思考一下问题,当时的人对世界的认知没有我们这么丰富,对当时的皇帝来说,那些装神弄鬼的方士所展现的奇淫巧技可能等同于我们现代社会的高深物理学,毕竟“相对论”一般人也是看不懂的。

值得一说的是,先不管“相对论”如何如何深奥,首先这名头响得就让人望而生畏,我们该不会也被人骗了吧,也许“相对论”就那样,也基于1+1。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求长生的记载,我看的不多,侧重点在丹药。

当时,中原和天竺交流还是蛮多的,《资治通鉴》里面就有记载说天竺僧人进献过三次长生不老药,李世民拒绝了两次,最后快不行了,勉强服用一下。

这里面有一点还是可以质疑一下的,《资治通鉴》中说李世民不信世上有长生不老的方法,不然为什么会拒绝两次呢,其实我并不觉得他真的拒绝了,毕竟谁知道他吃没吃呢,而且当时的皇帝对自己的历史形象也就是在后世之人眼里的形象还是很在意的,已经不像千年以前那样狂野了,不然刘邦为什么会流传下来那么多黑历史。

也许李世民为了自己的历史形象,设计了一个骗局,谎称前两次没吃,表示自己知天命,第三次吃了,可以解释为情有可原,毕竟快死了。

晋哀帝司马丕是个短寿皇帝, 其短寿乃是因追求长寿所致.司马丕二十一岁即位, 即位不久, 年轻的皇帝就迷上了长生术, 按照道士传授的长生法, 断谷、服丹药。

丹药是以雄黄为主要成份的热剂, 对于年迈体虚者尚有强体作用, 而晋哀帝正值青壮, 服药后, 药性大发, 以致于不能听政, 遂由褚太后再次临朝,药剂的作用使得晋哀帝年仅二十五岁便一命归西。

同一时代,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也来以身试药。

拓跋珪雄才大略, 十六岁建立了北魏王朝, 随后不停地征服外敌、击败内部挑战, 迁都、立官制、定律令, 堪为一代人杰。

然而三十刚过就把注意力转向服丹药, 纵欲, 求长生。

拓跋珪经常服用的寒食散, 最初是在太医令阴羌的指导下有节制的服用, 自阴羌死后, 寒食散中的毒性发作得愈来愈甚, 在毒性的攻击下, 拓跋珪日渐变得精神失常, 加之灾变屡次发生, 拓跋珪在宫中的夜忧懑不安, 心神再也平静不下来, 或数日不食、或达旦不寝, 喜怒无常, 多疑。

象个幽魂, 不断地独自追思既往成败得失, 白天黑夜滔滔不绝地自言自语, 仿佛与身边的鬼物争论.朝臣进见, 拓跋珪可能会忽然忆起与该臣往日的嫌隙, 下令立斩。

大臣们因忧惧或面色失常、或喘息不定, 或行步快慢无节、或言语失措, 拓跋珪便会断定其人怀恶在心, 变见于外, 乃亲手殴击.由此而死者皆陈尸于天安殿前。

两宋期间, 朝廷务实、谨慎, 长生术对皇帝的吸引力大有减退。

沿至明清, 帝王们似乎不再坚信人能通过某种法术或药物达到长生不死, 尤以康熙皇帝对生老病死之事最为清醒, 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