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医学心理学 > 第二节 心理护理程序

第二节 心理护理程序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4.形成恰当的护理诊断 目前心理护理诊断的理论尚不完善,诊断名词尚有一定的争议。一般护士可以从NANDA所公布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护理诊断中选择恰当的护理诊断。在选择护理诊断时,护士应该了解每一条诊断的确切定义及诊断依据,以作出恰当的护理诊断。

5.确定问题的先后次序 一个病人可能同时存在几种不同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因此,护理诊断要按照心理问题的轻重缓急,以一定的先后次序排列,先解决重要的心理问题,然后再逐项解决其他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排序方法很多,如可以按照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排序,或按照病人的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排序。

(二)心理护理诊断的陈述

在写护理诊断陈述时,护士可以按照PES公式来书写,即按照问题、原因、症状体征来书写护理诊断。比如病人初次被诊断为糖尿病时,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其护理诊断可能包括:

1.恐惧 与需要终生应用胰岛素,改变饮食及其他生活方式有关,表现为面部表情恐慌,自诉:“我怕得要命,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是否生活的各方面都要改变。”

2.无效否认 与对疾病的认识偏差有关,表现为不断查阅自己的病历及有关的诊断检查,并不断地询问护士:“我的化验单是否有问题?是否将别人的化验单与我的化验单混淆了,我怎么可能患糖尿病?肯定是别人搞错了。”

3.角色改变 与疾病住院有关,表现为无法接受病人的角色,不断地对家人发脾气。

4.心理困扰 与疾病引起的生活改变及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有关,表现为不断地抱怨“上帝为什么对我这样不公平”等。

5.焦虑 与患病后家庭的经济负担加重及患病引起的情绪改变有关,汉密顿焦虑量表测定结果显示焦虑程度为重度。

四、心理护理计划

(一)护理目标

1.心理护理目标的含义

心理护理目标是针对病人的护理诊断,希望通过心理护理达到病人心理状况的改变。心理护理目标同时也是检验心理护理效果有效性的标准。

2.心理护理目标的分类

(1)长期目标:需要长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才能达到的目标。一般是中期及短期目标的最终结果。长期目标一般是6个月以上才能达到的目标。

(2)中期目标: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是长期目标的分目标。一般是3~6个月才能达到的目标。

(3)短期目标:是3个月内能达到的目标,是病人在短期内所能达到的具体目标的描述。

3.心理护理目标书写的注意事项

(1)心理护理目标的确定必须以病人为中心,即描述病人行为、情绪、认知等方面的改变,而不是描述护士的行为。

(2)内容必须是病人心理状况及心理需要,必须有确切、可衡量的行为动词,不能使用无法测量的行为动词。

(3)必须有相应的确切时间安排,时间安排越早越好。

(二)选择恰当的护理措施

选择心理护理措施需要注意:

1.心理护理措施的科学性 心理护理措施要求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即选择最好的科研支持的护理措施。

2.心理护理措施的可行性 所选择的护理措施必须在时间、地点、经济、实施的难易度等方面具有可行性。

3.心理护理措施的接受性 心理护理措施必须与病人的现实情况相吻合,必须符合病人的人格、价值观、信仰及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只有这样,才能被病人所接受,也更容易产生效果。

4.心理护理措施是否力所能及 在选择心理护理措施时,护士必须具有该护理措施充分的理论及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实施该项措施;反之,如护士没有相关的知识及技能,可能会在应用此项护理措施时感觉紧张,不知所措,反而使病人感觉紧张或烦恼,加重了病人的心理负担。

五、心理护理实施

(一)心理护理实施的范围

心理护理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心理护理既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与其他的护理活动同时进行,或在其他护理活动中贯穿心理护理的原则,应用心理护理的技巧,以帮助病人消除或减轻疾病等消极因素的影响,纠正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反应,促进病人的身心康复。

心理护理的实施对象包括所有的护理对象,既可以是健康的人,也可以是患各种疾病,需要治疗及护理的病人。因此,心理护理既为健康人提供心理保健,也为患病的人提供心理康复护理。

(二)心理护理实施的注意事项

1.心理护理的实施有一定的专业指导原则,临床护士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护理措施。

2.在实施护理措施时必须注意调动病人的内在应对能力及应对资源。

3.心理护理不是护士替病人作出选择,而是引导病人找出符合自己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4.在实施心理护理过程中,要将每个病人看做一个独特的个体,尊重病人的价值观及人格,不要以批评或个人偏见对待病人。

5.应该用自己的护理学专业知识及心理学知识分析病人的社会心理问题,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价值观判断病人的社会心理问题。

6.不要给病人过多的心理支持,否则容易造成病人过分依赖的心理,影响病人的心理恢复及心理成熟,阻碍病人的积极应对,延缓病人的康复。特别对那些人格不成熟,或心理过度依赖的病人,一定要在给予病人适当的心理支持的同时,注意引导、锻炼及培养病人的心理自理及自我控制能力。

7.实施心理护理的过程中,要对病人真正地关心、体贴,但不要过度热情。异乎寻常的热情会使病人产生不真实感或不自在的感觉,影响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和心理护理的效果。

8.心理护理不是一般的安慰或宽慰,而是护士应用专业心理护理知识及技能引导病人找出自己的心理问题及原因,以正确的方式宣泄自己的心理压力,减轻心理痛苦,以更好地接受治疗及护理,尽快达到身心康复。这要求护士在选择心理护理措施时,须以科学的心理护理知识为指导,而不是只给病人一般说教式的安慰。

9.对自己不能单独解决或不属于自己专业范围内的问题,护士可建议病人去寻求其他专业人员的帮助,如属于心理治疗范围的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属于婚姻关系方面的问题必须寻求婚姻或法律专业人士的帮助。如果护士试图帮助病人解决所有的社会心理问题,不但不能很好地帮助病人,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问题或使自己陷入法律争端。

10.一般每项护理措施的实施应经过病人或家属的同意,最好能取得病人的知情同意。但知情同意不能绝对化,有些心理护理的措施可能在病人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效果更好。

六、心理护理效果评价

评价是反馈结果的过程,计划实施后要应用反馈过程了解实施的效果及原护理计划的可行性,并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改及补充。

(一)心理护理效果评价的方式

1.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过程性评价

美国护理协会建议,在心理护理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间隔一定的时间采用SOAPIE方式对心理护理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价,以及时调整心理护理计划。S(subjective data)是病人对心理问题的主观反映;O(objective data)是病人心理状态或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A(asses**ent)是护士用各种方式对病人心理状态的评估;P(plan)是根据评价的结果重新制订护理计划;I(intervention)是护理措施;E(evaluation)是评价实施的结果。

2.终末性、结果性评价

是在心理护理措施完成后对护理效果进行的最终评价。

(二)评价过程

评价一般分为以下步骤:

1.确立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的确立一般要求以护理目标为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量化评价标准。

2.将标准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

列出执行护理措施后病人的反应,然后将反应与原来制定的目标进行比较,以观察目标是否达到。最好能采用量化的方式与病人心理评估时同样的病人资料进行比较,以量化的方式评价心理护理的效果。如在评估时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测定结果显示焦虑程度为重度,心理护理措施采取后,应采用同样的量表测量病人的心理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3.总结评价结果

总结心理护理的效果情况,评价结果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1)病人的心理问题完全解决,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护理目标全部达到。

(2)病人的心理问题部分解决,护理目标部分达到。

(3)病人的问题完全没有解决,护理目标没有达到。

(4)病人出现了新的心理问题。

4.找出未完成护理计划的原因,重新评估

对未完成的或部分完成的护理目标,护士应分析其原因,一般常见的原因有:

(1)病人的资料收集不充分,评估不全面。

(2)病人的心理护理目标不切合实际,或心理护理目标太模糊笼统。

(3)选择的心理护理措施不恰当、不科学,不符合病人的情况。

(4)没有按照护理计划实施心理护理措施,病人对心理护理措施不接受,或护士没有知识及能力实施该项护理措施。

(5)选择的评价方式有误,不能完全反映及评价心理护理的效果。

(6)病人出现了新的心理问题。

根据评价结果,重新评估病人的状态,收集有关的资料。根据收集的资料,重新修改护理计划,然后再实施,即开始新一轮的心理护理程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