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医学心理学 > 第一节 行为学习理论

第一节 行为学习理论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三、操作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ditioning reflex)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发现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的动物学习方式。斯金纳从桑代克、巴甫洛夫和华生的理论出发,更系统地研究了行为的规律以及环境与行为的关系。他认为,行为的产生是环境刺激的结果,行为的后果又可作为后续行为的原因,因此,人们可以运用环境刺激和行为的后果来控制新行为。这种由结果控制的行为称为操作性行为(operant behavior)。

1898年桑代克(E.L.Thovndike)以猫做实验,他把一只猫关在笼子里,笼外放置食物,猫不断尝试弄开笼子的活动门。起初猫出现“尝试与错误”性行为,乱抓、爬、咬,后来偶然打开门闩,取得食物。如此重复数次,错误动作减少,最后可直接把门打开。桑代克据此提出“效果律”(law of effecy)的学习法则:行为得到奖励,该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该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弱。

斯金纳在1953年设计了一个称为“斯金纳箱”的动物实验装置,箱内有一根杠杆,当一只饿鼠在箱内自由探索时,偶尔碰压了一下杠杆,得到食物的奖赏,在一次又一次食物的强化下,老鼠逐渐学会了主动按压杠杆取食的行为。按压杠杆的行为可因停止供应食物而逐渐消退。这一过程是学会一种操作的过程,因而被称之为操作条件反射。这里的操作条件反射是对工具操作的学习,故又称工具操作条件反射(instrumental ditioning)。斯金纳详细研究了奖励与惩罚对操作性行为的影响,和前述实验相仿,将强化方式加以改变,演示了回避操作条件反射的实验。他指出除了奖励可用做强化手段外,回避惩罚也能强化习得性行为。

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之处在于:操作条件反射事先没有诱发刺激,其行为是自发的、随意的,动物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目的,强化出现在反应之后。进一步研究表明,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以强化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为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操作条件反射大大多于经典条件反射。但是,在复杂的行为中往往并有两种反射模式。

强化无论在形成经典条件反射还是操作条件反射中都是重要原因。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在操作条件反射中,行为结果使积极刺激增加,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称为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t);行为结果使消极刺激减少,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称为负强化(regative reinfort)。强化物可分为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一级强化物是与满足个体生存和种族保存有关的因素,如食物、水等;二级强化物是指那些与一级强化物多次结合而具有强化作用的因素,如金钱、赞扬、警告、地位等。除强化之外,动物和人在行为完成时,还可以发生行为频度减少的结果,即惩罚(punishment)。因而,操作条件反射有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三种类型。

四、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又一种类型。1967年心理学家米勒(N.E.Miller)进行了内脏学习(viscerat learning)试验,他在用箭毒排除任何随意肌反应的条件下,以刺激脑的“愉快中枢”奖赏的办法,使动物的心率和肠收缩发生了预期的变化。当肠收缩时给予奖励,肠收缩活动就增加,心率仍维持不变;当心率快时给予奖赏,快心率就增加,慢心率减少,而肠活动保持不变。米勒还训练动物成功地控制血压及其他内脏平滑肌运动和腺体分泌。实验证明,没有任何随意肌作中介,内脏活动也可形成工具条件反射。以后其他的研究者进一步证明,借助表象、想象也能使人的心率、血压等发生变化。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证明,心身症状也是可以习得的,人的各种内脏活动也可以通过内脏学习获得意识的调节和控制。目前广泛应用的生物反馈(biofeed back)技术就是根据这一原理,把人体各种生理变化信息转变成视听信号,被治疗者通过学习达到自我控制内脏反应之目的。气功治疗的原理也是如此。

五、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一种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等人曾在60年代设计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都不能用传统的学习理论来解释,现实生活中个体在获得习得行为的过程中并不都得到强化。班杜拉主张把依靠直接经验的学习(传统的学习理论)和依靠间接经验的学习(观察学习)综合起来说明人类的学习。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主要形式,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所作所为以后进行模仿学习学会的。模仿学习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类型,主动模仿学习是指学习者不仅观看被模仿者的表现,而且参与其中,与范型一起进行学习;被动模仿学习是指只看被模仿者的行为表现但不直接参与其活动。班杜拉认为,如果给那些有行为问题的人提供模仿学习的机会,就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建立健康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具有下列特点:(1)强调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2)强调人运用符号的能力,由于人类能够用符号来思索和提出问题,人们能够预先知道个人行为的结果,并以此来改变行为或激发某种行为;(3)强调观察学习尤其强调模仿对象及其特征激发特定行为的重要性;(4)强调自我调节过程,不仅强调外部事件,也强调内部事件的作用,认为行为的增强来源于外界反应与自我评价。

社会学习理论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其研究的问题,如人类攻击行为的发生、不良行为的改造和行为的自我调节等,对医学心理学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