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医学心理学 > 第三节 个性

第三节 个性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2)能力与环境、教育及实践活动。素质差不多的人,其能力发展的差别则是由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所造成的。

许多研究表明,物质和文化环境的改善会促进能力的提高。

儿童(特别是3岁以前)营养状况对智力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营养不良可以造成脑细胞数目低于正常发展儿童,从而影响心理功能的发展。

家庭中环境刺激的质与量对儿童智力发育至关重要。对婴儿来说,成人的爱抚,与他说话,用各种颜色、形状的物品及玩具创造良好的环境,都可促进其智力发展。

学校教育在儿童能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与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知识、技能也不能无条件地转化为能力。一般认为,知识的性质、分量、结构以及教学方法都对这种转化具有影响。

环境和教育仅是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人的能力还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活动才能实现。

“天才就是勤奋”,勤奋学习与勇敢实践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勤奋影响着一个人所从事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而能力就是在人的积极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勤奋、意志力、需要、兴趣、信念以及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点不仅影响能力的形成和发挥,而且还影响能力向一定的方向发展,构成能力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4.能力测量(详见心理测量一章)

(二)气质

1.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1)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的特性。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如有人是急性子,易受感情驱使,缺乏三思而后行的修养;有人冷静沉着,是慢性子,遇事能冷静思考;有人动作灵敏,言谈迅速而有力量,不怕困难;有人行动迟缓,言谈缓慢而缺乏力量。

必须指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并不完全取决于气质特征,它也依赖于活动的内容、目的和动机。一个人无论有什么样的气质特点,当他遇到称心如意的事情时,总会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干劲倍增;反之,如果遇到不幸事件则会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活动受阻。这些涉及个人精神生活内容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性表现,则不属于一个人的气质特点。

(2)气质的天赋性。人的气质特点是在后天表现出来的,但具有天赋性。婴儿刚出生后就表现出心理活动和动作上的差异,有的爱哭,有的爱笑,有的则比较安静。这些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胎儿期发展起来并受个体生物特性制约的,它为个体能力、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心理基础。

(3)气质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气质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气质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涂上了个人的独特色彩。

气质的稳定性是指某种气质类型的人,在不同的内容的活动中都会显示出同样性质的气质特征。

2.气质类型及其特征

通常把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等类型。

(1)胆汁质。胆汁质的人心理过程具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态度直率、热情,情绪易于冲动,具有外倾性。其主要特征为:智慧敏捷但缺乏准确性;热情,情绪易于冲动;刚强,但易粗暴。

(2)多血质。思维灵活,反应迅速,活泼好动,善于交际,但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具有外倾性。其主要特征为: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善于适应变化的生活环境,但情感体验不深。

(3)黏液质。思维灵活性较低,考虑问题较细,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难于转移,具有内倾性。其主要特征为:稳定踏实,忍耐沉着,但生气不足。

(4)抑郁质。这种人柔弱易疲倦,言语迟缓无力,胆小,爱独思,善于观察和体验别人觉察不出的细小事物,不喜爱交际,具有内倾性。其主要特征为:情感体验深刻,有高度敏感性,细心,踏实,持久,怯懦,迟疑,孤僻。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遇到上述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但多数人的气质近似于某种气质类型或者是几种气质类型某些特点的混合体。

关于气质类型的生理机制有多种学说理论,在此仅介绍巴甫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他通过对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实验研究发现,动物的条件反射形成特点与神经系统具有的特性有关。他发现神经系统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种基本特征。强度即神经细胞承受强烈刺激和持久工作的能力;平衡性指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力量是否相当,有平衡、不平衡之分,而不平衡又有兴奋占优势还是抑制占优势之分;灵活性是指对刺激物的反应速度以及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转化速度。这三种特性的独特结合,表明了神经活动的特定类型。巴甫洛夫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其中三种归为强型,一种归为弱型,强型又分成平衡与不平衡,平衡又分为灵活与不灵活类型。巴甫洛夫这种分类正好与希波克拉底的气质分类相符合。

(1)强而不平衡型(不可抑制型):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以易兴奋、难于控制为其特点。

(2)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兴奋抑制都较强,两种过程易转化,以反应灵敏、外表活泼、迅速适应环境为其特征。

(3)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安静型):兴奋和抑制较强,两种过程不易转化,以坚毅、迟缓为其特征。

(4)弱型(抑制型):兴奋和抑制都很弱,以胆小、经不起冲击、消极防御为其特征。

3.气质在人生中的意义

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它不预定一个人的性格发展方向,也不预定他的能力大小。在整个人的个性系统中,气质仅仅具有从属意义,它只是人的性格和能力发展的前提之一。

气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掌握一个人的气质特征,有利于更恰当地做思想工作,有利于更加合理地使用人才。在临床工作中可以看到,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待疾病,对待治疗,尤其是对待痛苦的体验和手术的态度都不一样。例如:对同样的疾病痛苦,胆汁质的人可能无所谓,多血质的人可能面部的痛苦表情十分丰富,黏液质的人可能一声不吭,抑郁质的人则可能叫苦不迭,焦虑不安。医务人员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正确地诊断和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性格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生活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个体时,人往往会对它抱有一定的态度,并且表现出与这种态度相符合的行为方式。所谓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客体所持有的评价与心理倾向。态度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中。

性格是相对稳定的,但也是可塑的。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性格变化的主要因素,主观上的自我调节,也是性格改造的有利因素。

2.性格的结构

性格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构成物的统一体。它不是个体某方面的心理特征,而是心理各个特征构成的系统。

确定人的性格结构,就是把性格的基本组成部分或性格的基本特性划分出来,并揭示它们的关系。性格的基本组成成分首先是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另外还有影响着基本态度表现方式的人的理智、情感和意志方面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①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的性格特征:属于这方面的性格特征有公而忘私或自私自利,诚实礼貌或虚伪粗暴,富于同情心或冷酷无情等。

②对待学习、工作、劳动和劳动成果的态度的性格特征:属于这方面的特征主要有勤奋认真或懒惰马虎,富于创造或墨守成规,勤俭节约或挥霍浪费等。

③对待自己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属于这方面的特征有谦虚或骄傲,自尊或自卑等。

(2)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指人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的意志水平。如人在行动上具有的自觉性、独立性、散漫、任性、怯懦、优柔寡断等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主要指人们在情绪活动中所表现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从强度来说,有人情绪活动强烈,整个活动被情绪支配,有的则情绪活动微弱。情绪的稳定性是指情绪起伏的程度,有人悲喜无常,就属于情绪不够稳定。情绪的持久性是指情绪保持的久暂,有人保持时间长,有人则短。主导心境是指一个人的何种心境经常占主导。有人经常是欢快的,有人经常是郁闷的,有人经常是安静的。通过不同的主导心境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与人的认识活动相联系的性格特征叫性格的理智特征。例如:在观察事物时,有人注意细节,有人注意整体;在解决问题时,有人倾向冒险,有人倾向保守,有人爱独立思考,有人爱照搬别人的结论;在回忆往事时,有人很准确,有人却总是粗枝大叶等。

上述性格的各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构成统一的整体,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由于性格在一定条件下以一定的具体行为方式表现,就必须从多方面考察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才能了解他的性格全貌。

3.性格的类型

虽然性格千差万别,但许多心理学家仍企图按某些特性对其进行分类。即某一类人具有这样一些性格特征,另一些人具有另外一些性格特征,这一类人与那一类人就是不同性格类型的人。

对性格的分类至今没有公认的分类标准,这主要是由于性格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

(1)按个体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类型。属于外向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经常对外部事物表示关心,开朗、活泼,情感外露,特别善于交际等;属于内向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一般表现为沉静,处事谨慎,深思熟虑,交际面窄,较孤僻等。实际上大多数人属于中间型。

(2)按照一个人独立性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两种类型。顺从型的人容易接受别人的见解,独立性差,易受暗示;独立型的人则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容易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别人。

上述这些分类在现实生活中虽可找到代表,但有较大的局限性,并且不能反映出人们性格中的重要本质特征。但这种分类可加深对性格本质的理解,揭示性格的多样性,为正确认识人的性格特点,区别不同类型,因材施教及适当使用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4.性格的形成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形成的生物学条件。人的先天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和内分泌的活动水平对性格的形成是有影响的。人的身高、体形等外貌特点往往由于社会评价不同而影响一个人形成某种性格。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容易形成内向、孤僻、急躁的性格。

(2)家庭因素。家庭是“创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对儿童性格形成起巨大作用。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社会中各种道德观念的集中化场所。目前人们十分重视对独生子女的研究,因为独生子女往往易被溺爱,容易形成自私、无礼、任性、缺乏独立性等不良性格品质。如果对孩子过分苛刻,过分严厉,又会使儿童养成孤僻、抑郁和执拗等性格特征。父母不和或对孩子要求不一致,还会养成孩子不诚实、投机取巧、过分警惕等性格特征。父母对集体、对社会、对公共财物的态度等,都是儿童耳濡目染形成性格的因素。

(3)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对儿童德、智、体的教育过程,班风、校风、少先队组织、教师的思想品质等,都对儿童的性格形成起重要作用。

(4)社会文化因素。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们的经济地位、风俗习惯、道德风尚等,对人的性格形成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5)性格形成过程中的主观因素。性格形成离不开生活环境,但生活环境不能机械地决定人的性格。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的儿童,可能形成不同的性格,这是因为外部生活环境对人性格的影响是通过人的主观因素来实现的。

性格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幼儿时期是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学龄初期是不断丰富完善和形成的时期,进入中学时代的青少年,性格就比较稳固了。

5.性格的鉴定

人的性格尽管从许多方面表现出来,但准确地鉴定一个人的性格仍然是不容易的。目前鉴定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谈话法、个案分析法、作品分析法、自然实验法和测验法等。要想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性格,须将上述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

(四)个性心理特征与疾病

医务工作者了解和研究病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着重要意义。引起疾病以及使疾病持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遗传、生物、理化等因素,但绝不能忽视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社会心理因素又因人的年龄、生活环境、个性特点不同而有差异。不同个性特点的人对同样的心理社会刺激可产生不同的评价,能够导致机体产生不同性质、不同水平的情绪反应以及独特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变化。由此可见,社会紧张刺激能否引起不良的心理应激,从而导致疾病,导致什么性质的疾病,人格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性心理特征与疾病关系的若干表现:

1.已形成的个性特点可因某些疾病而发生改变,成为诊断和鉴别的根据之一。如脑外伤后,特别是额叶损伤后,病人丧失原有的性格,情绪不稳、易激怒、自制能力差;有的人忧郁、孤独、对事物缺乏兴趣……

2.个性特点可能成为某些疾病发病的基础。弗里德曼将人格分为A、B两型,A型人没有耐性,争强好胜,易于激动,常有时间紧迫感;B型人悠闲自得,不好争强。在食物、年龄和吸烟等因素相仿情况下,A型组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明显高于B型组。

3.个性特点也可能影响病人行为表现。疼痛是常见的症状,但痛的程度和表达的方式可因个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有所差别。

(周明伟 金晓莉 张东宁 黎 莉 胡海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