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医学心理学 > 第二节 心理过程

第二节 心理过程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②短时记忆:指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是在瞬时记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瞬时记忆的材料受到注意,就转为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记忆的广度是7±2,可用反复练习而加强并转化为长时记忆。

③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时间在1分钟以上,甚至多年或终生不忘,它是对短时记忆加工重复的结果,容量很大。

3.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识记是吸取经验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入加工(编码)过程。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经验的过程,是信息储存过程。再认和再现(回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提取某种已获得的经验的过程,是信息的提取和输出的过程。

(1)识记过程。这是记忆的第一个程序,是把新接受的刺激与经验联系起来,形成新的映象并送入大脑的过程。有目的的,自觉的,需要选择方法做出意志努力的,经常是有计划、有系统、持续反复进行的识记是有意识记,这是复杂高级的识记,是人类记忆的主要和高效的方式;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识记非主要形式的,但节省精力的无意识记。有意识记又可分为理解事物内在联系的关系识记和依据事物外部特点的机械识记,前者是成年人的主要识记方式。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活动目的、任务特点、识记方法、被识记对象的性质及对该性质的理解。

(2)保持过程。这是记忆的第二阶段,是把进入大脑的映象选择性保留的过程。选择性的结果可使印象发生简略概括、完整合理、详细具体、夸张突出等质的变化,遗忘及记忆恢复等量的变化。

遗忘指识记了的经验未能保持住,暂时或永久地不能回忆再认。这种记忆量减少的特点是随着时间延长,单位时间内失去的经验越来越少。这就是关于遗忘的不均衡(开始遗忘快,以后逐渐减慢)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与遗忘有关的因素包括被识记的材料的性质、数量、学习程度、定势、知识、情绪、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复习方式等。

(3)回忆与再认过程。

①回忆:曾经经历过的事物未在现实中出现,人却从经验中确认曾经历过这种事物就叫回忆(也叫再现)。

②再认:当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加以辨认叫再认。能回忆的一般都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仅靠再认还不能作为记忆牢固保持的可靠标准。

(五)思维

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概括、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思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第二,思维反映的不是事物的外部联系,而是事物的内部的规律性联系。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其他事物或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因为思维能反映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就可通过已知条件推知未知的事物。

由于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通过思维人们可以认知那些没有或者不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事物及其各种属性,并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及其结果。

思维是抽象的理性认识,但并未离开客观现实,而是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了客观的现实。

(六)想象

1.想象的概念

人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能感知当前作用于主体的事物,或回忆主体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形成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在人脑中对过去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简单地说,想象就是表象的加工。

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似乎是“超现实”的,但是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构成想象的一切材料都来源于现实。如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虽不是真人真事,但却仍然是以现实材料为依据的,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2.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有无预定目的,可把想象分为:

(1)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物作用下,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想象。如触景生情、浮想联翩等。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是在睡眠时发生的一系列表象、思想和情绪活动。当人们入睡后,大脑皮层上某些区域神经细胞因抑制不深或没有抑制而处于微弱的兴奋状态,这种精神活动被自己所感受时,就是梦。

梦的起因有二:一是身体内部的某些生理变化成为梦的动因。例如:睡眠时把手放在胸部心脏位置,就发生恐惧的梦境。儿童在尿床前常梦到自己到处找厕所,结果尿在床上了,这是尿液充盈膀胱的刺激作用所致。二是外部刺激引起做梦。例如: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梦中就可能认为下雨;闹钟声响,可引起做火警的噩梦。

一般人常以为做梦会影响大脑休息,近年来,不少科学家证明,正常的梦不但不影响人的睡眠,而且是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所必需的。据研究,做梦有助于调剂人的心理平衡,如白天不愉快,梦中却很开心,据说这是心理的补偿。更有趣的是,人类的灵感和重大发明,有些竟是在梦中获得启迪。

(2)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这种想象是在第二信号系统参与调节之下进行的,人在实践活动中为完成某项活动所进行的想象属于这种想象。

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和复杂程度以及形成方式,有意想象可分为:

①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称为再造想象。再造想象对于想象者来说是未曾感知过的客观存在事物的形象,但对别人来讲,可能是直接感知过的。

②创造想象。不是根据现成的描述,而是根据需要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叫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重要因素。

③幻想。一种与个人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理想是幻想的一种,凡是在正确世界观的指导下,符合客观现实发展规律,并有可能实现的幻想叫理想。

空想是脱离客观现实的发展规律,并且毫无实现可能的幻想。空想是一种消极的、有害的幻想,由于它的不现实性,往往使人有挫折感,久而久之,还会出现精神症状。

幻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把美好的未来前景向人们展示,从而使人们憧憬未来,激励人们奋斗。

二、情感过程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人们在活动和认识过程中,既表现出对事物的态度,也表现出这样那样的情感。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使人怡悦;有些事物使人忧愁、悲伤;有些事物使人赞叹喜爱;有些事物使人惊恐厌恶。这些以特殊方式表现出来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对现实的反映。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反映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在主客体的关系中,不是任何客观事物都能引起人的爱憎分明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客体能否引起人的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会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情绪与情感都是由客观刺激产生的,它们的产生都与需要密切联系,都有表情、行为、生理和主观体验的变化。

情绪与情感又是两种难以分割而互有区别的主观体验,其不同点是:

情绪属低级层次,是和机体的生理需要(饮食、冷暖、性等)能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体验,为人和动物共有。情绪具有鲜明的情境性和临时性,一般发生快,消失快,一旦情境改变,情绪就会消失。情绪还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的表现,如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暴跳如雷等。

情感属高级层次,是和机体的社会需要(友谊、爱情、文化、道德等)能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体验,为人类所特有。情感显得更加深沉,且常以内隐的形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来,存在时期长且稳定,多不伴有明显的外显行为和生理变化。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是相对的,有时很难区别,甚至是连在一起的。如对敌人的愤恨,是和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它往往又具有激情性和冲动性。

(二)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种类

情绪有多种表现形式,根据其发生的久暂、强度和对人影响的大小,可把情绪分为以下三种状态:

(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平静而持久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如心情愉快、舒畅或心情烦闷、抑郁不快,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有持续性。这种情绪状态倾向于扩散和蔓延,在一定时期内,心境使人的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心境愉快时,往往倾向于以肯定的态度待人接物;如果处于一种沮丧的心境中,就会觉得所有事物都枯燥无味,对工作中的困难不易克服。

心境除了由一定原因引起以外,每个人还有自己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心境。有的人经常处于朝气蓬勃的心境之中,愉快、乐观;有的人经常处于抑郁愁闷的心境之中,愁眉苦脸。这种心境是受一个人的思想、观点、理想和世界观的影响而形成的。

心境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积极、良好的心境使人精神振奋,乐观地对待困难和挫折;消极、不良的心境使人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培养良好的心境,克服消极的心境,是与意志、性格的锻炼分不开的。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而迅速爆发的情绪状态。如愤怒、恐惧、狂喜、绝望等。

激情有时是由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引起的,有时是由相互矛盾的愿望或冲突引起的,有时是由过度的抑郁引起的,其原因多种多样。

激情状态下,人的内脏器官、腺体以及外部表现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暴怒时,肌肉紧张、面红耳赤、语言粗暴;绝望时,目瞪口呆、面色苍白;狂欢时,手舞足蹈、高声大笑;悲痛时,木然不动或涕泪交加。此时,人的意识活动范围往往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减弱,自控能力减弱,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后果。

克制有害激情的方法是提高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性质及其后果的认识,培养自己的意志力。

(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往往会遇到突如其来的事件或危险,此时要求个体迅速地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机体的全部力量,很快改变激活水平,使心率、血压、肌肉紧张度都发生显著改变,即时作出决定,以应付紧急情况。这时候产生的特殊体验就是应激。

中等强度的应激,能更好地发挥积极性,使思维的判断明确,情绪紧张,增加人的反应能力。人如果长时间处在极度紧张状态,对健康十分不利。

2.情感的种类

情感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定关系,体现出人的精神面貌。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归纳为下列三类:

(1)道德感:是由道德生活的需要与道德观点是否得到满足与实现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如对符合道德原则的行为发生敬佩、羡慕、赞扬的情感,对不道德的行为发生厌恶和憎恨的情感,包括爱国主义的情感、义务感、责任感等。

(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维护真理的需要和意愿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人在认识事物或研究问题时,对于新的还未认识的东西表现出求知欲、好奇心;对于不能理解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惊奇和疑虑;对于正在论证、评价的问题表现出维护自己观点的热情或浓厚的兴趣;对于经过努力钻研与思考,使问题得到了解决,会表现出无比的喜悦。所有这些都属于理智感。

(3)美感:是由审美的需要与观念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不仅物质美使人有美的体验,行为、语言和精神的美也使人产生美的体验。美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它和人对整个现实的态度是有联系的。

(三)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情绪既受大脑皮层的调节,又与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以及内分泌系统有着密切联系。情绪活动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一般来说,消极的情绪,如悲伤、焦虑等,一方面使人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另一方面出现生理生化异常变化,久而久之,会导致一系列身心疾病发生。

积极的情绪对人体健康会起到良好的作用。乐观、愉快的情绪不但能提高人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使各器官活动协调一致,而且还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三、意志

(一)意志的概念

心理的职能不仅限于认识世界,产生对世界的态度体验,而且在于有目的地改造世界。人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

(二)意志的特征

(1)明确的目的 人与动物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的活动有目的性。动物的行为是不自觉的、盲目的本能活动,而人类的活动则不同,在活动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作为目的展现在头脑之中。所以说,目的犹如意志的灵魂,没有目的就谈不到意志。

(2)克服困难 并非一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都是意志活动,意志必须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没有困难的活动无意志可言。

(3)意识对行为的调节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方面,表现为意识对行为的自觉调节与控制。意志对行为的调节表现为发动和制止两个基本方面,前者表现为推动人们从事达到目的的行为,后者表现为制止与目的不符的愿望与行为。

人的自我调节并不限于随意活动。对植物神经系统所支配的内脏活动,如果通过学习和训练,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调节和控制。

(三)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1)意志与认识 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意志的特点是具有明确的目的,而目的并非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人们认识活动的结果。人对客观事物的意义认识越深刻,他的目的就越明确,意志的自觉性就越强。因此,没有认识过程,也就没有意志过程。

意志在认识基础上产生,又对认识活动产生巨大影响,它可以对认识活动进行调节。

(2)意志与情感 情绪、情感既可成为意志行为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为的阻力。例如:愉快的心境可以使人干劲倍增,提高工作效率;不愉快的心境、苦闷和忧虑,使人意志消沉,妨碍实现行为的目的。

意志对情绪、情感还有调节功能,所谓理智战胜情感就是意志对情感的调节作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