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清穿]在太子和四爷都重生了的清宫当团宠 > 第113章 第 113 章

第113章 第 113 章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至于罗荒野……也不知道那地方要来有什么用,先设上将军府守着再说。

畅春园内凉爽舒适,康熙难得不在傍晚才去检查儿子的功课,趁天儿不算热,带上几个南书房大臣溜达溜达就溜达到阿哥们练习骑射的校场,随行的还有太子和三阿哥四阿哥。

直郡王不在畅春园,他被派去丰台大营跟带兵经验丰富的将领们学习去了。

嗯,学习是假,磨磨他的性子是真。

所有阿哥之中,五阿哥的弓格外引人注意,别人的弓是拿着射箭,他的弓要用脚蹬,没办法,十力弓对现在的他来说太大,想拉弓只有手脚并用一个法子。

除了老五这个独立特行的家伙之外,其他阿哥就正常多了,一个个的拿着弓箭射靶子,同样是射箭,胤祺的弓大的过分,胤祈的弓小的过分,小家伙深谙他们家四哥脱靶的真传,搭弓射箭动作极其标准,箭头就是不往靶子上去。

他们自己射箭练习怎么丢人都没事儿,观光团过来参观的时候坚决不能让人看见,胤祈看到浩浩荡荡朝这边过来的人,将他的箭收起来,单单只在那儿拉弓。

只要他动作足够标准,别人就不知道他射不中靶子。

太子爷似笑非笑的看了他们家老四一眼,被瞪回来也不生气,只是笑眯眯转头看向活力满满的弟弟们,等他们长大,又是一波帮他干活的帮手啊。

康熙对儿子们的表现很是满意,无视了老五那个比老大还能折腾的臭小子,一边点头一边说,“朕的这些儿子们,天分暂且不提,至少都是肯努力的。”

皇帝开口,南书房大臣自然要顺着皇帝的话往下说,能混到上书房的都是千年的狐狸,自然清楚怎么说让皇帝高兴,“阿哥们天资聪颖,将来都是大清栋梁。”

一通彩虹屁下来,成功把皇帝拍的浑身舒畅。

康熙兴致上来,从五阿哥开始挨个儿点评他的儿子,老五虽然出格了些,但是小小年纪就拉十力弓,恰恰说明他的厉害,说完这个说那个,轮到只拿着弓箭拉弓的胤祈时,皇帝陛下沉默了一瞬,不着痕迹的将人跳过去,继续点评胤禟胤俄的表现。

太子忍笑忍的辛苦,他们家汗阿玛大概做梦也想不到,校场上最难以言喻的不是胤祺,而是刚开骑射课没多久的胤祈,小家伙脑袋瓜里不知道装的都是什么,随时随地都能让人乐呵起来。

胤禛低声叹了口气,挪着脚步离太子远些,害怕自己被这家伙的不着调传染到。

康熙点评完儿子之后,看着老五踩着的十力弓,想起还没有完全平定的准噶尔以及闹的正欢的西藏,心道这小子现在多练练也不吃亏,一个他,一个老大,今后都要送出去打仗,自己有本事,上战场才更能让人放心。

大清幅员辽阔,中原地区人多,边疆却人迹罕至,如果打下来的地盘一直在那儿放着不管,打和不打似乎也没什么区别。

“汗阿玛,儿子倒是有个主意,罗荒野那边杳无人烟,不如多给那边派些兵,让他们带上家眷,在驻地屯田建房,这样要不了多少年,人口就能繁衍起来。”胤祉摇头晃脑的说着,他前些天正式开始接触朝政,朝廷新设置三个将军府动静不小,他特意研究过北边的情况。

东北那边是他们满人的发祥地,那边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但是在他们入主中原之后,留在老家的人就少了,那边也不像中原这边繁荣,分了三个将军府来管辖,将军府的将军民政军政财政一把抓,什么事情都能管。

人少不是问题,中原人多啊,从中原分过去一部分人口过去,慢慢的不就繁荣起来了吗?

康熙笑着摇了摇头,“罗荒野苦寒,中原百姓谁愿意去那边,再说了,你知道朝廷问什么要在盛京吉林登基设置柳条边吗?”

“为了不让朝鲜人到咱们的地盘挖人参打猎?”胤祉不甚确定的回答道,柳条边在盛京存在几十年了,从太宗皇太极的时候就开始修,他们家汗阿玛也不断的往北修。

所谓柳条边,就是在用土堆起来的的宽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植柳条,上面每隔五尺插三株柳条,柳条粗四寸,所有的柳条之间用绳子连起来,称之为“插柳结绳”,然后再在外面兼挖出倒梯形的壕沟,放在一起才是柳条边,因为那边修的跟城墙似的,所以又被称为盛京边墙。

三阿哥只知道以前朝鲜人经常到东北的林子里挖人参打山货,拿了当地居民种的或者养的东西也不撒手,到他们手里就是他们的,经常和当地的百姓发生冲突,太宗不胜其扰,便下令修建柳条边将朝鲜人隔绝在外面。

杀也杀不尽,打又实在麻烦,把狗关在外面任他们狂吠便是。

康熙听了老三的回答,没有说是对是错,目光转到旁边的老四身上,“胤禛觉得呢?”

“还有防止外敌入侵的作用,柳条边的柳树生长茂盛,不管是蒙古人还是罗刹人,亦或是其他部落的人,想越过柳条边进入盛京都不容易。”胤禛上前一步,中规中矩的回答问题。

太子殿下点点头,其实柳条边最初还有个用处,就是防止关内人胡乱跑去开荒,盛京是大清的龙兴之地,太宗当年防的不只有朝鲜人,还有关内的汉人。

前朝末年生灵涂炭,百姓在中原活不下去,许多人拖家带口的去东北垦荒,千里迢迢背井离乡前路茫茫,但是留在故乡只有一个死,为了活命,他们什么都能做。

不过后来这条禁令就撤了,柳条边主要防的是骑兵,战马没本事越过那么高的障碍,人靠两条腿总能想办法过去,怎么防都防不住,朝廷又不能时刻派兵守着,后来就索性不管了。

迁到东北垦荒的汉人百姓踏实种地,给他们老家那些以渔猎为生的原住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而且他们还按时交税,只要能过安稳日子就不会想着搞事,朝廷看他们听话,也就直接在当地给他们登记造册入户籍了。

要说种地,还是中原人更厉害。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往上数三辈,大家伙儿都是种地的,种地的基因深入骨子里,只要有土,他们种花家的兔子就能种出胡萝卜。

其实他当年听到这话的时候很不好意思,因为他们家往上数三辈,还真没几个会种地的。

近年来中原安稳,朝廷也知道人少的地方不好发展,下了很大功夫想让中原的百姓迁到东北,但是东北有山有水有林子,中原的农田也不错,百姓念旧,不到活不下去的时候,很少有人愿意千里迢迢跑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从头开始。

现在不是朝廷不想移民实边,而是中原的百姓不愿意过去,不光中原的百姓不愿意过去,边疆的百姓还想着办法要迁到这边来。

强迫百姓移民到边疆容易激起民怨,人数少了没多大用处,人数多了百姓不愿意,当然,如果他们家汗阿玛下令必须让某地百姓移民,他们再不愿意也必须得离开原籍。

只看他们家汗阿玛如何打算。

康熙只问了老三老四问题,却没有要回答的意思,他出来的时间不短了,待会儿小阿哥们下课一窝蜂冲过来实在让人头疼,他得赶在他们下课之前离开。

皇帝带着南书房大臣们离开,太子和三阿哥四阿哥却没急着走,老三觉得他的主意没问题,想不出来他们家汗阿玛为什么那般反应,于是转身找太子讨教,“二哥,移民实边有问题吗?”

“没问题,就是罗荒野太远,让百姓迁过去不安全,汗阿玛的意思应该是让八旗子弟在那边站稳脚跟,然后再想办法迁移百姓过去。”太子笑呵呵的安慰学习独立思考的三阿哥,谁说喜欢读书就只能编书办报,等老三的知识储备量上来,将来能干的事儿多着呢。

校场里面,胤*不听话的小孩儿*祈看到大部队离开,扔了弓跑出去,张开手臂朝着哥哥就是冲,四爷脸色微变,将地方给太子腾出来,然后拉着老三往后躲。

意料之中,太子殿下差点被毫无自知之明的小家伙带来的力道扑到,要不是他下盘足够稳,这会儿就是站着两个躺着两个了。

胤祈从太子爷身上下来,神秘兮兮的问道,“二哥三哥四哥,汗阿玛刚才过来是想好要什么时候带我们去大哥的园子玩了吗?”

太子扶着腰摇头,磨了磨牙说道,“不是,汗阿玛给你三哥四哥出了个问题,问他们怎么才能将一片荒芜的地方发展起来。”

胤祉:???

二哥你不对劲,汗阿玛什么时候问这种问题了,把小九为难哭了怎么办?

胤祈可是刚刚转型成功的基建统,他会害怕这种入门级别的小问题吗?当然不会!

小家伙理论知识极其丰富,挺起胸膛信心满满的回道,“想要富,先修路,再看看当地有什么别的地方没有的优势,全力发展特色产业,只要那地方能挣到钱,不用别人催,自然而然就会有很多人想过去。”

发展交通,促进经济,先吸引商人,商人多了慢慢的就会有别的行业的人在那里扎根,不知不觉一座城就出来了,他们又不是从零开始搞基建,城池已经成型,背靠大清这个金大腿难道还能发展不起来?

太子殿下赞赏的拍拍宝贝疙瘩的脑袋,“不错不错,看来已经得了二哥的几分真传。”

“所以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去大哥的园子玩?”胤祈还惦记着一直没去成的园子,就算畅春园的风景更好,但是看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只要一天不过去,他心里就一直惦记着。

汗阿玛答应过的事情不能反悔,今天都有空来突击检查他们上课,为什么不能再抽出点时间带他们出去玩?

大哥的园子就在三四里外,离那么近怎么可能抽不出时间,分明就是给忘了。

太子殿下捏捏下巴,朝旁边的胤禛胤祉摆摆手,然后带着胤祈光明正大的翘课,“走,二哥带你去找汗阿玛,去给他讲曾子杀猪的故事。”

看看看看,什么才叫真正的言传身教。

他说什么来着,论孩子幼年期的教育,汗阿玛真的不行!

作者有话要说:康师傅(怒):朕的鸡毛掸子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