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潜伏在大清 > 第176章 战略隐忍

第176章 战略隐忍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反对的人还指出,英国已经连续多年陷入欧洲的混战中,在这个时候,与一个东方大国开战,绝非明智之举。

英国的内阁举棋不定,思量再三,最后决定从两方面着手来解决问题。

一方面是防患于未然,命令皇家海军不再充许中国人进入军港和舰船上,秘密的对中国人封锁一切先进的科研成果。

另一方面是借着清朝使团归国的机会,派出公使率团同行,出访中国。

不仅可以尝试通过谈判获得想要的利益,还可以试探大清朝廷的态度,同时对清朝的军事实力作一番考察。

于是就有了英吉利国使团的来访。

而乾隆早已拿定了主意,目前与英吉利国闹僵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不仅会极大的损害势头越来越好的对外贸易,失去欧洲这个巨大的市场,还会牵制中国的力量,直接影响到他下一步的海外用兵计划。

所以目前对英吉利国必须采取战略隐忍的态度,他提前就向负责与英吉利国使团谈判的弘昼和吴波作了交待。

对英国使团的接待要周到热情一些,规格高一些。除了军工、科研等需要保密之处,其他的都可以向英吉利国使团开放。

在双方贸易谈判时,除了鸦片等违禁品,其他英国商品都允许过入中国,朝廷除依例收税外,不作其他限制。

而且朝廷也未对本国洋行购买英国的货物加以限制,至于英国商品在中国卖得不好,那只能说明英国的商人还没能搞清楚中国人需要什么。

两国可以互派公使,以便妥为处理邦交及通商事宜,并且鼓励民间往来,加强相互的了解。

乾隆还特意叮嘱了两件事,一是装作不经意的向英吉利国人透露,自打弛禁通商之后,有很多的农民转向城里务工从商,一些土地被撂荒,粮食产量也受到了影响。

现在朝中有很多大臣主张再行海禁,恢复以前的一口通商。

再则是带领英国使团去参观军营,把最精锐的旗营和绿营让他们看,以展现大清军队的威武气势。

这天巳正时分(上午十点),乾隆在中和殿齐集百官,隆重的召见了英吉利国公使奥布里·约翰逊及使团的主要成员。

约翰逊公使向乾隆呈递了英王乔治二世的信,并呈上了礼单。

召见英吉利国使团的第二天,双方的谈判开始了。

开始还进行得比较顺利,谈了几个回合之后遇到了棘手的问题,英吉利使团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要求大清朝廷允许英国的传教士来中国建教堂,自由传播教义。

二是要求效仿澳门先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个小岛,供英国商人居留和存放货物。

并且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让在广州的英国人集中在里面居住,以便使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乾隆召见参与谈判的弘昼、吴波、潘启等人询问情况时,弘昼等人将此事奏报了。

乾隆听了奏报,不假思索的道:“建教堂、传教一事不要断然拒绝,只推说国家刚刚弛禁通商不久,又适逢有诸多新政推出。”

“为不使百姓无所适从,以致人心不稳,此事不宜急切,暂缓再议。”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