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曹操偷听我的心声上瘾了 > 第64章 诸葛亮北伐

第64章 诸葛亮北伐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三国历史上震撼场面不少,最虐心的却当属公元234年五丈原上的那一幕:亲率十万蜀汉大军发起悲壮北伐的强人诸葛亮,溘然长逝于军营。他克复中原的壮烈理想就此寂然结束。不过,后人对此的争论也从未停止:如果命运多给诸葛亮一点时间,他能否完成克复中原的心愿呢?

在三国时代里,魏明帝曹叡执政的曹魏帝国,拥有人口国土资源军力的绝对优势,俨然庞然大物般的“超级大国”。但是,就在诸葛亮发动最后一次北伐的公元234年,却也是这个看似强大的曹魏帝国,内外最为风雨飘摇的年头。

早在诸葛亮终极北伐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33年起,曹魏帝国的其他战线上,就已经烽火连天。首先是魏吴边境,在阻挡东吴的要冲合肥城西三十里,魏国征东将军满宠的新城拔地而起,惹得东吴孙权动用重兵前来争夺。虽然被满宠施展奇计杀退,但这场争夺战,只是接下来魏吴边境战争的前奏。在曹魏多次被诸葛亮牵制西线的情况下,善于趁火打劫的孙权,早已经磨刀霍霍。

而比起这场明面上的争斗,孙权对辽东的染指,才更叫曹魏帝国后脑发凉:凭着强大的海运能力,孙权早与盘踞辽东的公孙渊搭上了线,且在公元233年封公孙渊为燕王。虽说公孙渊反复无常,没几个月就和孙权翻了脸,但曹魏帝国的东北边陲,却必须防备公孙渊这个威胁。

如果说这还是个潜在威胁,那么正对曹魏幽州要地的鲜卑“附义王”轲比能,却成了横亘曹魏帝国头顶的战刀。从公元228年起,这位一统漠南的草原枭雄,就开始频频给曹魏边陲制造麻烦。跟诸葛亮更是遥相呼应,一开始还是趁着诸葛亮出兵时袭扰一下,公元233年时更直接侵扰曹魏边境。虽然被名将秦朗击退,但这个雄踞漠南的鲜卑力量,也同样令曹魏不敢放松。

这也就意味着,魏明帝曹叡已掌舵近八年的曹魏帝国,看似国力蒸蒸日上的好形势里,却正陷入到被南北各处夹击的瓶颈期。待到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汉大军愤然一击时,版图庞大的曹魏帝国,更是战火四面烧。除了诸葛亮所在的西线外,南线也遭遇到东吴的大举进攻。而北线的精锐主力,更被辽东与鲜卑牢牢牵制住。即使强大如曹魏,应对这种规模的战事,依然无比吃力。

了解了这个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魏明帝曹叡在亲率大军击退东吴进攻后,并未选择增兵雍凉战场,而是命令拥兵二十万的司马懿以坚守战略来应对。冷静的判断背后,却更是现实的战争承受能力考虑。

以这个角度说,公元234年,就是晚年为“克复中原”已多次艰难出师的诸葛亮,乃至厉兵秣马的蜀汉政权,最好的历史契机。他们对面的雍凉司马懿大军,正是最为力量孤单的时候。那么,亲手推波助澜这大好局面的诸葛亮,又是否为这关键一战,做到了充足的准备?

很多否定诸葛亮北伐的后人们,其实都弄错了一个基本前提:难道诸葛亮真如野史中记载的那般疯狂?计划以有限的国力补给兵力,一举灭亡强大的曹魏帝国?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当然没有这么“疯”。

事实上,诸葛亮这几次艰难的北伐,执行的都是蜀汉早有的“蚕食雍凉”战略。即通过步步为营的推进,陆续吞并战略位置重要的陇右大地,以获得未来进军中原的跳板。在经过了前几次功败垂成的较量后,这个战略目标并没有变,相反公元234年这一次,拼尽全力的诸葛亮,更补足了之前多次叫蜀汉大军痛心疾首的短板:后勤。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