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曹操偷听我的心声上瘾了 > 第57章 探案

第57章 探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个案。

三国历史上有这样一宗著名的悬案,这是一场发生在蜀汉的内乱,也是一场仓促发动的兵变,或许还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惊天阴谋!

这就是魏延谋反之案。

这起案子的主要涉案人员有:

魏延:蜀汉征西大将军,时任北伐前锋;

杨仪:蜀汉丞相府长史,与姜维、费祎在诸葛亮死后共同处理撤军等善后工作。

其他涉案人员有:

费祎:时任蜀汉司马,在诸葛亮死后奉命探听魏延的动向;

马岱:蜀汉平北将军,奉命追杀魏延,并最终将魏延斩杀;

诸葛亮:蜀汉丞相,时为北伐总指挥,临终前下达“抛弃”魏延的神秘指令。

《三国志》中记载的整个事件的具体经过是这样的:

蜀汉建兴十二年,时年五十四岁的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命魏延为先锋,率大军自汉中兵出斜谷占领了五丈原。此后诸葛亮驻守北谷口屯田养兵,魏延则率军驻扎在五丈原前线。在与司马懿的军队对峙八个月之后,诸葛丞相最终熬不过天命,病逝于军中。临终前,诸葛亮将杨仪、费祎、姜维叫到身边,下达了这样一条密令:

全军撤退,令魏延断后,姜维其次;如果魏延不从命,那么大军可以自行出发!

诸葛亮撒手人寰,可他毕竟是蜀汉的精神领袖,为了防范曹魏趁机偷袭,也为了稳定军心,杨仪等人秘不发丧。

按照诸葛亮的遗令全军即将撤退,而此时的魏延仍在相距北谷口十里外的前线拒敌。杨仪想要知道魏延是怎么打算的,于是就让费祎去探听魏延的想法。

魏延是这样表态的:“丞相已死,可军中还有我,丞相府的人可以护送丞相灵柩回去安葬,剩下的人随我继续作战!怎么能够因为死了一个人就放弃国家大事呢?况且我魏延为什么要听杨仪的话?让一个堂堂的先锋来断后?”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魏延的话并没有什么错!

建兴八年,他曾因战功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并被授予符节,他拥有绝对的权利可以指挥军队继续作战。

看到魏延并没有要撤军的打算,费祎便找了个理由跑回北谷口,开始组织全军撤退。

发觉事情不对,魏延大怒。由于诸葛亮死时他并不在旁边,他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不相信诸葛亮会命令大军抛弃自己而撤退。其实不要说魏延不相信,这种事换了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不会相信!

魏延本能的认为这一切都是跟自己有过节的杨仪在搞鬼,他起了杀心,想要趁这个机会杀掉杨仪!

于是魏延带领自己的部下,抄近路抢在杨仪大军之前行军,并把沿途经过的栈道全部烧毁,想以此阻截杨仪。

杨仪也没有闲着,他一面组织大军开山修路,一面上表称魏延谋反。

魏延也早料到杨仪的招数,他同样上表称杨仪谋反。

一天之内,两道加急奏章先后传到后主刘禅面前,本来脑子就不太灵光的刘禅当时就蒙圈了,他赶紧去找大臣蒋琬和董允来帮忙。奈何此时的魏延已然成为孤家寡人,蒋琬和董允自然是帮杨仪说话的。

随后蒋琬奉命带领一支军队想要前去化解这场危机。

而此时在狭长幽深的斜谷山路里,魏延和杨仪两个人之间的决战一触即发。他们两个人都清楚的知道,那两份宣称对方谋反的道奏章里,只能有一个是真的,只有活着走出斜谷的人才是清白的!

魏延受刘备器重,被提拔为汉中太守,镇守汉中长达十余年,让曹军吃尽苦头。他骄傲一生,绝不想在这一次失败,因为他明白这次一旦失败将意味着什么!于是他率军据守南谷口,封锁住这条通往汉中的唯一通道,并发动部队攻打杨仪,想要和杨仪做一个了断。

如果说之前魏延加速行军阻截杨仪仅仅是出于私人恩怨,那么当他下达进攻命令的那一刻,整个事件正式演变为兵变!他将要进攻的对象已经不仅仅是杨仪,而是一整支护送着诸葛亮遗体的蜀汉军队!魏延的谋反罪名实质上已经落实,除非他能够在斜谷狭长的通道里战胜整支北伐大军,否则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杨仪派将军何平前去迎战,而何平也没有辜负自己“和平”的使命,他在阵前怒斥魏延:“丞相尸骨未寒,你怎敢如此放肆?!”

魏延的部下深知自己的将军理亏,可能由于急行军跑的太快都跑累了,也可能由于他们根本不想和本国的军队自相攻伐,所以魏延的部下都不再听魏延的话,各自散去了。

魏延不战而败,最后只领着自己的几个儿子逃往汉中,逃到那片他替刘备苦心坚守了十余年,而此刻却并不愿接纳他的城池!

到了最后关头,魏延或许还在奢望后主刘禅能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替自己伸冤的机会,而他等到的只是马岱斩下自己头颅的一刀!

当马岱提着魏延的人头去见杨仪时,杨仪将人头丢在地上,还不忘补上一脚,并破口大骂:“傻X,看你如何再装X!!!”

另一边,赶去化解争端的蒋琬刚刚走出了十里,就传来魏延已死的消息,蒋琬可能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个样子,但也只能原路返回了。

整个事件就这样以魏延被夷灭三族而告终。

其实早在百年前魏延一案早已被平反,后世无数史学家都在替魏延鸣不平,比较著名的有吕思勉先生的《替魏延辩诬》等文章。

所以这里没必要老生常谈,只对魏延之死的诸多疑点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挖掘出更深的内幕!

说道魏延之死的疑点,那是相当多了!

诸葛亮为什么要下达那样一条注定会引发内乱的密令?如果真的只有杨仪等三人知道密令,那么只要他们三人口风一致,他们说什么都会是真的!所以这条密令的真伪本身就是个最大的疑点!身为北伐的前锋,魏延为什么一直被孤立于局外,对一切都不知情?作为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即便魏延真的有心谋反,那也应该绳之以法交由国家发落,杨仪如此急迫的处死魏延,难道背后有什么不能言说的隐情?

我们常说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如果这个胜利者还有一点良心的话,那么失败者的历史也不至于被写的太难看。

不巧的是,作为这一次的胜利者,杨仪恰恰是一个心胸狭隘急功近利的小人!

杨仪最初以关羽秘书的身份被关羽引荐给刘备,刘备赏识杨仪的才华和能力,就安排他去做事情,官职一直升到尚书,类似于现在的一个有关部门的小部长。然而没多久,杨仪因为和上司闹了矛盾,被贬到偏远地区做了代理市长,基本上就属于被流放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开府治事。所谓的“开府治事”可以草率的理解为在蜀汉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国中国。

这个“迷你国家”也需要人才,说的更直白一点,诸葛亮想要培养自己的势力。

诸如姜维、蒋琬、费祎,他们都是这个“迷你国家”的主干力量,而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蜀汉后期的中流砥柱。杨仪就是这样从流放之地被选入了丞相府,做了丞相府长史。

长史类似“迷你国家”里的“小丞相”,是诸葛亮的秘书兼助理,协助诸葛亮处理一些军政事务。可以说长史基本上就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但是长史并不只有一个,除了杨仪,当时同为长史的还有蒋琬。

除掉了魏延,杨仪自以为立了大功,想着这一回终于可以继承丞相的权利了。没想到诸葛亮早就内定蒋琬做自己的接班人,而杨仪仅仅被提升为中军师。“中军师”是一个没有任何实质作用的官职,更别说有什么权利了,杨仪等同于又一次被流放。他因此负能量爆棚,以至于人人避而远之。

在魏延死后的短短一年时间内,杨仪就因为自己的谋逆之言被贬为庶民,这一次他是被彻彻底底的流放了。按理说罪该万死却被留住性命,正常人早该老老实实安享晚年去了,但是杨仪却在这个时候暴露了自己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小人品行。他写信给刘禅,公开谩骂刘禅、谩骂朝廷。

最终,杨仪在被人查水表的路上自杀了。

其实早在魏延死的时候,杨仪的小人品行就已经展露无遗。

俗话说“杀人不过头点地”,人家魏延的人头已经都“点地”了,你又何苦再上去补一脚呢?

不难想象,得罪了杨仪这样的人,魏延能有什么好下场!

那么这两个一文一武,看似毫不相干的人到底是怎么结仇的呢?

俗话又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其实魏延这个人的性格也好不到哪去。

魏延一直直属于刘备统领,替刘备镇守战略要地汉中。在夷陵之战失败以后,刘备彻底失去了荆州全部的所有权。对于刘备来说,失去了荆州,当初《隆中对》里的重要规划等同于废掉了一半。荆州一丢,汉中的战略地位就变得无比重要,因此,魏延身为汉中太守在蜀汉的地位如日中天。

刘备死后,魏延成为蜀汉两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人物。

当时除了刘禅和诸葛亮,在军中地位最高的就是魏延了,他也因此越发的目中无人。当时几乎所有人都避其锋芒,偏偏有一个人就是不怕魏延,这个人就是杨仪。

我们很难猜测杨仪一个弱小的文臣与武将魏延作对是出于什么心理,也许这样可以显示自己很与众不同?总之这两个人就莫名其妙的相恨相杀在一起,只要一见面就打架。魏延曾经一言不合就拔出刀,迎面给杨仪来一段“夜战八方藏刀式”,杨仪被吓得哇哇大哭、涕泗横流。可以想象一个大男人被吓成这幅德行是怎样一幅搞笑的画面。每当他们两个人干仗的时候,老好人费祎就去劝架。可以说要是没有费祎的努力,诸葛亮健在的时候,魏延可能就已经把杨仪杀掉了。

魏延的脾气可见一斑。

他是一个能力极强,但是情商极低的人。并且魏延的低情商正是导致他惨死的主观原因。

魏延因为自己的低情商得罪了很多人,杨仪只是个小角色,他最不该得罪的是诸葛亮!

前面已经说过,魏延从来都是直属于刘备统领的,刘备死后,他更愿意服从刘禅,而不是服从诸葛亮!恰恰这个时候的蜀汉朝廷里,大多数人都愿意听诸葛亮的话,都愿意进入他的丞相府。

魏延不是丞相府的人,他对诸葛亮是心不服口也不服。

诸葛亮数次北伐,魏延曾多次提出建议,想要和诸葛亮分兵前进,就像当年刘邦给韩信分兵一样。

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