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唐末大军阀 > 第22章 家底

第22章 家底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但在另一方面,扬州作为有唐近三百年来,东南八道人才荟萃、文风鼎盛的腹心之地,不但历代以降的士人、名家辈出;如今作为乱世之中难得偏安一隅的所在,还汇聚了许多自北方中原腹地,逃避战火灾荒而来的富户和士人、学子。

因此从理论上说,就算是把扬州上下的官吏都给清理掉一大半,剩下的位置照样有人抢着去替补;毕竟,自从妖道吕氏**祸乱广陵倒行逆施、强取豪夺这数载以来,令许多人早就生计艰难而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了,因此只是稍微露出点意思来,就有许多人自告奋勇了。

在此期间也有一个插曲。被吕氏奸党构陷和幽禁在家的前淮南镇元宿大佬,曾经与张磷一起击败过黄巢的左膀右臂之一,官拜淮南节度使长史、殿中侍御史、太中大夫梁瓒,在病榻缠绵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还是死在了高明当政的第一个月份里。

但是,作为他的长子梁审行,在高明上门吊祭并且许诺了残余报仇雪恨之后,就毫不犹豫的接受了淮南幕府的征辟,而成为高明在大清洗后重新构建起来内府体系的一员;也由此变相继承和沿袭了梁氏家门对于高氏的附属和效从名分。

而在他的带动之下,那些原本在吕氏妖党迫害、凌逼之下,幸存下来的高王部旧,也像是恍然大悟一般的通过各种渠道和七拐八弯的关系纷纷投书、送贴上门,而想要重新聚附在高明为首的新一代高氏当权者身边。

但是这一次高明就没有那么好说话了,而是对于谋求重新出仕和上进的他们,提出了相当程度的前提条件和考核门槛,而得以在其中饶有余力的进行慢慢挑拣,以免过于人事浮滥和一下子拉低了节衙内品德、才具的平均水准。

当广陵城内重新尘埃落定之后,高明也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和两个坏消息;好消息是经过这次被扼杀于无形的广陵之变,不断清算了追随吕氏**作恶多端的将吏官属,大大收聚和笼络了人心同时,也空出来大量的位置可以用来酬赏和安置,那些选拔的新晋之人。

另一方面则是城内的储积大都保持完好,再加上从清算吕氏**的过程中,相继抄家搜拿出来的资财钱帛等物足有亿万之巨;所以在短时间内行政运作和维持军队的开销,可谓是直线下降和缩水了好几倍;而足以自持上很长一段时间。

然而坏消息则是曾经雄踞东南八道第一强镇的十万大军,经过吕氏**持之以恒的倒行逆施和离心离德,已经跑的跑,散的散、死的死,还有一大票被卷入或是投奔妖道吕氏等人的麾下,成为为虎作伥的帮凶群体,需要好好清算才能使用。

其中按照亲疏远近的资序,淮南镇下所属的武装序列可以自内而外地分为三大部分:

首先是追随高骈辗转荆南、安南、西川、浙西任上征战多年,部曲、亲从、家将所构成的千余内宅郎君;其中将校皆出高氏子弟和关系姻亲之族。然后,是淮南本镇直属牙兵三都一千二百员和衙前兵左右营三千员;还有名为廊下武吏的扬州大都督仪卫约五百人。

接着是高骈以淮南行营东南招讨都统,所领有的土军(本地部队)骁雄、雄锐、骁捷、胜勇四军,又下辖扬子、江都、瓜步、海陵、霄头五镇驻兵;共计四万三千员战卒。还有朝廷长期派驻留镇备寇的神策子弟、泰宁兵、天平军等若干部客军,共计一万四千员。

接着又有江都盐院军,巡漕河营、押院五营,铜铁诸监守吏等名目的各要害司衙附属武装;以及围绕江淮水系所设置的巢湖、高邮、狼山三路水军大营。

此外,还有滁州团结、和州团结、高邮镇兵、楚州守捉等等等名目的支州地方兵马,合计起来也是数万不等;因此在淮南镇/东南行营最盛时,号称东南雄兵第一的带甲十万之众。

因此,在天下四十四路方镇、连帅当中,无疑以雄踞东南财富重地的淮南、两浙三镇最为殷富;而在东南八道的各路藩镇当中,无疑又以横跨江淮之间,独占淮南一道的淮南节度使最为善战,蓄养的军势最盛。

堪称天下藩镇中最有钱的,也是东南藩镇中最能打、供养军队最多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