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燃道 > 第二章 平静美好的日子

第二章 平静美好的日子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崇祯皇帝杀了杨一鹏后,任命山东巡抚朱大典总督河南、安徽、江苏、湖广数省军务。朱大典最担心的是农民军乘胜再屠南京。

南京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建都之地。朱元璋死后葬于南京孝陵,后来虽迁都北京,但南京世代仍有朝廷文武官员留守。朱大典心中十分明白,若南京失守,孝陵被焚,他的脑袋必定是保不住的。接到崇祯皇帝的圣旨,立刻就率领随从亲兵,日夜兼程赶往南京。趁张献忠还在筹集船只,训练水军,便大量招兵买马,企图阻止张献忠过江。

自崇祯登基以来,南方灾情轻,基本上无大的战事,南方的官军精兵都调到北方去对付农民军,或调到山海关外去抗击清兵的侵略去了。留下来的都是老弱兵将,所以朱大典到了南京后格外忙碌。

张献忠在滁州很呆了些日子。那一日处理完军务,就和温玉洁在滁州城内到处游览。在他们的这半生中,还没有过这样的闲情逸致。这段时间没有官军来围追他们,他们也不急于去攻城夺池。北方数省,农民军和官军正在你死我活地相互攻打。长江两岸,朱大典正忙着调集人马去护卫南京皇陵。对张献忠这支人马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整练、发展的好时机。他让孙可望的一万人马整日在江中划船和乘坐竹筏,以习惯水上作战。他想,这些人马将来必定会派上用场。其余人马则由将领率领着练习武艺。

张献忠和温玉洁去游览奠枕楼,他们一边向上攀登,一边谈论这滁州有关的历史。

温玉洁说:“滁州与其它州府县城相比,本也没有特别好看的景物。但这座‘奠枕楼’却非常出名。奠枕楼是南宋时期辛弃疾在滁州任知州时修建的。那时滁州是南宋的边防重镇,直接受到金兵的威胁,是一个缺乏安全保障的地方,一般官员都不愿到这个荒僻的‘极边’来当官。辛弃疾由司农寺主簿被调派到这里作知州,有人认为这是小屈了他。但他却认为这个独当一面的亲民之官,正是他施展抱负的好机会。

“四百多年前的滁州在完颜亮和符离之役两次战争中,先后遭到惨重的战祸,以后几年中又接连遭受灾荒。人烟冷落,城郭萧条。居民都只在瓦砾场上搭盖草棚栖身,刮起大风来无不提心吊胆。老百姓贫困到连鸡、猪都养不起。十之六七的居民因生活不下去,都逃荒去了。历任地方官都没有考虑过这里的复兴工作。

“辛弃疾到任后,决定首先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他请求政府将老百姓历年积欠的租赋全数豁免。又将商贩营业税额减免十分之七,并把逃荒在外的老百姓召回来,从事生产。逃荒者初回乡时,政府借钱给他们,帮助他们修建房屋,使其能安居乐业。对从它处逃来在滁州附近的人们,也分给他们土地、农具、杂畜、种粮,叫他们在滁州安家落户。因此滁州人口逐渐增加。生产很快恢复,官府税收也就跟着增加了。

“滁州老百姓在多年兵祸灾荒之后,初次得到修养生息的机会。都认为辛弃疾是一位最关心老百姓的好长官。所以几百年来他修建的奠枕楼深得老百姓爱护。百多年前,奠枕楼实在无法维修了,老百姓又集资重建,目的就是为了纪念辛弃疾,希望所有来这里的官员,都像辛弃疾一样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为该地的繁荣着想。”

这时,他们两人登上了最上面一层。站在顶楼可以俯瞰滁州城全貌。

张献忠一边欣赏眼前景物,一边自言自语:“千古皆然。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谁就会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温玉洁感慨地说:“其实,辛弃疾所做的一切,任何一位长官都做得到,可是他们偏偏不去做。他们只知道毫无休止地从老百姓身上去榨取。朝廷命官个个如此。老百姓怎能不穷?老百姓穷困不堪了,他们又能榨出什么来?这些浅显的道理谁人不懂?天下为官者没有几个人有辛弃疾那种报负。”

张献忠说:“所以我们要杀尽天下贪官,重用社会贤达。美教化,移风俗,使天下成为唐、虞一般的治世。”

温玉洁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张献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