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穿成反派赘婿的极品丈母娘 > 第213章 摘花,山谷里遇险

第213章 摘花,山谷里遇险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1

当初,汉军诸将士经过几月的围困,久攻宛城不下,伤亡十分惨重。

如今,经过大司徒刘縯等人的运筹帷幄,诸将艰苦卓绝的战斗,玄汉军民异常艰难的努力,守卫宛城的新莽官军,终于弹尽粮绝,宣布归降玄汉。

汉军才终于转危为安,夺得了宛城城池。

在数月的攻城行动当中,汉军将士,伤亡惨重,死伤累累。

汉军将士,无不对守城的新莽官军将士深恶痛疾。

尤其是对守城将领严説、岑彭等首恶,汉军将士更是非常痛恨。

汉军将士无不对天发誓,要报仇雪恨,血洗宛城,屠杀城里军民,将守城将领严説、岑彭等枭首示众,洗劫宛城官吏百姓的财富。

唯有大司徒刘縯等深谋远虑,坚决制止玄汉大臣将领、汉军将士屠杀俘虏的残暴不义的行为。

2

更始帝君臣,进入设立在宛城郡府的临时行宫以后,率军归降的官军守军将领副太守严说,与署理棘阳县长岑彭等人,也前来行宫拜见,请求皇帝饶恕。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汉军大臣将领,都想诛杀守军将领副太守严说、署理棘阳县长岑彭为首的官军将士,发泄心中的怒气。

于是,大家纷纷上书皇帝,请求对严说、岑彭等人动刑。

大司徒刘縯,却坚决不同意屠杀降人,急忙上前制止,并说服大臣将领道:

“英明的陛下和诸位大臣将军:

如今,汉室已经复兴,我们当初这些绿林兄弟,已经成为了汉室的文臣武将,辅弼大臣,再也不是当初那些快意恩仇的江湖豪杰了。

因此,我们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必须高瞻远瞩,为汉室的长远利益着想,都必须遵守自己的承诺,不得出尔反尔,失信于人。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身居庙堂,还是人在江湖,每个人为人做事,都应该恪尽职守,信守自己的责任,坚持自己的原则。

前队贰严说、署理棘阳令岑彭诸将,本是新莽郡朝廷的高级官吏。

那么,既然享受了新莽朝廷的俸禄,理所当然,坚守他们的城池,保护城中的黎民百姓,就是他们应尽的责任,也是他们做人应该谨守的原则了。

我们创立大业,恢复汉室,应该眼光遥远,胸襟开阔一些。所以,我们应该发扬光大先贤士大夫的风格,尊敬和表扬忠诚的义士。

伯升以为,我们与其杀害他们,落下一个违背承诺的恶名,还不如封赏他们官爵,奖励他们忠于职守的行为,激励更多的士大夫,归顺汉室。

一则,可以显示我们汉家的恢弘气度和宽阔的胸怀;

二则,也可以让他们作为一种表率,使今后更多类似的降人问题,能够得以顺利圆满的解决。

否则,如果我们今天,一时快意恩仇,违背承诺,将严说、岑彭等降人杀害,人们畏惧诛杀,必然会拼死坚守孤城,对我汉军今后的发展不利。

并且,还会给江湖人士,天下百姓,留下一个汉室君臣,违背承诺,背信弃义的恶名。

请陛下明断。”

3

更始帝刘玄,听了刘縯所言以后,大为认同,当即赞赏道:

“诸位爱卿:

大司徒大人的看法深谋远虑,很有远见,十分在理!汉室复兴,依赖民心支持。作为汉室君臣,当然应该遵守承诺,不失信于人。否则,后患无穷。”

定国上公王匡、大司马朱鲔、大司空陈牧等绿林旧将,虽然心怀不满,但也认同皇帝的意见,众皆沉默不言。

刘玄见诸将沉默不言,无人反对,就顺水推舟,下旨说道:

“诸位爱卿:

既然诸位爱卿,都认可司徒刘公说得很对,就依司徒刘公大人的意见去办理。

兹册封严说为‘爱德侯’,岑彭为‘归德侯’,隶属大司徒刘公管理。”

自此,严说、岑彭归属大司徒刘縯属下,成为大司徒护军,跟随刘縯左右。

宛城战事,终于胜利结束。玄汉君臣,大摆宴席,犒劳立功大臣将士。

宴会上,司徒刘縯向更始帝请求,准备让汉军将士们略作休整以后,自己统率汉军南征军主力,迅速北上,援救昆阳汉军。

其他各路大军,则兵分几路,立刻北征,向东京、西京等地进发。

更始帝大喜,立即同意。

而此时,昆阳城里的汉军,面对数十万官军,还在苦苦坚守,并不知道宛城已经被汉军攻克。

4

在这以前,成国上公王凤统领的汉军北征军坚守的昆阳城池,被官军包围得滴水不漏,已经有好些日子了。

官军阵地,纵深数十重,营寨数百。官军阵地的战鼓,号角,声闻数十里。

汉军在守军主将成国上公王凤的指挥下,英勇抵抗,无数次击退官军的进攻。

然而守城汉军,在官军主力的轮番强力围攻之下,损失惨重,弹尽粮绝,渐渐不能够支持。

其时,昆阳守城汉军的将领和士卒,主要还是由原绿林军三部的班底组成,所以,对成国上公王凤是惟命是从。

守军主将成国上公王凤,见局势不妙,外援久久不至,开始绝望畏惧,心存后悔。

成国上公王凤,多次拒绝部下廷尉大将军王常、卫尉大将军张卬等部属汉将坚守城池的劝说,准备向官军主将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递上降书,请求归降朝廷。

廷尉大将军王常、卫尉大将军张卬等汉将,不愿意投降官军,一个非常愤怒不满,但忌惮成国上公王凤在汉军中的威望,不敢阻止。

而新王朝官军统帅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另有打算,皆一口拒绝了汉军主将成国上公王凤的祈求。

大将军严尤、秩宗大将军陈茂见此,忧虑万分,皆认为接受汉军归降最为有利。

秩宗大将军陈茂性格懦弱,资历稍浅,虽然明知不对,但明哲保身,也不敢据理力争。

于是,纳言大将军严尤,冒着再次触怒统帅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的危险,前往中军大帐,诚恳地提醒自己的主帅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道:

“两位大帅啊:

属下听闻《孙子兵法》有云:‘包围城市,一定要留个缺口。’

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动摇敌人的军心,引诱敌人放下手中的武器,放弃抵抗,减少进攻的阻力。

如今,我们的攻城大军,牢牢地包围着昆阳城池,叛军已经无路可走。

为了求生,叛军将士只有死守,苟全性命。

末将建议,或者接受盗贼的归降,或者命令我军将士有意识地在一个城门,留下一个缺口,给予叛贼一个逃跑的机会,让他们的部分守军逃走。

盗贼的部分守军仓皇逃走以后,不仅城里守军的兵力变得单薄,而且人心动摇,势必不能够长久坚持。

而逃走的叛贼,必然向南方逃去,归回他们的阵营。

这样的话,盗贼败兵,就会把盗贼失败的恐怖,带到宛城等叛贼的基地里,动摇他们的军心,最终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属下以为不战而能屈人之兵,此乃上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