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穿成反派赘婿的极品丈母娘 > 第159章 欣慰,大女婿的成长

第159章 欣慰,大女婿的成长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1

转眼就到了王莽帝皇三年(公元22年)。刘秀从京师太学回家至今,已经整整有四个年头了。

在这四年里,新王朝的最高领袖王莽,继续扮演着假仁假义、欺世盗名的角色,施行着复古改制的新政。

那时的四方边塞,新王朝与匈奴汗国等四方蛮族的矛盾更加激化,相互攻打,边塞骚动不宁。

新王朝国内,王莽对民众残酷地搜刮打压,对新贵们百般纵容。

新王朝越发政令混乱,没有一刻的安宁。货币混乱,社会动荡;黎民饥穷,灾害连连。

朝廷内外,危机四伏。生灵涂炭,民怨沸腾。

无辜无援的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骄奢淫逸的贵族富豪以及耀武扬威的大小官吏,也完全没有一点安全之感。

人人都惶惶不可终日,仿佛世界末日已经来临。

反叛的火种,早已经在天下各郡县不断地萌发,并开始四处蔓延,有星火燎原之势。

不仅仅是走投无路的贫苦百姓、流民、灾民纷纷沦为盗贼,四处抢劫求生。

就是小有资材的豪强大族,前朝刘氏宗室等,也纷纷结营自保,努力求存,组织武装,与官府和盗贼对垒。

2

刘縯、刘秀兄弟,因为当初都曾经在京师常安的太学学习过的缘故,眼界看法,与常人并不一样。

他们兄弟,当初曾经都是新王朝的士大夫里面,很认可王莽和他的改制的士大夫之一。

在刘縯、刘秀兄弟眼里,王莽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大奸大恶之徒,曾经还是他们心中兴利除弊的偶像。

虽然王莽有这样、那样的性格和品行问题,比如他刚愎自用,有些自以为是;甚至假仁假义,像个伪君子;他常常拼命地神化自己,维护他这个皇帝的威严,如此等等。

但在总体上,其实起初当政的王莽,还是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需要,锐意进取,大力改革西汉末年几位帝王的弊政,而获得了天下民心的支持。

最终,王莽依靠新兴贵族和大众的支持,凭借没有流太多血的宫廷政变,而夺得了汉朝廷的大权。

那时,王莽虽然违反了当时的礼教与皇权即位规则,但却顺应了当时天下的局势,满足了天下百姓的部分利益诉求,所以还是得到了人们的拥护。

王莽的改制,错在了只是一种城堡政治主导下的食古不化的革新。

那是一种由新的权贵阶层主导的,维护他们新贵小集团的根本利益的改制,而不是谋求天下大多数人利益的根本变革。

这样的改制改革,土地改制,释放奴婢,钱币改造等等,当然很难获得大多数官吏百姓的支持。

王莽一味地采取复古、崇古的对策,朝令夕改,也未能始终坚持他自己的正确改制方针和原则。

他实施的政策,也是混沌糊涂,没有注意改革的大节和节奏,以及轻重缓急,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不能够因时而变,根据现实状况,解决实际问题,顺应历史潮流和发展的总趋势。

王莽常常只是在一些枝梢末节上做复古的文章,在一些末梢枝节的官名、地名问题上纠缠不休,念念不忘恢复旧时的理想制度。

而王莽手下那些赖以帮助、协助王莽实施改革政策的官僚阶层,又是那样的昏庸无能,贪婪自私,腐朽无比。

官僚阶层拼命借所谓的改制改革,去掠夺大众的财富,扩张自己的利益和势力范围。

最终,王莽不仅损害和得罪了新旧贵族势力,而且使天下普通民众,因得不到新政的好处,而深受其害,对新王朝大生不满、怨恨和抗拒。

终于导致,王莽倾注全部身心的改制革新,以惨淡收场,功亏一篑。

3

刘縯、刘秀兄弟,只要一想起王莽新王朝,对朝廷最近发生的几件大事的处理,心里就愤懑不已。

这几件大事,最能够证明,掌握朝廷的新王朝大小官员们的无耻与昏聩,决策机构的漠然与冷酷,迟钝与无能。

作为新王朝最高决策者的王莽,他的颟顸与昏庸,处事食古不化,没有伟大的政治家的宽阔胸怀和宏伟的气魄的行径,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五月,长平观西岸崩裂,土石坠入泾水,阻塞河道,河水泛滥成灾,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新王朝文武官员,不仅不思治理水患,拯救百姓,居然为此事异口同声地向皇帝王莽祝贺,谄媚,认为《河图洛书》所言,“用土填水”,预示着匈奴汗国即将覆亡。王莽对此,居然是深信不疑。

王莽对泛滥区百姓的苦难置若罔闻不说,反而逆天行事,派军做进攻匈奴汗国的准备。

天凤三年(公元16年)十一月,翟义的党羽王孙庆,被官府捕获。

王莽居然不顾自己一贯以大儒自称,以仁义道德自居的面目,凶暴地命令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同下手,残忍地把王孙庆剖腹剥皮,挖出心、肺、肝、脾、肾五脏,解剖其尸体,“度量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其终始,云可以治病”,以警示那些叛逆者。

王莽的残暴与苛酷,没有宽容气度、狭隘卑贱的心理,更加激发了人们的愤怒与怨恨。

对待匈奴汗国等非汉民族的政策,王莽的新王朝又实行歧视与侮辱的政策措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