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穿成反派赘婿的极品丈母娘 > 第155章 出事,给样品做了手脚

第155章 出事,给样品做了手脚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1

这时节,已经是新莽地皇元年(公元20年)的秋季了。刘秀从京师太学回家,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

这一天,天公作美,新野天气晴朗,秋高气爽,阳光灿烂,是个难得一见的好天气.

但轻微的西北风吹来,还是带来些冬天即将来临的寒意,显示着老天的神威。

刘秀就着粮食座椅,背对着太阳,看了一会书,还是觉得身上有些凉意,不得不起来活动活动,晒晒太阳,暖暖身子。

2

陆陆续续又来了几个客人,订购了十数袋稻谷。刘秀眼前,只剩下几袋杂粮了,只等刘安把牛车赶回,给他们送去,就万事大吉了。

刘秀对于今天的买卖,已经是十分满意了。

还不到一上午的时间,几乎就把拉来的粮食,处理完毕了,怎么不让人高兴呢?

在阳光下,来回走了好几转,刘秀的身子暖和了许多。见刘安还没有回来,刘秀就蹲下身子,继续在粮食堆上坐下,拿起了简牍。

读着读着,刘秀有些心绪不安起来,怎么也集中不了注意力。

来回又走了好几转,他长吸了几口气,耐住性子,转身坐下,他索性放下简牍,想起心事来。

想着想着,刘秀的眉头紧锁,更加没有了读书的兴致,禁不住长吁短叹,忧愁起来。

刘安的那句玩笑话,勾起了刘秀的忧郁:

“如今,我是如此潦倒,如此窘迫,丽华还会记得我吗?我和丽华之间,还有美好的未来吗?”

想着想着,刘秀的眉头紧锁,完全没有了看书的兴致,禁不住长吁短叹起来。

3

也难怪刘秀会忧心忡忡,长吁短叹。

实际上刘秀担心忧虑的,不仅是刘秀一个人以及舂陵侯家族的窘迫遭遇。

当时已经动荡不安的天下局势,已经让刘秀这样的庶民百姓,忧心忡忡,有一种世界末日来临的感觉。

此时,虽然已经是地皇元年(公元20年)的下半年,一年一度的盛大佳节,中秋佳节也要到了。

可是,大新帝国全国各地,却没有一刻安宁。就连一向歌舞升平的大新帝国首都常安,也没有一丝喜气。内忧外患不断,让新莽帝国君臣,忧心忡忡,辗转反侧。

内忧外患不断,让高高在上的新莽帝国君臣,也是如坐针毡,坐卧不宁。

全国叛乱的局势,此起彼伏,越发难以控制。万千黎民百姓的生活,日渐困顿艰难。

被王莽一纸圣旨,剥夺了封地和爵位,土地田产的前朝刘氏皇族及其姻亲,数十万王侯家族子弟的日子,更是捉襟见肘。

前朝刘氏宗室贵族,几乎是家家入不敷出,日渐窘困,生活越发艰难,怨恨日益蔓延。

也许,只要出现一丝火种,就会让新莽帝国,燃起冲天大火,毁灭一切。

4

不仅仅是刘秀这个普通的小民,在为自己以及家族的生计,为自己以及家族的未来,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而且,常安(长安)城,王路堂里,大新帝国的最高至尊王莽,也是如坐针毡,忧心如焚,常常夜不能寐。

地皇元年(公元20年)八月中旬的一天早上,王莽早早地起床,脸上就满布阴云,愁容满面。

王莽没有一点心情进膳,耐住自己焦虑的性子,心事重重地等待着新的一天朝会的开始。

几天以来,王莽的心情,一直都很不舒畅,寝食难安,烦恼忧郁,茫然无计。

今天,王莽早早地起床,就一直在思考着朝会的议题。

王莽准备在正式朝会以前,预先与亲信大臣商讨一下朝会讨论的话题,听取亲信大臣的意见,以免到时君臣意见分歧,争论不止,顾此失彼,导致错误的抉择。

不多久,国师刘歆,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大司马董忠,前大司马严尤等亲信的三公大臣,都到齐了。

王莽紧张的心情,稍稍松懈了一下。

5

王莽见大臣们迅速赶到,焦虑不安的心情好了许多。他抖擞精神,咳嗽一声,清了清喉咙。

然后,王莽带着些疲惫,有些萎靡不振,中气不足地对亲信们开言说道:

“诸位爱卿,你们辛苦了,请各就各位。

近些日子以来,朕同诸君一样,一直为国事家事忧心,常常是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彻夜难安。

如今天下盗贼蜂起,流民,盗贼,日益增多,边塞动荡不宁,军民水深火热,改制困难重重,局势似乎有些失控,朕常常是如坐针毡,忧心如焚。

天下百姓,有谁知道,朕为国为家,常常是忧心忡忡,夜不能寐呢?

近些日子,面对天下流民、盗贼日益增多的窘迫国运,朕经常是殚精竭虑,苦思良策。

朕如此忧心忡忡,夜不能寐,一直在精心研读兵书,钻研圣贤典籍,苦思治国平叛的良策。

可是,天下臣民,有谁能够理解朕的苦心呢?

朕反躬自省,却一直都没有能够明白,为什么一个人微言轻,势单力薄,微不足道的卑贱寡妇吕母,为他的一个什么小吏儿子,伸张正义,就会弄得天下不宁,中原板荡呢?

诸位爱卿,面对帝国遭受的种种厄运,诸位爱卿,你们可有什么良策,能够帮助朕解决当前的危机呢?

诸位爱卿,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之臣,与帝国的命运休戚相关,请尽管直言,不要有什么忌讳。”

王莽微笑着,露出了一副虚怀若谷,诚心纳谏,谦恭克己的神态,对三公们和蔼地说道。

6

此时的王莽,已经有六十左右的年纪。他的嘴巴阔大,下巴微短,眼睛稍稍有些鼓出,露出一丝丝红丝,仿佛十分疲惫。

但王莽说话时,文质彬彬中依然带着一些不怒自威的神气,那一副十分干精的神态,让臣下们觉得,皇帝的精力非常旺盛。

“至尊陛下:

微臣以为,对付那些无知狂妄的盗贼叛逆,绝对不能够婆婆妈妈,心慈手软,必须以铁血和威严,才能够镇抚他们。”

年青的大司徒王寻,不假思索,猝尔言道。

大司徒王寻,身体修长单薄,肤色白净,只有四十岁左右的年纪,负责朝廷政事,兼管天下武备。

大司徒王寻,是大臣中的少壮派,王氏家族的杰出子孙,以晓畅军事,才能出众,办事干脆干练,很得王莽的宠信。

“大司徒大人年纪青青,见识短浅,不懂治国的深远谋略。”

大司空王邑,经验老道,一向对大司徒王寻后来居上,位居自己之上,有些不悦,出班反对道。

“陛下:

臣私下以为,好战必亡,应该剿抚为上。对盗贼流民一味高压,必然适得其反。

正如治理洪水,当以疏通流水为上,修筑堤坝为下,以免堰塞河流,引起更大灾难。”

大司空王邑,人到中年,比王莽的年纪稍小,身体虽然已经开始发胖,但依然健硕壮实,乃军旅出生的一代名将,如今位列大司空之职。

大司空王邑,也是王莽的至亲堂弟,王氏家族文武兼备的子孙,以文韬武略,战功赫赫,而深受王莽的信任。

“大司空,大司徒:

两位爱卿的建议,都非常在理。朕以为,再好的谋略,也需要顺应时机,因时而变才行。

回想年初正月之时,朕冥思苦想之下,突生一计,决定宣告大赦,以抚慰天下民心,安定天下。

那时,朕布告天下臣民,决定在天下进行大赦,更改年号,应合符命。

那时,朕根据太史王庚从前为朕推演的,大新三万六千年的日历,决定改本年的年号为‘地皇元年’。

朕特将宁始将军廉丹的称号,也改名为更始将军,以顺应符命,销解盗贼。

可是,如今看来,朕一心为民,安抚天下的举措,那些良苦的用心,效果似乎并不是十分明显。

小民愚昧鄙陋,愚钝无知,鼠目寸光,胆怯怕事。他们只能够看见眼前的利益,看不见朕的深谋远虑,甚至在心里暗自嘲笑朕的仁慈。

朕以为,只有在高压之下,他们才会各顾妻子儿女,作鸟兽散,不敢与朝廷为敌。”

王莽对两人的建议,不置可否,自顾自地自言自语,侃侃而谈道。

“那至尊的意思是?”大司徒王寻,被王莽模棱两可的话,弄迷糊了,突然问王莽道。

王莽没有回答,故作高深地对大司徒王寻笑了笑,忧郁疲惫的眼角边,满布皱纹,显得十分憔悴。

7

“大司徒大人聪明一世,为什么糊涂一时呢?

陛下慈悲为怀,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本来决定,尽心尽力地以仁慈去安抚百姓,希望那些愚夫蠢妇们,能够认清形势,浪子回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重归就业,恢复天下的安宁。

不想,盗贼匪徒们,却不能够理解陛下的善意。

他们得寸进尺,故技重施,再次玩起了玩火自焚,自取灭亡的把戏。

他们自以为得计,贼势越发猖狂。他们与前朝余孽勾结起来,大打心理攻势,炫耀他们的贼势,希望以此,来要挟朝廷,胁迫皇帝,恣意谋逆。

陛下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如今,陛下已经彻底看透了那些愚妄无知的盗贼匪徒们的伎俩,再也不相信盗贼匪徒们的谎言了。

为了天下万千善良民众的安宁,陛下怎么能够听之任之,姑息那些违法乱纪的亡命之徒呢?”

国师刘歆,口齿伶俐地向大家解释道。

“国师深得朕心,真是朕的萧何张良!”王莽微笑着,用欣赏的语气,赞扬国师刘歆道。

国师刘歆,已经有六十岁左右的年纪。他童颜鹤发,精神矍铄,说话有理有据,侃侃而谈。

国师刘歆精通星相算策,以足智多谋,计谋频出,深得王莽的心思,协助王莽,夺得朝廷大权,禅让登基,而名闻天下。

王莽引刘歆为知音,对国师刘歆的话,几乎是言听计从,甚至与刘歆结成了儿女亲家。

8

前大司马严尤,冷眼看着君臣的讨论,默默沉思,不发一言,脸上的忧郁和担心,更加明显。

严尤与王莽的年纪相仿,也有六十岁左右的年纪了。他办事果断,满腹韬略,多年前,曾经是王莽就学太学时的同窗好友。

前大司马严尤,因体恤民情,通达民意,善理政事,通晓军事,屡次阻止匈奴等蛮族对中原的入侵,安定朝廷边塞,而为天下百姓所称道,名满天下,号为名将。

王莽内心,十分钦佩严尤的军事才能和理政才干,曾经委任严尤担任大司马。

却因严尤不肯事事顺从王莽的心意,喜欢特立独行,而最终触怒王莽,被罢黜勒大司马之职,贬到北方边庭,担任讨秽将军。

严尤十分了解王莽的个性,听到王莽竭力赞扬国师刘歆,严尤立即猜到了王莽的心思,于是出班直言道:

“至尊啊:

臣以为,作为一个臣子,应当竭尽忠诚,匡正朝廷缺失。国师刘歆,却一味阿谀奉迎,迎合陛下的主张,此乃奸佞宵小之徒所为。

臣赞同大司空大人的意见,私下以为,一味高压,并不合适对付盗贼流民,对平定动乱极端不利。

陛下曾经下旨说,对付盗贼,要剿抚并用,以安抚为上。臣十分赞赏,由衷钦佩,以为圣明。

可是,微臣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大臣、官吏、将军,为了不悖逆陛下的心意,常常是以剿灭屠杀为上,哪里还有安抚之意呢?

如今全国各地的变乱,风起云涌。天下官吏百姓,皆失魂落魄,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陛下也殚精竭虑地筹划剿灭盗贼之策。

臣以为,分析盗贼萌生的深刻内因,还是官府暴虐,贪官污吏的苛酷所造成。

臣以为,还是应该釜底抽薪,治本为根,以减轻赋税田租,政治清明,惩治贪腐,安抚百姓,攻心为上,去镇抚百姓。

臣私下以为,还是应该以安抚为上,攻心为上,去瓦解叛民盗贼。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