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穿成反派赘婿的极品丈母娘 > 第126章 逐利,加盟代理招商

第126章 逐利,加盟代理招商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1

转眼间,就到了天凤元年(公元14年)正月。

正月佳节里,年近六十岁的王莽,也不得安乐,常常焦虑不安,甚至夜不能寐。

其时,新王朝内外交困的窘迫局面,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地方上贪官污吏的贪婪、暴虐行径,也越发猖狂,没有谁能够节制。

王莽努力思考并寻找着可以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安抚官吏百姓的措施,想尽千方百计,要保证新王朝的安宁。

“朕天授神权,只要朕亲自出马,镇抚天下,何忧叛乱不平,四海不靖呢?”

王莽只有信心满满地自我安慰。

“看样子,朕只有再次下旨,宣布大赦天下,巡视万民,才能够镇压反侧,安抚百姓啊!”

王莽性格躁动,既然已经心血来潮,决定巡视天下,于是就迫不及待地颁布圣旨,宣布巡视计划说道:

“布告天下万民:

如今,灾害不断,边塞不宁,朕十分忧虑,认为这是圣朝的恩德,还没有达到穷乡僻壤的缘故。

为了天下大计,为了黎民苍生的福祉,朕决定,从本年春季开始,朕将在每个季节的仲月,周游全国,抚巡万民,调查民情,安抚百姓,行巡狩之礼,安定天下。

朕要镇压反侧,考察民意,惩治贪官污吏,督察法律法规的落实,建立一个人人幸福,社会和谐,官民和睦的大同社会。

二月建寅时节,朕将正式开始,从京师长安出发,行巡游之礼。

特命令太官,负责准备,皇帝一行出巡所需携带的干粮和干肉等;

特命令内者令等,负责布置安排,朕一行出巡所需的帐篷床席等。

朕一行出巡,所经过的地方郡县、封国,各级地方官员,务必要讲究廉洁,不讲排场,地方官府也不要有什么供给,以免伤害朕爱惜百姓,体恤民情之意。

为了鼓励发展农业,朕东巡之时,必躬载耒,每到一县,都要耕作,以倡导春耕;

朕南巡之时,一定要亲自带锄,每到一县,都要除草,鼓励夏季的农事;

朕西巡之时,一定亲自带镰,每到一县,都要收割粮食,鼓励秋收;

朕北巡之时,一定亲自带拂,每到一县,都要收拾谷物,鼓励储藏。

朕一行,结束巡视之后,朕就在我们大新王朝国土的中心东都洛阳都城,居留落驾。

对胆敢违背圣旨,故意散布谣言,奔走鼓噪、触犯法纪的乱臣贼子,立即按军法惩处,严惩不贷。”

2

王莽的圣旨颁布,立即在文武大臣那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众新王朝公卿大臣,认真仔细地阅读王莽的圣旨以后,突然发现了其中的要领和奥秘,就在于诏书里最后谈到的两件大事,不禁大吃了一惊,惊诧不已。

大司马逯并,对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等三公四辅大臣们说道:

“哎呀,诸君,大事不好啊!

如果陛下,出京体察民情,发现官逼民反的真相,我辈臣子,岂不是会受到陛下的责罚惩处吗?

皇帝突然宣布,巡游全国之后,将在东都住跸,其中必有深意。

当初,在京师常安,就要人造谣生事,说皇帝陛下,打算迁都洛阳,引起人心惶惶。

如果陛下如今巡视之后,真的在东都住跸,不回西京,岂不是就会谣言成真,扰乱社稷了吗?

诸君,计将安出呢?”大司马逯并,惶恐不安地问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等三公四辅大臣们说道。

“大司马所见极是!

京师常安,乃帝国根本,牵一发而动全身,动摇不得。否则,必将危害社稷。

臣等只有想方设法,谏阻此事才对。”大司空王邑对大臣们说道。

“大司空大人所言极是!臣身为大司马,一定尽力向陛下谏阻此事。”

大司马逯并答应道。

3

以大司马逯并、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为首的三公四辅文武官员,于是纷纷上书皇帝,提出他们的反对意见,一致建议王莽,对巡视天下、迁都一事,一定要慎重其事。

大司马逯并上书皇帝,谏阻王莽道:

“皇帝陛下:

微臣等,都一向敬慕皇帝陛下英明睿智、孝顺仁慈和高瞻远瞩的决策。

往年,文母太皇太后圣体不安,皇帝陛下亲自供养侍候,连衣冠都很少脱下。

臣等发现,自从新近朝廷,遭逢文母太皇太后驾崩的丧事以后,皇帝陛下一直十分悲痛哀伤,下令减少饮食。

一直到了现在,陛下的身心憔悴,龙颜都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没有同往常那样神采奕奕,风采照人。

现在,陛下却颁布诏书,不顾自己春秋已高,身体劳累,宣布要一年四次,出巡天下。

臣等以为,这样做是万万不可的。

陛下巡游天下的路程,多达万里之遥。而陛下的年岁,又已经这样高,在巡游之中,恐怕不是仅仅吃一点干粮和干肉,就能够适应得了的。

臣等私下忧虑担心,恐怕陛下这样做,将不利于陛下的龙体健康和社稷的稳定,还有可能骚扰到天下的官吏百姓。

臣等恳请陛下,暂时停止这个计划,不要去全国巡行视察。

请陛下等待国丧期满,陛下的圣体安康,天下太平以后,再认真考虑,去全国巡行视察这件事不迟。

臣等对昊天上帝、祖宗神灵发誓,将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地安抚好全国百姓,恭敬认真地贯彻落实陛下圣明的指示,绝不辜负陛下的宠信。”

大司马逯并代表三公四辅进谏道。

4

实际上,文武大臣也都知道,王莽迁都的想法,不仅仅是心血来潮、一时冲动而已,而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深思熟虑。

见大司马逯并等三公四辅大臣固执己见,竭力反对,迁都阻力很大,王莽只好順水推舟,决定让步,于是重新下旨,安抚大臣们说道:

“感谢各位爱卿的提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