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穿成反派赘婿的极品丈母娘 > 第52章 送菜,与邻里搞好关系

第52章 送菜,与邻里搞好关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1

刘钦、刘良兄弟俩口中,一直唏嘘感叹,热烈谈论的皇帝,就是刘欣,后世所称的汉孝哀帝。

就在刘钦、刘良兄弟,闲聊朝廷政事不久,就到了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的夏季。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二十六日,志大才疏、疾病缠身的大汉皇帝刘欣,在未央宫白虎殿里突然驾崩,终年二十三岁。

刘欣一死,就树倒猢狲散,刘欣的外戚幸臣,纷纷遭殃,汉朝廷中央朝廷的形势突变。

2

刘欣字和,原为汉朝廷藩王定陶王。

刘欣原本是汉元帝刘奭的庶孙,汉成帝刘骜的侄子,定陶恭王刘康的嫡长子。

定陶恭王刘康的母亲,就是赫赫有名的傅太后。

汉成帝刘骜,是元帝刘奭的正妻皇后王政君之子,而定陶恭王刘康,是汉元帝刘奭的妃嫔傅昭仪之子。

汉成帝刘骜与定陶恭王刘康两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那时的大汉朝廷,还没有什么民选朝廷的概念,实行的是父传子的皇位继承制。

从继位的资格上来说,出生旁系的刘欣(哀帝),继位大汉皇帝,并不是非常名正言顺。

刘欣继位的合法性,在当时的大汉朝廷,就已经受到了官吏百姓的质疑和争论。

所以,刘欣登基以后,一直担心与大汉刘姓皇室血缘关系近的宗室侯王,篡夺他的皇位,而花很大的心血和心思,甚至不惜制造冤假错案,去加紧防备宗室侯王,篡夺他的皇帝之位。

但如果刘欣(哀帝)能够顺应民心,休养生息,革新弊政,任人唯贤,公正施政,也许能够赢得民心,获得当时的大汉官吏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不会过分地计较他继位皇帝的合法性问题。

然而,这个短命的皇帝刘欣,继位几年的所作所为,却令大汉百姓沮丧不满,令人愤怒疼惜。

3

汉哀帝刘欣,在定陶藩国之时,就亲眼目睹了自孝成皇帝刘骜即位以来,大汉朝廷中央王朝的权力,被王氏等外戚掌管,逐渐脱离皇帝掌控的严峻形势,心里深为痛恨,发誓改变这种处境。

及至登极,刘欣欲亲自掌控皇权。

于是,刘欣遂以各种借口,屡次诛杀和贬斥大汉朝廷著名的公卿大臣,驱逐外戚皇亲,想效法先祖汉武帝和汉宣帝的作为,加强君主的权威,以实现中兴汉室的雄韬伟略。

然而,刘欣在富贵中出生成长,年青幼稚,根本不知人生疾苦和理政要诀。

他不知道大汉朝廷的病根和弊病所在,并不通晓执政的要领,也不想触动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去锐意革新,兴利除弊。

他昏庸无能,任人唯亲,宠任奸佞,听信谗言,憎恨那些忠直廉洁,不肯顺从自己的能臣贤臣。

加之刘欣优柔寡断,性格柔弱,受到祖母傅太后多年的钳制,缺少决断的性格,以及他体弱多病,沉迷骄奢淫逸的生活,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处理国家大事。

结果,大汉王朝的国势,在他短短执政几年的时间里,不仅没有任何起色,反而更加急速地衰落了。

刘欣一心为私,任人唯亲,带头破坏汉朝廷规则,以巩固皇权,为家族外戚谋利为己任。

汉朝廷君臣,并不是像他们在圣旨章奏里,所口口声声号称的那样,以天下为公,以顺应民心为宗旨。

也难怪大汉朝廷的官吏百姓,会对刘欣怨怒交加,切齿痛恨,不断地用风言风语,来质疑他即位皇帝的合法性。

但这个大汉帝国的最高领袖,这个大汉帝国至高无上的君王,最后却也成为了历史上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

当然,并不是因为刘欣这个人是什么明君圣贤,为大汉帝国立下了什么丰功伟绩,或者是造福于一方百姓,而留下了美好的名声。

而仅仅是因为,刘欣是古代帝王中,一个臭名昭著的“同性恋”患者。

刘欣作为一个拥有了至高无上权力的大汉皇帝,本来应该是有无数的官吏百姓,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或者屈服于皇权的淫威,为他大肆歌功颂德的。

假如他能够有幸降生在当今的文明世界里,他当然也不会如此落寞,受人唾弃。

除了刘欣因为他自己手中拥有的无上皇帝权力,而可能受到人们的热捧,歌颂,膜拜以外,甚至他还会被那些追名逐利的阿谀奉迎之徒,称为圣帝,肯定还会拥有万千痴迷的粉丝,因为他天生具备了一种,超越一切明星的特殊潜力,那就是皇权!

这个历史上著名的同性恋君王刘欣,其实当初运气特好。

因为门第和机缘,刘欣天生拥有了掌控最高国家权利的优势,有希望得到臣民的青睐和首肯。

他甚至有可能,被誉为开拓进取的领军级先锋人物,或者是大师般的重量级人物。

遗憾的是,刘欣生不逢时,又坐错了自己的位置,不幸成为了大汉王朝一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却无所作为的昏庸帝王。

历史就这样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注定了作为君王的刘欣,只能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一个让无数无辜的庶民,为他的荒唐与昏庸,而殉葬牺牲的所谓圣君。

4

那时,刘欣即位后的那些荒唐可笑的施政措施,在大汉王朝全国官吏庶民的心中,当然也包括刘钦、刘良兄弟俩的心里,就成为了一件十分让人难以接受,内心极度排斥的东西。

刘欣(哀帝)少年之时,原本不好声色,还算一个熟读经书、文辞博敏的有志青年。

刘欣刚即位时,也曾经立志,做个像武帝、宣帝那样,有一番作为,造福百姓的有道明君。

哪曾想,刘欣刚即位不久,外戚傅姓家族(刘欣祖母族)、丁姓家族(刘欣母族),就与老外戚王姓家族(太皇太后王政君家族,即王莽家族)发生了激烈的权力纷争。

面对权力纷争,刘欣不知所措,彷徨不安,只知道依靠自己的外戚,来帮助他稳定和治理江山社稷。

在整肃王氏家族势力的斗争中,刘欣(哀帝)逐渐将自己总结的一些经验教训,奉为行动的纲领。

刘欣认识到自己身为皇帝,决不能像先帝汉成帝那样,让皇权大权旁落,必须政由己出,才能使自己不至于落到任人摆布的地步。

所以,即位之初,刘欣(哀帝)就贬斥了权高位重的大司马王莽,而任命自己的老师琅邪郡东武(今山东诸城)县人师丹,代王莽为大司马,辅佐朝政。

大司马师丹一上任,就立即顺应形势,革新弊政,向皇帝提出了限田、限奴的惠民、利民的革新措施,以利于朝廷赋税收入的增加,缓解社会危机。

大司马师丹,希望大汉朝廷,能够借助这些改革措施,缓和社会矛盾,拢系天下民心,使大汉王朝,逐渐摆脱衰落倾颓的厄运。

为了平衡各方利益,革新久已形成的弊病,经过群臣的讨论以后,大司马师丹就与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目光深远的大臣一道,制定出了具体的改革政策,即限制土地、奴婢数量的种种规定。

法令规定,诸侯王、列侯、公主、吏民,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诸侯王的奴婢,则以二百人为限;列侯、公主以一百人,普通吏民以三十人为限;商人不得占有土地,不许做官;超过以上限量的,田畜奴婢,一侓没收入官,由朝廷进行重新分配。

这个方案,既照顾到了天下无地或少地百姓的利益,也给了官僚豪族大姓以极大的优待。

但大司马师丹主张实施的这项改革措施,最终却还是遭到了那些把持朝政的,既得利益阶层的权贵们的竭力反对,坚决的抵制。

限田、限奴令一经发布,首先就遭到了皇帝的新贵丁姓、傅姓等外戚的竭力抗拒。

这些贪婪的新贵,宁愿大汉帝国灭亡,也绝不愿意对天下百姓,做出丝毫的让步和妥协。

刘欣(哀帝)对这一限田、限奴的革新诏令,也就最终没有力量,去加以大力的支持实施了。

限田、限奴革新的结局可想而知。

朝廷限田、限奴革新的诏令,最终就成为了一纸空文。

大汉朝廷不平、不公的土地、赋税政策,越发令天下穷苦百姓日益窘困,官吏百姓失望万分,怨声载道。

他们对当政者的贪婪,无耻,越发怨恨,渴望改朝换代,以换来新的转机。

穷苦无地的百姓,悲苦的奴婢们,反抗暴政,背叛苛酷主人的心思,也油然而生。

刘欣(哀帝)在驱逐了以大司马王莽为代表的王氏家族的权臣以后,皇权开始巩固。

这时的财政越发捉襟见肘,刘欣也更加意识到了土地改革的迫切和朝廷面临的巨大阻力。

可是,他最后实际去做的,却只是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去维持已有的利益格局,并不打算做大的变革,以免得罪那些新旧权贵家族,导致皇位的不稳。

在这个思路的引导之下,刘欣开始大肆宠爱**董贤等新贵佞臣,竟然把国家大事,统统交给这个年纪轻轻,没有任何理政经验,但深受自己宠爱和信任的大司马董贤,去处理。

刘欣(哀帝),大司马董贤君臣,对国事不思变革,满足于得过且过的日子,致使大汉王朝的朝政,越发混乱腐朽,荒唐无知的政策法令,层出不穷。

天下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加没有希望,更加无所适从,怨恨丛生。

善良的大汉百姓,把国泰民安,生活幸福美满的幼稚可笑的希望,寄托在一二贤明的权贵,或英明的君王身上的举动,最终就只有以失望告终了!

到了最后,作为一国之君的刘欣,不仅没有带头,去支持大司马师丹等人设计的变革措施,而且作为一国之君,他甚至自己带头,去公开破坏朝廷制定好了的法令规矩。

作为一国之君的刘欣,自己就违背朝廷制定的法令,竟然一次性地赏赐给了自己最宠爱的**董贤,两千顷的土地,是汉朝廷制定的限田令最高额度的近七十倍。

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

朝廷制定的限田、限奴婢令,最终不仅成了一纸美丽的空文,还成为了戕害百姓的毒药和利器。

朝廷制定的限田、限奴婢令,不能够顺利实施,让普通官吏与黎民百姓,更加不满和怨怒。

下层百姓,深深感觉自己受了汉朝廷君臣的欺骗与愚弄,更加痛恨上层统治者的欺诈、贪婪与无耻。

除了限田、限奴婢的法令之外,刘欣(哀帝)还下达了一系列的革新的诏令,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汉朝廷。

从表面看起来,那些法令,都极具欺骗性,都是那么的冠冕堂皇,美丽迷人,具有大汉梦的特色。

如废除任子令和诽谤欺诋法,罢乐府,禁郡国献名兽等等法令。

但这些旨令,最后全都成为了纸上谈兵,或是海市蜃楼一类的东西。

是给渴望土地,渴望自由富裕的农民、奴婢画的一张饼,根本无法充饥。

最终这些美好的旨令,都成为了一纸空文。大汉朝廷仅有的一点威信,也丧失殆尽了。

从此以后,下层百姓就再也不相信,以刘欣为代表的大汉朝廷君臣,所宣扬的那些所谓的善政了。

刘欣(哀帝)空有治国之志,却无治国之才,使大汉帝国战车的车轮,加速向深渊滑去,无人能够阻止。

5

作为一国之君,刘欣一生,最终无所作为不说,还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同性恋患者,上演了‘断袖之癖’等等令人作呕的丑闻,饱受天下黎民百姓的指责和诟病。

刘欣(哀帝)几乎天天与宠爱的董贤等,鬼混在一起,甚至与董贤夫妻同床共寝。

如果说,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刘欣(哀帝),宠爱**董贤,还只是刘欣作为一个皇帝的私生活的话,文武百官及百姓们,大可睁只眼闭只眼。

但作为最高领袖的皇帝,刘欣却公开废弃破坏大汉朝廷制定的律令规矩。他任意地赏赐董贤等宠臣大批的田地,带头违反限田令等朝廷的各种法令法规。

作为皇帝的他,不仅使大汉朝廷的政令法律,成为了一纸空文,而且他的轻率无知的举动,严重损害毁灭了朝廷的信用和权威。

令全国臣民最为愤愤不平的是,刘欣(哀帝)任人唯亲,把朝廷的官职,任意地授予自己亲信的佞人亲人。

**董贤,除英俊,漂亮,贪婪,善媚以外,其实并无真正本事。

可是,他年纪轻轻,却位居大司马,大将军等三公之职,令天下贤人,对这些窃国大盗们,无不深恶痛绝。

吹嘘拍马,阿谀奉迎,就成为了大汉朝廷上下,最为壮观的一景。

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为民,为国做事谋利的人,反而大受奸佞之徒的打击,得不到正常合理的升迁,享受应有的利益。

长此以往,谁还愿意兢兢业业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地为民谋利,为大汉朝廷办事呢?

刘欣(哀帝)在位末年时,体弱多病,更加慌于政事管理,就连先皇汉武帝的陵寝,也被天火烧毁。加上天灾频频,民众苦不堪言,人民怨声载道。

上天的警告,民众的怨怒,刘欣(哀帝)却熟视无睹,置若罔闻。

6

到了最后,刘欣(哀帝)终因贪色纵情,身子掏空而死,年仅二十三岁。

天下百姓私下里纷纷传言,刘欣(哀帝)和汉成帝刘骜类似,都是死于服用春哥过量。

当刘欣(哀帝)于元寿二年(公元前一年)驾崩之时,大汉朝廷已经是日暮西山,摇摇欲坠。

中央皇室的权力,也更加衰退。朝廷大权,又再次滑落到了以太皇太后、王莽为首的外戚王姓家族之手。

就这样,大汉帝国的仁人志士,只有眼睁睁地看着,由于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两代昏君的胡作非为,王家、冯家与傅家、丁家等外戚豪强的明争暗斗,争权夺利,而让大汉帝国的战车,加快速度,向坠落的悬崖边飞奔而去。

7

太皇太后王政君,得到刘欣驾崩的消息以后,亦惊亦喜,暗中积极准备。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二十六日,刘欣驾崩的当天,太皇太后王政君,率领自己的亲信侍从胡逊、胡宝宝等一大帮子人,迅速驾临皇帝居住的未央宫。

太皇太后王政君亲自动手,收走了皇帝的玉玺和绶带,接管了皇帝的权力。

收走皇帝玉玺和绶带的太皇太后王政君,脸色阴沉,心里忧郁不安,没有显露出一点喜气。

太皇太后王政君,抑制住自己的悲伤,做好恰当的安抚布置以后,迅速地回到了长乐宫里。

接着,太皇太后紧急颁布懿旨,召见大司马董贤,前来长乐宫,协商皇帝后事的处理问题。

二十三岁的大司马董贤,接到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召见旨意以后,内心顿时恐惧不安起来。

大司马董贤,立即忐忑不安地前往长乐宫,去拜见太皇太后,接受太皇太后的懿旨。

太皇太后一眼看见,在东厢里惴惴不安,等待接见的大司马董贤,不禁有些怜惜起来。

脸皮白净,面貌英俊,还没有脱掉一脸稚气的大司马董贤,双眼通红,哀伤不已,就像那狂风中的残花落叶。

太皇太后所问的第一句话,就令大司马董贤,越发惶恐不安起来,不知究竟如何去应对太皇太后的询问。

太皇太后王政君挥手,让董贤进来坐下,然后态度和蔼地询问董贤,有关皇帝丧事的处理问题道:

“大司马啊,皇帝突然驾崩,哀家十分悲伤。

臣民百姓也哀痛惶恐,帝国不宁。

大司马权高位重,身系社稷安危。

请问大司马大人,你有什么想法,打算如何去料理皇帝的后事,安定朝廷,抚慰万民啊?”

大司马董贤年轻幼稚,见识短浅,经验才干不足,当初完全依靠刘欣的宠信璧爱,而登上大司马高位,并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也没有能够应对危机的韬略。

实际上,大司马董贤,也从来就没有经历过,亲自负责,独自去处理皇帝丧事等国家大事的经验。

一听这话,大司马董贤越发忧惧,内心惶恐不安,顿时手足无措起来,脸色变得煞白。

大司马董贤心里无数,根本就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回答太皇太后的问话。

董贤只有脱下自己的官帽,惊慌失措地向太皇太后谢罪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臣年轻不懂事,没有处理皇帝丧事的经验,还请陛下多多教诲。”

看着大司马董贤可怜兮兮、一筹莫展的样子,太皇太后的同情和怜悯更加强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