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穿成反派赘婿的极品丈母娘 > 第37章 等级,真是商业奇才

第37章 等级,真是商业奇才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1

樊重与女婿济阳令刘钦的忧虑不安,并非无中生有,也不是空穴来风。

翁婿俩也并不是在杞人忧天,无病呻吟。

他们热烈交流谈论的,更不是一些危言耸听的话语,而是万千大汉官吏百姓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这一年已经是刘欣登基继位的第二年,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了。

翁婿俩都非常清楚汉朝廷的严峻现实。

这时,大汉朝廷的朝政,越发混乱腐朽。

君臣,豪族大姓之间的矛盾冲突,新贵与老权贵之间的争权夺利,也越发加剧。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

大汉王朝的各级地方官吏,豪族大姓们,也纷纷效仿上层官僚和大贵族,越发贪婪无度,腐败颟顸,充分显露出了嗜利贪婪,无耻狂妄,荼毒生灵的本性。

当初充满勃勃生机、一片进取祥和的大汉王朝,如今保守僵化,死气沉沉,步入了加速腐朽倾颓之境。

2

大汉朝廷外戚与宗室,各大家族之间,地方豪族之间的争斗倾轧,强取豪夺,日趋白热化,公开化。

以皇帝刘欣,皇帝祖母傅太后为首的傅家、丁家外戚,依仗手中掌握着的皇权的魔杖,不再将以太皇太后王政君为首的外戚、刘氏宗室和其他皇亲国戚,看在眼里。

以皇帝祖母傅太后的丁、傅两大宗族为首的新权贵,和以太皇太后的王氏家族为首的老权贵,大汉宗室之间,各大豪族大姓之间的明争暗斗,争权夺利,愈演愈烈,越发变本加厉。

新旧权贵也越发骄横奢侈,胡作非为。

违法乱纪,徇情枉法的事件,层出不穷,激起了大汉百姓的公愤。

以丁、傅两大宗族为首的新贵,不仅一致对外,极力排挤和打击其他家族异己者,拼命维护皇帝的权威和新贵家族的利益,而且就是在他们傅家、丁家阵营的内部,为了权利利益,也是内斗严重,争吵不休。

大司马傅喜,一向为人正直,做事公正无私,谦恭节俭,因饱受百姓爱戴,而名闻天下,是傅氏家族少有的头脑清醒,没有被权势冲昏头脑的人。

但大司马傅喜,秉持公正团结,一心为国的所作所为,却不受傅太后待见,逐渐成为了丁、傅两大宗族新贵们的眼中钉。

丁、傅两大宗族的掌舵人傅太后和皇帝刘欣,对大司马傅喜,是越来越看不顺眼,决心借机会搬掉他。

大司马傅喜,也早就看出了掌权人物皇帝和姑姑傅太后的心思。

为了避免家族纷争,伤害国家,大司马傅喜一心一意地保持谦虚退让的秉性,力求低调做人,公正做事,避免与皇帝和姑姑傅太后发生公开冲突,以免危害家国。

但大司马傅喜的不懈努力,却于事无补。

3

一天,刘欣在白虎殿议事堂,召集大司徒孔光、大司马傅喜、大司空朱博等朝廷三公,紧急磋商国家大事。

君臣正讨论到要紧之处之时,突然,刘欣祖母傅太后,带着侄儿傅迁等亲信随从,不顾宫廷侍卫的阻拦,急慌慌地闯进了未央宫白虎殿的议事堂里。

刘欣及三公们,一见祖母傅太后带着一大帮子人闯进大殿来,皆大吃一惊。

看见祖母傅太后一行肆无忌惮地闯进来,刘欣就有些胆怯心虚了。

刘欣态度殷勤,急忙吩咐亲近侍从小黄门肉墩道:

“肉墩啊,速给太后陛下看座。”

傅太后刚一坐下,就立即无礼地打断了皇帝与三公们商讨的话题。

傅太后旁若无人,自顾自地对着孙儿刘欣,大声地抱怨了起来道:

“陛下啊,听说你正与三公们正在商谈国家大事,哀家也来凑凑热闹。

陛下啊,你已经登基好几年了,为什么还是没有君王的样子,做事优柔寡断,人云亦云,没有一点自己作为君王的主见呢?”

祖母傅太后以挖苦讽刺的语气,声色俱厉、盛气凌人地当着三公大臣,训斥自己的孙子刘欣道。

“哀家老朽的人了,多次向陛下要求,能够享有与太皇太后一样的尊贵名位,陛下却一直不能够做出决定。

陛下是担心忧虑什么呢?

这点小事,为什么陛下却也如此没有主见、没有见识呢?

哀家不过是希望,百年之后,能够有一个心灵安慰,这点小事,陛下却也无法为哀家办到。

陛下啊,你作为一国之主,竟然连这区区一点小事,都无法办到,还能够成就什么大事呢?

陛下还称得上是威慑四夷,说一不二,言出必行的大汉皇帝吗?”

祖母傅太后不留情面地当众大声训斥孙子刘欣道。

刘欣一听,一阵恼怒,顿时羞愧无地,觉得在三公面前大失面子,脸色顿时变得绯红。

三公大臣清楚傅太后蛮横无理的秉性,也都用厌烦、愤怒的表情,看着骄横跋扈的傅太后,不发一言。

“太后陛下啊,不是朕舍不得这个尊贵称号,而是朕担心这样做,会坏了大汉朝廷历来的规矩啊!

如果朕为了亲属私情,如此带头破坏朝廷的规矩原则,那天下官吏百姓,会如何看待朕呢?怎么要求他们,去遵守朝廷的规矩王法呢?

朕担心天下官吏百姓,都会指责朕偏袒私亲,荒废朝廷礼仪规矩。”

刘欣面红耳赤,竭力忍住无名怒火,小心而又耐心地向祖母傅太后解释道。

“太后陛下啊,皇帝做得很对!

作为天子,号称民之君父,就要有一秉大公,以天下为重之心,公正地处理私事国事,不能够为了个人的私利偏私,就舍弃朝廷礼制,荒废天下至公的原则。

如果上梁不正,下梁必歪,长此以往,上行下效,必将危害朝廷威严,伤害皇帝一诺万斤的信誉和公正无私,不偏不党的美德。”

傅太后的侄子-前右将军、大司马傅喜,为皇帝辩护解释说道。

大司马傅喜,也十分反感傅太后的无礼要求,见刘欣窘困,急忙大着胆子,上前替皇帝解围。

听了大司马傅喜为皇帝辩护的话语,傅太后更加不高兴了。

傅太后的火气,正无处发泄,立即借题发挥,对着大司马傅喜咆哮了起来:

“傅喜,你这个老不醒事的家伙!

皇帝陛下年青不懂事,办事不力,都是像你这个大司马一样的老东西,在从中坏事误事。

哀家想得到与太皇太后一样的尊贵名位,不过是一个虚名而已,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哀家不过是希望,百年之后,能够享有与先皇生则同裘,死则同墓的资格。哀家又有什么错呢?”

大司马傅喜,见傅太后发怒,急忙向傅太后道歉,诚恳殷勤地向傅太后解释说道:

“太后陛下息怒!

不是臣故意在从中坏事,要故意惹太后陛下生气。

臣听说,历朝历代的君王行事,必定遵守一定的规矩原则。

如果手握大权者,肆意改变规矩原则,自行其是,势必让大家无所适从,不知所以。

上行下效,从而让朝廷的规矩原则失去了应有的威严和尊严,大家都会把规矩原则,圣旨王法视若儿戏,没有谁愿意去认真遵守执行。

如此,则天下混乱,必将覆灭。

依照大汉的礼制原则,上下尊卑有别。

朝廷的太皇太后与藩国的太后,是有地位尊卑高下的区别的。

这是自古以来立下的规矩,也不是皇帝陛下今天故意要这样做。

皇帝陛下坚持礼制原则,也是遵守祖宗先例和训示的老规矩,是为了维护大汉的千秋基业的稳定。

如果皇帝陛下带头破坏规矩,破坏礼制原则,岂不是会天下大乱,让天下百姓,无所适从,侮慢傲上了吗?

太后陛下一直眷顾皇帝陛下,爱之过甚。

既然太后陛下也说,这不过是一个虚名,陛下何必斤斤计较这些小事,让皇帝陛下难堪,心里难过呢?”

傅太后冷笑几声,似乎对大司马傅喜的谏言不屑一顾,充耳不闻。

大司徒孔光、以及已经被朝廷免掉大司空职务的老臣师丹,也打破沉默,赞同大司马傅喜的意见道:

“太后陛下,大司马大人说得很对!

按照朝廷一直以来坚持的正统原则,太皇太后与封国太后,的确应该有所区别,并不是陛下有意歧视太后。

如果没有上下尊卑之分,怎么符合三纲五常的圣人之道呢?

太后陛下坚持这样做,的确是违背了朝廷的宗法制度和祖宗规矩,绝对不可以这样实施。”

只有大司空朱博,不发一语。

傅太后听后,更加怨愤不已,大骂三公道:

“你们这些老家伙,迂腐可笑,酸不溜秋,一点不知道变通,教唆陛下与哀家作对。

时异则事异。

规矩都是人定的,怎么就不能够加以改变呢?

陛下是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皇帝。

君无戏言,君令如山。陛下说的话,就是法令就是规矩!

陛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谁人管得着呢?”

傅太后不顾三公老臣的感受,再次对着孙儿刘欣等,大声咆哮。

傅太后愤恨大司马傅喜胳膊肘外拐,不帮着自己,转过身子,再次指责起孙子刘欣和大司马傅喜的过错来:

“陛下啊,这些事情处理不好,都是你和傅喜这个老家伙的过错。

陛下啊,你连朝廷三公这些老家伙都管不住,还怎么去管什么天下人呢?

哀家早就已经知道,你这个大司马舅舅傅喜,不是个什么好东西!

他是我们傅家的人,居然也不顾一点亲情,也联合三公臣僚这些老朽,给哀家难堪,与哀家作对。

陛下啊,你一直十分尊敬信任你这个大司马舅舅,巴心巴肝地重用他。

可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还不如一个外人呢!

哀家怎么能够容忍,我们傅氏家族里,出现大司马傅喜这个老贼这样的吃里扒外,不知好歹的东西呢?”

傅太后怒不可遏地当着皇帝和三公,没有顾忌地大骂大司马傅喜道。

大司马傅喜十分了解姑姑傅太后的脾气,听了傅太后的话以后,尴尬羞愧不已。

他只有陪着笑脸向傅太后赔罪,不敢大声啃气。

刘欣唯唯诺诺,更是不敢吱声反对祖母。

他只好厚着脸皮,陪着笑脸对祖母傅太后说道:

“太后陛下见教的极是。太后陛下,你老先下去歇息歇息吧!不要气坏了身体。

朕如今正与三公们,讨论土地分配的国家大事呢!

这些家事,我们以后再谈好不好呢?

朕答应太后陛下,等朕一有空闲,就会与舅舅们好好地交流交流,妥善处理太后提出的要求的。”

此时的刘欣,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见祖母傅太后依然不依不饶,刘欣表情尴尬,沮丧不已。

他小声地嘀咕着,对着祖母傅太后打起了悲情牌:

“太后陛下啊,你可知道,朕的难处呢?你能不能不给朕添乱呢?

如今国事维艰,诸事不顺。

朕处理国家大事,常常是心力憔悴,求死不得,求生不能,了无生趣。

朕殚精竭虑地为国事家事操劳,常常是寝食不安。

可是,却没有一个亲人,没有一个大臣,能够理解朕的苦心,为朕分忧。

太后陛下啊,你应该知道,朕的难处,朕怎么能够违背朝廷大臣的正当议论呢?

陛下你这样苦苦地逼迫朕,不是损伤了朕的威望了吗?

朕当这个皇帝,还有什么意思呢?

要是陛下实在对朕不满意,你就像霍光大将军当年废弃昌邑王一样,也废了朕吧!

反正,朕当这个皇帝,也没有什么乐趣。朕还不如在定陶时候那样,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陛下啊,哀家并不是想逼你!”

见孙子刘欣可怜兮兮的神态,傅太后有些不忍心。

她的语气稍稍舒缓了一些,“哀家只是求求陛下而已。”

“那好吧!朕理解祖母的心思。

太后陛下啊,朕是你一把屎,一把尿,一手抚养长大的嫡亲乖孙子。

朕什么时候,忘记过太后,亏待过太后陛下呢?

太后陛下啊,你还是回宫去休养吧!

朕与三公商议土地改制的大事,还没有一个结果,莫因为皇家私事,误了朝廷大事啊!”

刘欣顺水推舟,说服祖母傅太后道。

“好吧!乖孙子!哀家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

既然陛下答应了,哀家就下去了,不影响陛下商谈大事了!”

傅太后的心,稍稍软了一些,没有顾上三公大臣们的感受,见刘欣再次委婉逐客,只好带着侍中傅迁等随从,怒气冲冲地走了出去。

4

祖母傅太后大闹朝堂以后,刘欣更加左右为难,不知所从。

刘欣遂决定,采取拖延战术。

刘欣东磨西拖,一直将祖母傅太后屡次提出的想拥有尊位这件事情,拖延了一年多时间。

祖母傅太后,一次次的失望,更加等得不耐烦了。

一天,刘欣举行朝会结束,傅太后便下旨,将刘欣召进自己的寝宫里责问。

傅太后再次大发雷霆,声色俱厉地申斥孙子刘欣道:

“陛下:

哀家多次求你完成这件小事,你都推三阻四,不肯让朕舒心。

陛下你贵为天子,富有天下,难道你连哀家这个即将入土的老太婆的点滴要求,也不能够满足吗?

难道哀家生前希望,获得一个尊贵的名号,死后能够在地下瞑目,就这么难吗?

陛下啊,你优柔寡断,被臣属钳制,哪里像一个特立独行,英明果断的皇帝呢?

你瞻前顾后,如一个婆婆妈妈的小女人一般,处处受大臣的制约牵制,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缺乏做事的魄力,皇帝还是不当为好。”

傅太后骂刘欣道。

刘欣恼怒不堪,又不敢顶嘴,继续用上拖字诀,敷衍祖母傅太后道:

“请太后陛下不要着急!

太后陛下凤体健康,精神奕奕,风采依旧。难道太后还拖不过长乐宫那个老太婆吗?

太后陛下,你误解孙儿了啊!

哪里是朕没有魄力啊!实在是那些老朽的三公大臣们,迂腐固执,不肯像朱博大人那样听话,接受朕的意见。

朕答应太后陛下,一定会想尽千方百计,尽快满足太后陛下的要求的。”

刘欣信誓旦旦,再次坚决地向祖母傅太后保证道。

像这样的许偌,刘欣已经不知道说了多少次。

傅太后见刘欣一直不肯答应,心里的失望,也越发强烈,愤怒也与日俱增,斥责孙子道:

“都是陛下有理!

陛下是皇帝,哀家不过是一个快要死去的老妇人而已,你不答应哀家,就算了吧!

总有一天,你那死去的老爹,会帮助哀家,管教管教你这个不肖子孙的。”

傅太后带着些无奈的恨意,诅咒孙子刘欣道。

到了后来,从小时候开始,就一直依恋着自己的祖母傅太后,与祖母傅太后相依为命,对祖母带着愧意的刘欣,开始与祖母若即若离,甚至到了,非常害怕见到自己的祖母傅太后的地步了。

5

到了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的年初,刘欣祖母傅太后的年纪,也越来越大。

傅太后与太皇太后王政君地位平起平坐的要求,也更加强烈,对孙子刘欣的逼迫,也越来越紧。

刘欣实在躲不过去了。

迫不得已,刘欣只得对祖母妥协。

他开始认真思考,这个如何满足祖母心愿,安抚祖母傅太后的棘手问题。

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正月新年佳节刚过,刘欣再次下旨,颁布贬谪令。

刘欣把不顺从皇帝心意,提出反对给傅太后加上尊位意见的那些大臣,统统予以免职。

“但愿朕免掉这些大臣的举措,能够杀鸡骇猴,让大司马(傅喜)舅舅受到一些影响和触动,以改变大司马舅舅的初衷,满足祖母多年的心愿。”

刘欣暗中祈求道。

然而,掌控朝廷实际权利的大司马傅喜,他的脑袋似乎始终是一根筋。

大司马傅喜,依然始终不肯顺从傅太后的意愿,不同意给予傅太后尊贵的称号。

刘欣两头受气,心里非常失望,感到十分恼火。

恰在此时,大司空朱博出手相助,拯救了刘欣。

6

当时,接替被免职的大司空师丹,担任三公之一大司空的是朱博。

朱博,字子元,长安杜陵人。

朱博不仅很有才干,而且恭顺听话,善于与人相处,久在官场,善于见风使舵,迎合上峰的心意。

在短时间内,朱博就脱颖而出,赢得了新君刘欣和傅太后的欢心和信任。

刘欣和傅太后对朱博非常宠信,把朱博看做股肱之臣,非常看重。

朱博见君王信任,越发雄心勃勃,希望有所作为,对兴利除弊有所裨益。

7

朱博虽不是出生于平民之家,但年青之时,他的家道已经中落,家里已经非常贫困。

迫不得已,朱博只好到县里去供职,当了一个小小的亭长。

朱博多才多智,而且言谈幽默,为人友善。

虽然亭长的职务很低,况且自身家境贫寒,但非常喜好结交各种朋友,家里常常是高朋满座,宾客满门。

后来,朱博累积业绩,逐渐升迁为县功曹一职。

朱博继续以节俭清廉,刚直仗义,喜爱交游而闻名长安杜陵。

当时,大汉朝廷著名的官宦士大夫子弟,前将军萧望之的儿子萧育、御史大夫陈万年的儿子陈咸等,因为是公卿子弟又才能显著学识渊博的缘故,而天下闻名,为京师官吏百姓所敬仰推崇。

朱博虽出生寒门,但依然不卑不亢地主动和萧育、陈咸这些官宦士大夫子弟交往。

彼此之间,相处十分友好,没有隔阂。

后来,陈咸开始出仕,到朝廷上做官。

依仗家族的势力和影响,陈咸一路顺风顺水,逐渐升迁,后被皇帝任命为御史中丞之职。

不料不久,大祸突然发生,陈咸陷入了一场案件之中。

身为御史中丞的陈咸,一次不够小心,在无意之中,泄露了宫禁之内的话语,而触犯了皇家法律,被关进了诏狱之中,等待审判。

这时候,众人见到陈咸遭祸入狱,统统唯恐避之不及,生怕引火烧身,遭来飞来祸事。

而朱博得知友人陈咸遭祸以后,待陈咸依然如故,既没有嫌弃抛弃陈咸,更没有对陈咸落井下石,还想尽千方百计,欲拯救好友陈咸。

当时,朝廷官员都认为陈咸的案情非常严重,仇家也趁机落井下石。

因此,陈咸多次被有关部门的官吏严刑拷打审问,伤势很重很重,一度生命垂危。

为了拯救自己的好朋友陈咸,朱博干脆辞去了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官职。

朱博多次秘密潜行,前往廷尉府中,偷偷地前去,刺探陈咸的案情情况,寻找援救陈咸的机会。

不久,朱博终于抓住了一次机会。

朱博伪装成一个医生的样子,为犯人医治,偷偷地混进诏狱,终于得以见到了朋友陈咸。

与陈咸细细交谈以后,朱博终于完全了解了陈咸所犯罪行的缘由。

朱博深深为陈咸不平,认为朝廷对陈咸的惩罚,不应该如此严厉。

出了诏狱以后,朱博立即仗义执言,上亲启密奏,上书朝廷为陈咸申述。

皇帝阅罢朱博上书,认为言之有理,遂下旨,重新审核陈咸所犯的罪行。

最终,陈咸终于得以减轻了刑罚,免去了死罪,出狱养病。

陈咸免罚出狱以后,对朱博的侠义行动十分赞赏,常思报答。

朱博也因为拯救朋友陈咸这件事,正气侠义的名声在天下显扬。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