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穿成反派赘婿的极品丈母娘 > 第23章 开除,有眼不识泰山

第23章 开除,有眼不识泰山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1

第二天一早,举行例行朝会。

大臣们一到齐,就看见皇帝脸色阴晦,闷闷不乐,暗思不妙。

果然,刚刚宣布朝会开始,皇帝就迫不及待地怒气冲冲地询问大臣们说道:

“诸位爱卿,诸位将军:

如果朝中有一位大臣,背叛自己的主子,违背朝廷的有关规定,将自己的亲启密奏,四处传播,以彰显主子的过失,炫耀自己的才干。你们对这位大臣的所作所为,究竟有什么看法呢?

诸君细细说来,让朕听听!”

诸位将军和宫廷官员,已经听到了大司空师丹泄露奏章内容的传闻。

一看刘欣咄咄逼人的声势,大臣们就知道皇帝大声斥责的大臣究竟是谁了。

于是,大臣将军们察言观色,一个个见机行事,纷纷转向,异口同声地附和丁、傅两家子弟,对大司空师丹的弹劾和指控。

黄门郎董贤,抢先出列,回答刘欣说道:

“陛下:

忠臣不会泄露自己对君王的劝谏,显示自己的聪明。大臣奏事的内容,不应该轻易泄漏,这也是历朝历代流下的规矩。

大司空师丹,为了显示自己的贤明,故意将上书皇帝的奏章泄露,暴露陛下的过失,是犯了大不敬之罪。

臣私下以为,应该立即将大司空师丹马上免职,交付廷尉,严肃治罪。”

刘欣听了董贤所奏,大喜,立即批准黄门郎董贤的建议说道:

“董大人言之有理。治理国家,应该公正公平,不因私废公。

大司空大人虽然是朕的师傅,朕也不能够因为私人情义,而徇情枉法,乱了朝廷规矩,伤害社稷大计。

就按董大人所奏,着即将大司空师丹,交付廷尉审理,追究泄露宫廷机密的罪责。

好了,既然诸君没有异议,今天的朝会,就暂时讨论到此,散朝。”

刘欣见大臣沉默不语,害怕有人为师丹说情,再生波折,急忙吩咐散朝。

大臣们都知道师丹被贬,实际上是触怒了皇帝和傅氏、丁氏家族权贵。

大臣们皆事不关己,个个明哲保身,没有人为师丹说情。

见皇帝亲自发下圣旨,处理大司空师丹,廷尉当然不敢客气。

于是廷尉进行审判,弹劾大司空师丹,犯了大不敬之罪,上报皇帝,建议皇帝严厉处置。

2

弹劾大司空师丹的事情,正在君臣的商讨之中,刘欣还未做最后裁决。

就在此时,刘欣担心的说情出现了。

给事中博士申咸、炔钦,为人正直,讲究实事求是,敢于仗义执言。

给事中博士申咸与博士炔钦交谈说道:

“给事中大人,我认为在这件事情上,大司空大人实际上是冤枉的。

大司空大人之所以被冤枉,实际上是因为筹划土地改制国策,禁止买卖奴婢,触犯了权贵利益。

皇帝陛下勃然大怒,不过是是借题发挥,欲制造冤案,惩罚大司空大人的不顺从,加强皇帝的权利罢了。”

博士炔钦赞同说道:

“申大人言之有理。如今,朝廷积弊很深,大司空大人一心为国,励精图治,希望革新弊政,对国事有所裨益,有什么过错呢?

我们一向被人称为正直君子,又身为给事中一职,负有谏阻皇帝的权利。

我们怎么能够看见陛下犯错,而不指正呢?这岂是一个君子所为呢?”

于是,给事中博士申咸、炔钦商议妥当,决定上书皇帝,为大司空师丹辩护。

给事中博士申咸,首先向皇帝提出建议说道:

“陛下:

臣私下以为,罢黜大司空似乎不太合适。

在朝廷大臣中,大司空大人的经学和品行,还没有人能够赶得上。

自近世以来,大臣们明哲保身,蝇营狗苟,能象师丹那样,一心精忠报国,对皇帝忠心耿耿,一心为民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

臣私下猜测,大司空师丹书写奏章时,可能当时心中愤懑,来不及深思熟虑,只想尽快地呈递密奏给皇帝,所以命主簿张傲,帮助他誊写奏章,以致最后把奏章的内容,泄露了出去,并不是有意泄露秘密。

臣等认为,泄露密奏的过错,应该是在主簿张傲的身上,并不应该把罪行加大司空师丹本人的头上失。

臣私下担心,如果皇帝陛下用这个小小的犯错理由,就把大司空师丹贬黜免职,恐怕不能令臣民心服口服。”

给事中博士炔钦也建议刘欣道:

“陛下:

大司空实在冤枉,他犯下的过失轻,而受到的惩罚重,恐怕不能够显示陛下的公正。

臣私下担心,臣民因此,而质疑陛下,认为陛下是非不分,纵容外戚,而将触怒外戚的大司空罢黜。

请陛下务必三思!”

见了给事中博士申咸、炔钦等大臣对大司空师丹的辩护,刘欣越发气恼。

于是,刘欣将给事中博士申咸、炔钦诏到跟前,大声斥责他们说道:

“申咸、炔钦:

你们这两个是非不分的家伙!大司空是朕的师傅,一直受到朕的宠信,难道朕还陷害他不成吗?

大司空私自泄露奏章内容,彰显君王的过失,人证物证俱在,你们怎么能够是非不分,颠倒黑白呢?

想来,你俩定是大司空的朋党,朋比为奸,共谋欺骗皇帝,捞取荣华富贵。

来人啊,将博士申咸、炔钦,关进弊室,惩罚他们的罪行。

兹下旨,将申咸、炔钦两人的官秩,各降二等,以示对他们是非不分的惩戒。”

接着,刘欣颁下策书,申斥大司空师丹说道:

“大司空大人:

朕见你官位尊贵,责任重大,又是朕的师傅,一直对卿宠爱有加。

不想,爱卿你,却怀诈惑国,言行违抗诏令。

爱卿为人处世,反复无常,言词矛盾,深负朕望,朕为你感到羞耻!

念在爱卿,曾经担任过朕的师傅的情分上,朕不忍心,将爱卿立即依法究治。

今令爱卿,立即交还大司空、高乐侯的印信和绶带,罢免大司空的官爵,回家休息养老。”

大司空师丹得到皇帝的圣旨,忧叹不已,叹惋着,对自己的亲友说道:

“哎,我师丹再怎么衰老糊涂,怎么能够不了解自己犯下的过失呢?

我师丹逆天行事,为了国家富裕,清除多年积弊,不惜以身犯险,倡导土地改制、禁止买卖奴婢,触犯了豪族大姓、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

那些既得利益者,他们对我师丹是恨之入骨,人人得而诛之。

如今,我已经招致了众多新旧权贵的仇恨敌视,怎么不会给自己带来祸害呢?”

大司空师丹有苦难言,知道自己得罪的真正原因,无法为自己辩解,只能够叩头认罪。

3

刘欣罢黜大司空师丹的圣旨颁下,群臣震撼,噤若寒蝉,没有谁敢于谈论此事。

尚书令唐林,看到刘欣的诏书以后,深深为国事忧虑,对皇帝的做法不以为然,爽直地对尚书处同僚说道:

“诸君:

大司空大人不过是因土地、钱币改制等国家大事,得罪了诸多权贵,而被皇帝罢黜的,哪里是因为泄露了宫廷机密这件事情呢?

陛下大概也想借罢黜大司空的机会,去剥夺三公权利,以加强皇帝权威。

然而,陛下的做法却并不明智啊!

陛下因为此事,处置大司空大人,必将断送朝廷土地改制的国策,使土地改制失败。

而土地改制失败,朝廷的危机也就无法缓解。困扰汉朝廷君臣的财赋危机、各阶层矛盾激化等诸多问题,也无法解决。朝廷窘迫的局面,怎么可能缓解呢?”

“尚书令大人言之有理!”同僚尚书刘宇赞同道,“大司空大人主持的土地改制,已经损害了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外戚权贵的愤怒很盛,他们巴不得土地政策失败呢!

如今,陛下尚在气头上,豪族大姓还在添油加醋,戕害大司空大人。我们这些小小的尚书,能够有什么办法,挽救大司空大人呢?”

唐林听了,更加担心,有一种无可奈何,无力回天的感觉,于是对刘宇等同僚说道:

“刘大人说得很对。如今,朝廷纳税的户口严重减少,豪族大姓的荫护户越来越多,此消彼长,朝廷的财赋减少、度支用度不足的问题,怎么可能缓解呢?

豪族大姓的财源增长,而朝廷的收入减少,国家的影响力更加衰微,豪族大姓的家族势力也就越发强大,难以遏制了,这就是朝廷如今的症结所在。

汉朝廷的有识之士,都非常明白这一点,知道不改制只有死路一条,而豪族大姓,却为了自己的利益,拼命阻挠改制,反对兴利除弊。

可是,如今越发群情汹汹,权贵们都巴不得师丹被黜,可怕我们向陛下进谏,也会惹火烧身,于国事无补。

只有等待陛下的愤怒稍稍平息,紧张局面有所缓解以后,我们再对皇帝进谏,说服皇帝。诸君以为如何呢?”

“尚书令大人一心为国为民,勇于担当,属下等钦佩不已。欲速则不达,尚书令大人的意见很对。

如果大臣们都蝇营狗苟,不思进取,明哲保身,恐怕国家就难以挽救了。汉朝廷的大厦倾覆,我们也难以全身而退,只有陪葬一条路可走了。”尚书刘宇感叹道。

4

过了一些日子,刘欣的气,终于消了一些,愤怒的情绪也稍稍好转。

尚书令唐林,见时机成熟,立即找了一个机会,进宫拜见皇帝,劝解刘欣说道:

“陛下:

臣看了皇帝罢免大司空大人的策书,深深地感到痛心。微臣认为,颁下对大司空大人的处置,似乎有些不妥,有些太过严厉。

君子作文章时,会为贤者,讳言过失。

大司空大人,精通五经,是儒学学派一代宗师。他的品德高洁,堪称表率,又是国家的元老前辈,德高望重。

大司空大人曾经亲自教导和辅佐陛下,位列三公之职。而大司空大人所犯下的过失,却极其微小。海内之人,都没见大司空大人究竟有什么大的过错。

臣认为,大司空大人的事情,既然已成过去,免爵的处罚,实在有些太重。

京师有见识的人,都认为应该恢复大司空大人的封爵采邑,使大司空大人能够有机会,再去朝见陛下,聆听陛下的教诲。

请陛下考虑大臣们的心愿,用以安慰和报答当过皇帝师傅的大臣,以彰显陛下崇敬师长的品德。”

尚书令唐林,态度诚恳地劝说刘欣道。

“唐爱卿啊,朕也知道,大司空大人,平日里的确没有大的过错。

朕对大司空大人的严厉处置,是爱之深、恨之切的表现。

这些日子,反对朕决定的大臣,也实在太多太多,朕心里也为此十分不安。

请爱卿相信,朕绝对不是那种寡恩负义,不明是非的君王。

可是近些时间来,大司空大人一向开始与朕有些格格不入了。

朕与大司空大人针对国事、国策的处理分歧,如今越来越严重了。

所以,大臣们私下里,都劝解朕说,大司空大人已经不适宜留在朝廷,令君臣不痛快,影响国家大事的正常运转了。所以,朕才下定决心,将大司空罢黜。

实际上,朕一直念着大司空大人的师傅情谊,不肯伤害大司空大人,朕罢黜大司空大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